(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0)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權力機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指導準則,決定著管理活動的方向和目標[1]。制定正確的公共政策并有效執(zhí)行有利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而政策失誤或執(zhí)行不力則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公共政策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隨著旅游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世界各國均出臺大量的旅游政策來調控各自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旅游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不僅可以推動和促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還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大量的旅游政策,旨在通過休假制度、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全力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旅游業(yè)是第三產業(yè)的重點之一。2009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見》,首次提出把旅游業(yè)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xiàn)代服務業(yè)?!?014—2015年中國旅游發(fā)展分析與預測》指出,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tài)”[2]。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勢必會倒逼政策的調整。
世界各國旅游政策密集出臺對旅游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對旅游政策的研究也成為研究熱點。筆者基于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對國內外旅游政策文獻進行回顧、梳理和歸納,從旅游政策的概念界定、旅游政策的分類體系、旅游政策演化、旅游政策制定、旅游政策評估以及專項旅游政策等六個方面進行綜述,以期對國內旅游政策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有所推動。
筆者將“tourism policy”作為摘要、題名或關鍵詞在Elsevier、Springer Link、Wiley Online Library等外文期刊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到1847篇文獻。文獻主要來源于《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等刊物。國外旅游政策研究始于Mathews,他于1975年發(fā)表了《國際旅游與政治科學研究》一文[3]。20世紀80年代國外旅游政策研究進展較為緩慢;從20世紀90年代起,相關研究開始增多,且研究進程加快。從2008年開始,國外對旅游政策的研究呈大幅上漲趨勢,旅游政策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如圖1所示。筆者以“旅游政策”為主題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進行檢索,檢索到1139篇文獻,其中期刊論文656篇,碩博士學位論文213篇,會議論文17篇,報紙文章255篇。檢索到的中文期刊論文主要來源于《旅游學刊》《旅游科學》《財貿經濟》《經濟問題探索》等刊物。國內對旅游政策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00年起相關文獻才開始大量涌現(xiàn),如圖1所示。
圖1 國內外旅游政策研究文獻數量
注:檢索時間為2017年5月26日,因此文獻數據截止2017年5月。
旅游政策對規(guī)范和促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但是,旅游政策的概念在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目前主要從旅游政策目標、旅游政策實施者、旅游政策表現(xiàn)形式三個角度進行界定,詳見表1。綜合前人的觀點,筆者認為旅游政策的定義應當包括旅游政策制定和實施者、表現(xiàn)形式以及預期目標。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者一般為政府,旅游政策的構成通常包括旅游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法律法規(guī)、通知決定、意見辦法、條例標準等,而旅游政策的預期目標則主要為促進特定時空范圍內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表1 旅游政策概念
