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民間俗語說得好:“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闭f的是:春天的氣象條件很不穩(wěn)定,氣候變化最為反復無常、時冷時熱,乍暖還寒;春天的氣溫差異也極大,天暖時可穿夾衣,甚至單衣襯衫,天寒時依然要穿“三九衣”,即“春二三月亂穿衣”。
人生活在自然界,不斷與變化的氣候環(huán)境相接觸。因此,外界氣候環(huán)境可與疾病的發(fā)生有關。前人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給人帶來的影響歸納為“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六氣太過或不及,就可能成為人體的致病因素,稱為“六淫”。六淫傷人,自外而入,稱為外感六淫。近年天氣異常,很多時候春末夏初氣溫仍偏低,風為當令主氣,此時陰氣升發(fā),風邪外襲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人體對氣候環(huán)境變化雖然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對于早春風向驟變而帶來的冷暖、干濕、陰晴和氣壓高低的變化,人體生理機能常常會調整不及,如養(yǎng)生不慎就容易誘發(fā)疾病,影響健康。
中醫(yī)認為,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外合皮毛。皮毛腠理為肺的屏障,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后,衛(wèi)氣不固,進而使肺受到傷害,導致肺氣失宣,肅降失職,不能行氣以溫煦全身,引起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咽喉疼痛、咯痰、氣喘等病癥。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中說:“風者,善行而數變。故風者,百病之長也?!憋L邪為患,常是侵犯人體肌表,引起惡風畏寒、頭項疼痛等癥狀;風邪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會引發(fā)瘙癢難忍的風疹疙瘩;風邪上竄達顛頂易引起頭痛頭暈等癥狀,素有高血壓的病人血壓也隨之升高,甚至發(fā)生中風;風邪下行侵及腰膝脛腓等處,可引發(fā)風痹、行痹、痛痹等;風邪游走于經脈之中,可導致脈痹、面癱等。此外,風邪還易使人的肢體運動出現抽搐、痙攣、顫抖、蠕動、角弓反張、頸項僵直等異常現象。
春天常見的感冒,往往以風為先導,人體受風與熱合邪侵襲,易患風熱外感,風與寒合邪則為風寒外感。若濕盛陽微,腠理不密,常引發(fā)風濕痹痛。脾為一身氣機運化轉輸的樞紐,受到風寒濕三邪夾雜侵害,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失司,可引起惡心嘔吐、脹滿不適、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有胃病者易復發(fā)。
中醫(yī)認為,風為木之氣,風氣通于肝。肝喜條達,與春天生發(fā)之氣相應。和風麗日的天氣,肝氣順暢,人們會感到心情歡快,精神振奮。若是狂風肆虐的天氣,肝氣抑郁,人們會覺得情志不舒,心煩意亂,脾氣暴躁。有肝病、心臟病、精神病的患者,到了春天如不注意調攝情志,常因心情不好而復發(fā)犯病。
因此,春季養(yǎng)生的關鍵為“避風”。早春時節(jié),應重視防風御寒,防患于未然。
1.注重保暖二月春寒料峭,應根據天氣變化來增減衣服,愛美的姑娘不要過早地換上裙裝,以免受寒風侵害。老年人宜選擇輕松、柔軟、舒適、保暖的衣帽鞋襪,使身體不受風邪侵襲,并適當進行“春捂”保暖,以達到預防“風病”的目的。尤其是年老體弱、大病后、過度疲勞、酒后以及有心腦血管病、關節(jié)炎、神經痛等慢性疾病患者,在寒潮大風過境的日子里,盡量少出門,以免遭受風邪之害。
2.調節(jié)情緒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擾亂人體的生理功能,妨礙肝氣的疏泄,產生煩躁惱怒、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特別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易犯病。因此,人們在春季要調控好自己的情緒,放松心靈,樂觀開朗。凡遇事皆恬靜虛無,泰然處之,切忌大喜大悲。精神病患者要避免各種刺激,注意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3.生活規(guī)律平時起居有常,作息有時,保證睡眠。
4.膳食合理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御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春季飲食上宜清淡,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每天要補足水分,以喝白開水或淡茶為好。老年人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5.注重食療素體陽虛的老年人,常食雄雞、大棗、胡桃、鯽魚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功效。
6.堅持運動“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抵御風邪的法寶。因此,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好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做操、放風箏、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qū)去春游。這樣不僅能怡情養(yǎng)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郁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身體素質,增強肌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