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1941年出生于湖南藍田,幼年時已顯其音樂天賦,1956年其創(chuàng)作的二胡獨奏曲《村歌》在全國音樂周公演,《人民日報》在消息報導中稱他為“帶紅領巾的作曲者”。六十年代初,他創(chuàng)作的鋼琴獨奏曲《解放區(qū)的天》、《翻身的日子》等作品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高超的演奏技藝,不僅體現(xiàn)了作曲家朝氣蓬勃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被廣大鋼琴演奏家和愛好者所鐘愛。除此以外,儲望華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優(yōu)秀鋼琴作品,如他在六十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箏簫吟》[1],通過模仿箏和簫這兩種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使鋼琴這種西洋樂器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七十年代后,在歷經(jīng)了文革的磨礪和沉淀之后,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更加廣泛,創(chuàng)作理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不僅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和西洋樂器完美結合,在東西方不同音樂元素的使用手法上也更加爐火純青、日趨嫻熟。本文將通過對《箏簫吟》這首鋼琴作品的分析,試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鋼琴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論述一二。
《箏簫吟》做為一首前奏曲,雖然篇幅短小,但結構精致、構思巧妙,因此幾十年來常被選為音樂會曲目,經(jīng)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濃郁的中國風格,作曲家從音色和調式兩個方面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鋼琴演奏技法巧妙結合,演繹出了一首黑白鍵盤上的“箏簫和鳴”。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類樂器,其音色豐富,演奏手法也頗多,如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而在樂曲的第一部分,右手在黑鍵上所演奏的加前倚音的下行五聲音階,就是就是這首鋼琴曲的主題,其風格含蓄而莊重,古樸而淡雅,模仿了古箏輕柔流動的音色,簡潔古樸,不失韻味。[2]
與此同時,左手演奏的旋律則是模仿了簫這種吹奏樂器的哀怨暗淡音色,多使用二度音程緩緩進行,仿佛是簫和著遠處傳來的古箏做著舒緩幽遠的吟唱,一問一答,款款而談。
此外,曲中還使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如短倚音、長倚音和琶音,這些裝飾音的使用手法,不僅增強了樂曲的民族性,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整首樂曲的音響效果產(chǎn)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短倚音的出現(xiàn),如第1到第12小節(jié),裝飾音在拍子前彈奏,主要用于對于簫的模仿,表現(xiàn)這種樂器空靈幽遠的音色,演奏時要做好準備沉著下鍵,力量由上音轉至下音,最終落在主音上,要突出主音的旋律性。
長倚音,多用于模仿箏的刮奏手法,可參考古箏演奏“撫”的技法,演奏時盡量使用指肚快速連貫地觸鍵,用力均勻并輕踩延音踏板,但最后一個主音一定要彈得柔和而不失準確,使得主旋律清晰而突出。
琶音則主要在華彩部分出現(xiàn),用以表現(xiàn)撥弦樂器常使用的“滾”、“拂”等演奏技巧所產(chǎn)生的特殊音色,輕快流利,速度也由慢到快,要注意兩手的銜接與配合,均勻流暢,不能有聽覺上的斷裂感。
此外這首前奏曲所運用的和弦也很有特色。中國傳統(tǒng)音樂注重“橫向線條”,即旋律的流動性和連貫性。而西方音樂則更重視音樂的立體音響效果,和聲的織體寫作往往層次分明、立體飽滿。但在《箏簫吟》的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四、五度疊置和弦,這種使用手法不同于西方大小調體系的功能和作用,而是為了烘托旋律線條而存在的,這種和聲效果更好地突出了中國音樂幽靜古樸的藝術特色。
“寓情于景、借物詠懷”的精神境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最高藝術追求,無論是“琴瑟和鳴”還是“琴簫合奏”,都是通過不同樂器的吟唱和對答來表現(xiàn)對自然景觀的歌頌和對美好感情的向往,用文字內(nèi)容揭示音樂作品的藝術內(nèi)涵和形態(tài)特征,也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音樂的標題性并不是創(chuàng)作符號的直白體現(xiàn),更多的是為了傳達曲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品味和修養(yǎng)。箏與簫的吟唱,恰似一首古老的詩歌,體現(xiàn)了瀟灑飄逸的文人風范,猶如一幅清雅的畫卷,描繪出高山流水的幽遠風姿。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推崇“中、和、淡、雅”的藝術審美觀,認為音樂具有教育人、教化人的社會作用,更追求“大音希聲”的藝術境界。[3]像《箏簫吟》這樣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儲望華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如這組前奏曲的第二首《幽谷潺音》,也是一首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精髓和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法于一身的優(yōu)秀作品,獨特的中國氣質與高超的作曲技法完美結合,成為東西方音樂結合的完美典范。除此以外還有極富時代特色的《翻身的日子》、《解放區(qū)的天》等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的熟悉旋律也經(jīng)作曲家的生花妙筆重新創(chuàng)作后,蜚聲國際樂壇,成為鋼琴音樂會上久演不衰的經(jīng)典之作。
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樂同樣如此。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是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終身追求的藝術目標?,F(xiàn)代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之所以能夠感人至深,就是因為作曲家能夠把握時代脈搏,扎根民族土壤,汲取先進的作曲理念和技術手法,才使得我們的音樂舞臺上能夠百花齊放,鮮艷芬芳。
[參考文獻]
[1]儲望華.我怎樣走上作曲之路[J].鋼琴藝術,1999,05.
[2]趙曉生.通向音樂圣殿[J].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王次炤.略論中國傳統(tǒng)的多層次結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