由于旅游政策內容較為廣泛,因此,國內外學者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提出了多樣化的分類體系,詳見表2。筆者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目前旅游政策分類主要有7種觀點:按旅游政策的對象分類,可以將其分為經濟政策、文化政策、政治政策、社會政策、交通政策等;按旅游政策作用的空間范圍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全國性政策、地方性政策和局部性政策;按旅游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分類,可以分成對外政策與對內政策;按產業(yè)經濟學分類標準分類,可以分為產業(yè)結構政策、產業(yè)組織政策、產業(yè)布局政策、產業(yè)技術政策等;按旅游政策的適用廣度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基本旅游政策和特殊旅游政策;按旅游政策的整體趨向分類,可以分為激勵性旅游政策和保障性旅游政策兩大類;按旅游的供需關系分類,可以將旅游政策分為旅游市場流動政策、旅游產業(yè)政策、旅游目的地管理政策等。
表2 旅游政策分類體系
多數學者會在研究綜述中回顧旅游政策的演化過程,如Garcia分析和比較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旅游政策演化過程,指明了各階段的異同和主要影響因素[13];Castellani等通過具體指標測量和評估可持續(xù)旅游政策的時序演化特征[14];Kamble等回顧了斯里蘭卡旅游政策的發(fā)展歷程,探討了旅游政策與國家旅游發(fā)展的關系[15]。蘇振認為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旅游產業(yè)演進關系密切,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既隨著旅游產業(yè)的演進而變化,又影響著旅游產業(yè)的演進,旅游產業(yè)演進的程度和政府的理性目標是旅游公共政策形成的兩個主要因素[16]。也有學者開始嘗試使用定量方法對旅游政策的演化進行評價。例如:Whitford等對澳大利亞民族旅游政策的政策內容進行了統(tǒng)計,通過數量比例關系分析了政策內容的傾向[17];唐曉云以1949—2013年中央政府及相關部委發(fā)布的379個旅游政策文件為例,從定量視角揭示了我國旅游政策的演化歷程,得出的結論是我國旅游政策由資源配置的行政化向行政權力制約下的資源配置市場化轉變、演化[18]。
除了基于時間維度對旅游政策演化進行分析外,近年來也有學者開始研究旅游政策的空間演化特征。田紀鵬等從區(qū)域差異的角度研究旅游產業(yè)政策的演進規(guī)律,認為旅游產業(yè)政策演進與旅游總人次區(qū)域差異的變動一致,與旅游總收入區(qū)域差異變動不一致[19]。韓盧敏等根據改革開放后安徽省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將旅游政策變遷劃分為形成期、密集期和協(xié)調融合期等3個時期,得出安徽省旅游產業(yè)空間響應狀態(tài)分別為點狀格局、單一板塊格局和多板塊空間格局的結論[20]。王慧嫻等將非平衡推進理論運用到政策研究中,探討了政策與空間演進的互動機制,研究表明同一旅游政策的作用具有空間差異性,不同的旅游目的地需要不同的旅游政策,各地應因地制宜地制定合適的旅游政策引導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21]。
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公共政策和旅游市場是旅游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22]。旅游政策制定目標應與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目標相一致,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干預,政府是旅游政策的主要決策者。不受控制的旅游產業(yè)可能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東道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以實現(xiàn)旅游產業(yè)的最大效益[23]。旅游產業(yè)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對旅游產業(yè)的認知,其實質就是通過政府干預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資源分配,從而達到政府的政策目標[24]。同時,國外學者的研究證實旅游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眾多,Akehurst等指出國家旅游組織(NTO)是實施旅游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其認為旅游政策能否成功與政府是否制定了明確的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有關,這種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政府的相關政策有助于促進旅游投資,其他政策(特別是運輸、環(huán)境、文化和區(qū)域政策)與旅游政策相互協(xié)調時能促進旅游發(fā)展[25]。Smyth指出北愛爾蘭確定旅游公共政策的三個主要機構分別是經濟發(fā)展部、地方當局和北愛爾蘭旅游局[26]。Richter等綜述了七個南亞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馬爾代夫共和國)在五個政策選擇方面的旅游發(fā)展經驗,認為政府政策選擇一般取決于政治、文化和經濟因素[27]。Lickorish提出公共—私營部門方法,并概述了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運用此方法所采取的步驟[28]。Nyaupane等基于權力關系框架和地區(qū)主義概念分析了不丹“小容量,高產出”的旅游政策,認為其政策的制定不僅是為了追求可持續(xù)旅游,還與權力和地區(qū)政治相關[29]。Boukas等提出了一種“由內向外”的目的地管理政策,以提升Cyprus的旅游競爭力和當地居民的幸福感[30]。
國內許多學者針對我國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對旅游政策的制定與調整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馬曉龍認為中國旅游經濟發(fā)展仍處于“人口紅利”階段,旅游產業(yè)政策的制定應以國民旅游需求為出發(fā)點,進一步釋放旅游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旅游經濟發(fā)展紅利[31]。張輝等分析了當前旅游政策的供需矛盾,認為未來的旅游產業(yè)政策必須圍繞旅游需求和供給的矛盾,才能適應旅游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32]。曾博偉認為現(xiàn)有的政策措施還不足以支撐把旅游業(yè)培育成國民經濟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xiàn)代服務業(yè)這兩大戰(zhàn)略目標,因此其分別從策略、路徑、內容、方式、布局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新時期旅游政策優(yōu)化的思路和方向[33]。李樹民指出隨著我國市場機制逐步發(fā)展成熟,公共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我國產業(yè)政策也應從培育型產業(yè)政策向促進型產業(yè)政策轉型[34]。馬波認為“新常態(tài)”意味著發(fā)展要“轉型”,旅游政策的經濟目標應從重視規(guī)模速度轉向重視質量效益,新時期的旅游產業(yè)政策必須聚焦于旅游業(yè)的內涵式增長[35]。
國外學者較早提出了旅游政策實施應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Martin等描述了承載能力和旅游生命周期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建議旅游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應與這兩者的協(xié)同關系相適應[36]。此外,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國家環(huán)境是旅游政策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Lockhart認為塞浦路斯的分裂使空中運輸受到阻礙、市場投資受限,影響了北塞浦路斯旅游的發(fā)展,這表明國家環(huán)境對旅游政策有影響[37]。國外學者的研究還顯示一個國家所處的發(fā)展時期影響旅游政策的實施。Wang等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旅游政策實施的影響因素的概念性框架,該框架主要包括經濟和社會宏觀經濟環(huán)境、制度安排、組織間關系(IOR)和組織間協(xié)調結構(IOC)以及利益集團等四大因素[38]。
對旅游政策實施機制的研究主要涉及政策實施工具、政策實施過程、政策實施重點等方面的內容。Edgell介紹了美國旅游政策制定的關鍵機制,指出旅游政策和規(guī)劃對未來旅游產業(yè)有序增長的重要性,描述了美國政府在旅游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促進作用[39]。Akehurst指出國家旅游組織(NTO)是實施旅游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25]。Krutwaysho等使用社會中心型關系方法(a society-centred, relational approach)來研究旅游政策的實施,重點探討影響泰國普吉島旅游政策實施的互惠互動因素[40]。Rodríguez等以旅游政策的實施過程、創(chuàng)新類型、實施結果與阻礙等三大主要問題為重點分析了西班牙商業(yè)團體的旅游創(chuàng)新政策[41]。Lee等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出旅游創(chuàng)意產業(yè)政策的實施重點應為支持風險企業(yè)、中小企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結論[42]。
由于旅游產業(yè)的綜合性和產業(yè)關聯(lián)性特征,旅游政策種類多樣,內容龐雜,很難科學準確地對旅游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目前國內外對旅游政策的評估尚未形成共識。Choy等分析了1978—1984年中國訪客的市場趨勢以及政策變化對中國未來旅游產業(yè)增長的影響,指出政策變化極大地促進了旅游人數的增長[43]。Mycoo以巴巴多斯為例研究可持續(xù)旅游政策是否存在。其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可持續(xù)旅游規(guī)劃與政策領域存在空白,但政府還是通過規(guī)制機制對可持續(xù)旅游發(fā)展產生間接的影響[44]。Castellani等探討了“保護區(qū)可持續(xù)旅游的歐洲憲章”的理論影響,從人口、經濟、社會、環(huán)境、旅游等方面選取20個指標構建旅游政策可持續(xù)績效指數對旅游政策可持續(xù)性進行評估[45]。Meng等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對政策的有效性進行量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最有效的政策是旅游活動的補貼政策,其次是旅游銷售稅減免政策[46]。Pentelow等在航空被納入國際船用燃料和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背景下,運用旅游移民模型研究了該政策變革對加勒比地區(qū)旅游產業(yè)的影響[47]。Thanvisitthpon以泰國大城歷史遺跡公園為例對旅游政策的城市環(huán)境評價和社會影響評價進行評估[48]。Hwang等通過定量研究得出鄉(xiāng)村旅游政策無論是從縱向看還是從橫向看均對韓國非農收入具有正向影響的結論[49]。
國內學者對旅游政策評估的研究起步較晚。李鋒等將國內旅游的抗周期性與旅游產業(yè)政策的變化進行了耦合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當國民經濟處于低谷時,國家總是“加快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50]。薛福根等從帶動區(qū)域就業(yè)率、環(huán)境質量穩(wěn)定度、旅游開發(fā)時間、旅游開發(fā)成本、旅游收入、游客滿意度等六個方面構建區(qū)域旅游政策評估模型,并對此進行了實證檢驗[51]。王慧嫻類比Cobb-Douglas 生產函數構建了國內旅游收入與資本、勞動、資源、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關系函數和中國旅游政策評估模型,結果表明我國近20年來頒布的旅游政策是有效的,制度性政策的作用大于措施性政策[52]。鄧濤濤等運用雙重差分方法對國際海南島戰(zhàn)略的政策效果進行評估,以檢驗該政策對海南旅游業(yè)國際化水平的影響[53]。
旅游產業(yè)是綜合性產業(yè),旅游政策是涵蓋多種類型的專項政策,不少學者對專項旅游政策進行了研究。國內對入境旅游政策的研究較多,主要探討入境旅游政策對旅游發(fā)展的影響。田祥利運用BP神經網絡模型得出入境旅游政策與入境旅游人數之間存在宏觀響應關系,指出維穩(wěn)限旅、救市興旅、強基保旅和品牌強旅是該響應的演變特征[54]。吳良平等運用TRAMO / SEATS 等數學模型定量分析危機事件及政策變動對中國入境旅游收入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時滯,結果顯示相關危機事件及政策變動對中國入境旅游人數、收入、人均消費均具有顯著影響[55]。為了探究旅游消費政策對旅游消費的影響,李雪麗等定性分析了采用旅游消費券方法的政策效應,認為旅游消費券在刺激旅游消費、推動旅游經濟增長以及提升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三個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56]。王瑩等運用問卷調查、因子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政策對旅游消費的影響程度,認為優(yōu)惠政策是促進旅游消費的根本,假日制度是激發(fā)旅游消費的基礎,財政手段是刺激旅游消費的助推器[57]。顏麒等通過ARMA模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離島免稅政策對海南省旅游需求具有正向的拉動效應[58]。此外,劉俊研究了海南居民對國際旅游島政策的感知程度,發(fā)現(xiàn)海南居民對于國際旅游島政策普遍持積極態(tài)度,但對該政策內容的實際認知程度較低[59]。
綜上可知,國內外旅游政策的相關研究較多,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旅游政策的概念界定、旅游政策的分類體系、旅游政策演化、旅游政策制定、旅游政策實施、旅游政策評估以及專項旅游政策的影響等方面。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外諸多學者嘗試用定量方法進行旅游政策的研究,研究逐漸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但是,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內容較為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受旅游產業(yè)綜合性特征的影響,旅游政策內容十分龐雜,種類繁多,國內外學者往往聚焦于某一類或某一項旅游政策進行研究。二是對旅游政策評估的研究不足。雖然國內已有學者嘗試對旅游政策進行評估,但仍存在選擇的政策樣本較少,注重經濟效應評估,缺乏綜合效應評估等問題。三是旅游政策評估方法較為單一。相比于國內外其他政策的評估方法,現(xiàn)有的旅游政策評估方法仍然較為單一,難以對旅游政策的時滯性和空間異質性效應進行準確評估。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為促進旅游政策的科學化、高效化,今后國內研究應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加強對旅游政策實施與評估的研究。加強旅游政策研究的系統(tǒng)性,從理論層面探索旅游政策實施的機制與規(guī)律;豐富旅游政策效益評估的研究內容,而不僅僅是評價旅游政策的經濟效益;研究的立足點應從經濟性轉向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政策的形成過程涉及一系列復雜因素,對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可以從多角度、多學科開展。
第二,創(chuàng)新旅游政策的研究方法?;ヂ?lián)網技術與大數據方法為旅游政策研究帶來新的契機,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可以更為廣泛地獲取精準的數據?;诮洕鷮W、地理學、行政學等多學科視角可以對我國旅游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促進旅游政策的優(yōu)化與調整,提高我國旅游政策的科學化水平,使其更好地指導我國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第三,關注旅游政策時空效應的研究。國內外關于旅游政策的時序研究較多,空間研究較少。而政策的價值是在實施政策的時空效應中產生,并隨著時空效應的變化而變化的[60]。同一政策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效果不盡相同,將空間效應納入旅游政策的研究維度,有利于豐富我國旅游政策研究成果,促進對旅游政策空間差異規(guī)律的把握。
[1] 張金馬.政策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56.
[2] 宋瑞.2014—2015年中國旅游發(fā)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3.
[3] MATHEWS H G.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5, 2(4): 195-203.
[4] GLUCKSMANN R. Aligemeine fremdenverkehrskunde [M]. Bern: Verlag von St?mpfliund Cie, 1935.
[5] DE ARRILLAGA J I. El turismo en la economia nacional [M]. Spanish: Editora Nacional, 1955.
[6] SESSA A. The tourism polic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6, 3(5): 234-247.
[7] RICHTER L K. Tourism polit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 case of not so benign neglec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3): 313-335.
[8] 羅明義. 關于建立健全我國旅游政策的思考[J]. 旅游學刊, 2008, 23(10): 6-7.
[9] 張凌云. 試論有關旅游產業(yè)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中地位和產業(yè)政策的幾個問題[J]. 旅游學刊, 2000, 15(1): 10-14.
[10] 沈姍姍,蘇勤. 中國旅游政策研究綜述[J]. 資源開發(fā)與市場, 2008, 24(8): 765-768.
[11] 李鋒,唐晨. 中國旅游產業(yè)政策研究: 進展、爭議與展望[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 37(3): 22-32.
[12] 童碧莎. 新常態(tài)下我國旅游政策框架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 37(7): 1-6.
[13] GARCIA F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policy in Spain and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4, 11(6): 34-50.
[14] CASTELLANI V, SALA S.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6): 871-880.
[15] KAMBLE Z, BOUCHON F. Tourism planning and a nation’s vision: a review of the tourism policy of Sri Lank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44(144): 229-236.
[16] 蘇振. 旅游產業(yè)演進與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學, 2011.
[17] WHITFORD M, BELL B, WATKINS M. Indigenous tourism policy in Australia: 25 years of rhetoric and economic rationalism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1, 4(24):151-181.
[18] 唐曉云. 中國旅游發(fā)展政策的歷史演進(1949~2013)——一個量化研究的視角[J]. 旅游學刊, 2014, 29(8): 15-27.
[19] 田紀鵬,何建民. 上海旅游業(yè)區(qū)域差異研究——基于旅游資源、企業(yè)、政策與旅游經濟關系的視角[J]. 旅游科學, 2011, 25(3): 1-13.
[20] 韓盧敏,陸林,楊興柱. 安徽省旅游政策變遷及其空間響應研究[J]. 地理科學, 2016, 36(3): 431-438.
[21] 王慧嫻,張輝. 旅游政策與省級旅游目的地空間演進互動機制研究[J]. 經濟問題, 2015(6): 109-113.
[22] Martínez R M, GALVAN M O, LAFUENTE A M G. Public policies and tourism marketing. An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n tourism in Morelia, Mexico and Alcala de Henares, Spai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48(25): 146-152.
[23] JENKINS C L. Education for tourism policy mak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management, 1980, 1(4): 238-242.
[24] 張凌云,劉威. 歐洲文化遺產保護及對中國的啟示——評《旅游文化資源:格局、過程與政策》[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3): 168-176.
[25] AKEHURST G, BLAND N, NEVIN M. Tourism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ember st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3, 12(1): 33-66.
[26] SMYTH R. Public policy for tourism in Northern Ire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1986, 7(2): 120-126.
[27] RICHTER L K, RICHTER W L. Policy choices in South Asian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 12(2): 201-217.
[28] LICKORISH L J. Developing a single European tourism policy[J]. Tourism Management, 1991, 12(3): 178-184.
[29] NYAUPANE G P, TIMOTHY D J. Power, regionalism and tourism policy in Bhuta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4): 969-988.
[30] BOUKAS N, ZIAKAS V. Tourism policy and residents’ well-being in Cypr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an inside-out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6, 5(1): 44-54.
[31] 馬曉龍. 中國旅游經濟運行的階段判定與政策選擇研究[J]. 社會科學家, 2014(2): 86-90.
[32] 張輝,成英文. 中國旅游政策供需矛盾及未來重點領域[J]. 旅游學刊, 2015, 30(7): 6-7.
[33] 李樹民. 淺論我國現(xiàn)階段旅游產業(yè)政策轉型[J]. 旅游學刊, 2015, 30(8): 1-2.
[34] 曾博偉. 新時期旅游政策優(yōu)化的思路和方向[J]. 旅游學刊, 2015, 30(8): 2-4.
[35] 馬波. 新常態(tài)下中國旅游產業(yè)政策調整略論[J]. 旅游學刊, 2015, 30(7): 4-5.
[36] MARTIN B S, UYSAL M.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tourism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0, 31(4): 327-333.
[37] LOCKHART D. Tourism in Northern Cyprus: patterns, policie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5): 370-379.
[38] WANG D, AP J.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6(6): 221-233.
[39] EDGELL D L.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ourism polic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3): 427-434.
[40] KRUTWAYSHO O, BRAMWELL B. Touris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ocie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3): 670-691.
[41] RODRIGUEZ I, WILLIAMS A M, HALL C M. Tourism innov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9(11): 76-93.
[42] LEE J, LEE H. Deriving strategic priority of policies for creative tourism industry in Korea using AHP[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5(55): 479-484.
[43] CHOY D J L, DONG G L, WEN ZH. Tourism in PR China: market trends and changing polici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86, 7(3): 197-201.
[44] MYCOO M. Sustainable tourism using regulations, market mechanisms and green certification: a case study of Barbado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6, 14(5): 489-511.
[45] CASTELLANI V, SALA S.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dex for tourism policy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6): 871-880.
[46] MENG X M, SIRIWARDANA M, PHAM T. A CGE assessment of Singapore’s tourism policies[J].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4(2): 25-36.
[47] PENTELOW L, SCOTT D J. Aviation’s inclusion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regim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aribbean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11, 17(3): 199-205.
[48] THANVISITTHPON N. Urb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licy: Thailand’s Ayutthaya Historical Park[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6, 18(4): 1-5.
[49] HWANG J, LEE S. The effect of the rural tourism policy on non-farm income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2): 501-513.
[50] 李鋒,孫根年,付琦. 基于抗周期性角度的我國旅游產業(yè)政策效用評估研究——以四次旅游產業(yè)政策為例[J]. 經濟地理, 2013,33(6): 162-169.
[51] 薛福根,何敏紅. 區(qū)域旅游政策的效應評價:理論與實證分析[J]. 統(tǒng)計與決策, 2013(10): 56-59.
[52] 王慧嫻,張輝. 中國旅游政策評估模型構建與政策變量分析[J]. 旅游科學, 2015, 29(5): 1-13.
[53] 鄧濤濤,鄒光勇,馬木蘭. 國際旅游島戰(zhàn)略提升了海南旅游業(yè)國際化水平嗎?——基于雙重差分方法的政策效果評估[J]. 經濟管理, 2016, 38(7): 147-155.
[54] 田祥利,白凱. 旅游目的地突發(fā)事件對西藏入境旅游市場規(guī)模影響與政策響應[J]. 旅游學刊, 2013, 28(3): 38-46.
[55] 吳良平,張健. 危機事件及政策變動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研究——基于剔除直接價格效應的中國入境旅游收入[J]. 旅游學刊, 2013, 28(3): 29-37.
[56] 李雪麗,臧德霞. 我國旅游消費券發(fā)放的政策效應[J]. 社會科學家, 2010(3): 84-88.
[57] 王瑩,楊晉. 旅游消費的政策影響因素研究及啟示——基于在杭消費者的調查[J]. 經濟地理, 2012, 32(1): 163-167.
[58] 顏麒,吳晨光,葉浩彬. 離島免稅政策對海南省旅游需求影響效應實證研究[J]. 旅游學刊, 2013, 28(10): 47-51.
[59] 劉俊. 海南居民對國際旅游島政策影響的感知及態(tài)度[J]. 旅游學刊, 2011, 26(6): 21-28.
[60] 孫金年. 政策的價值與時空效應[J]. 松遼學刊, 1991(3):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