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作為主觀生存處境的死亡
      ——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的批評

      2018-01-23 09:38:05嚴家強
      現(xiàn)代哲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郭爾克爾凱處境

      嚴家強 李 萍

      在死亡問題上,黑格爾傾向于把死亡當作客觀的認識對象,最后把它消融在客觀精神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無可替代的死亡被黑格爾統(tǒng)一到一種“公眾”的共性之中。而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黑格爾根本沒有抓住死亡問題的本質(zhì),甚至連他本身的生存也是自欺欺人。“一個思想家建立起一個巨大的建筑,一個體系,一整個包容了‘存在’和‘世界歷史’的體系;而如果我們?nèi)ビ^察他的個人生活,那么我們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種可怕而可笑的情形:他自己并不住在這個巨大的、穹窿的宮殿里,而是住在旁邊的一個工棚里,或者一個狗窩里,或者至多是在一個門房里。如果有人提醒他留意這種矛盾情況,哪怕只是說了一句話,他馬上就會覺得是受到了侮辱?!?[丹麥]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文集6》, 京不特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454頁。

      本文試圖從克爾凱郭爾的視角出發(fā)來探討黑格爾對死亡的理解,彰顯一種對死亡問題理解的生存論立場。相比于黑格爾式的冷漠,克爾凱郭爾把死亡看作是一種主觀的生存處境,更能突出主體本身的位置以及從自身的死亡把握到生存所需要的力量,因為死亡也是生存。

      一、主觀是自我關注(self-focused)

      克爾凱郭爾轉向主觀是因為一種厭憎的情感,而其眼里的主觀指向精神。人是精神,而精神是自我,這是克爾凱郭爾所堅持的對人的理解。只要是討論人范疇內(nèi)的主題,就要以此作為前提。主觀是人的主觀,這個人并不是作為整體的“公眾”,而是作為內(nèi)向性中的“那個個人”(the single individual)。“那個個人”既指單個的人,也指處在主觀生存處境中的個體。從生存的角度看,主觀是精神定性的,而不是日常生活所理解的情感定性。日常生活所談論的主觀主要是從個人好惡的角度出發(fā),強調(diào)隨心所欲地表達和行動。精神定性的主觀蘊涵了“那個個人”的所有內(nèi)涵,是以“那個個人”作為主語的、一種在內(nèi)向性中自己規(guī)定自己的行動。要實現(xiàn)這種自我規(guī)定,首先要從外在轉向內(nèi)在,從關注對象轉向關注自我。

      克爾凱郭爾把智者們和蘇格拉底作比較。智者們主張“人是萬物的準繩”,而蘇格拉底提出要“認識你自己”。智者們的主張很容易產(chǎn)生偏移,因為人的定義是不清晰的,而因前提的不清晰,準繩也就不清晰,由此拋向?qū)ο笳J識也就不清晰。

      老練的智者們深知如何把一個事情顛來倒去,掩蓋真相,于是,各種私憤、癖好便放縱而不可遏止了。智者們的掩蓋主要原則便是:“人是萬物的準繩”;這個原則,就像他們所有其他格言一樣,都是模棱兩可的,即“人”既可以指深刻和真實的精神,也可以指追隨自己的好惡和特殊利益的精神。智者心目中的人只是主觀的人,于是,他們就宣布個人好惡是公理的原則,對主體有用的東西是最后的、最有決定性的根據(jù)。*[丹麥]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文集1》,湯晨溪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62頁。

      智者們所指的主觀雖然也從人本身出發(fā),但這個“人”卻沒有脫離外在的范疇。主體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約,這就決定自身與對象之間的準繩雖是主體所決定的,但從根本上又不是主體所決定的,最終是由外在因素所決定的。當人是從外在的范疇進行定義、而不是從內(nèi)向性的角度來定性,那么人就還不是精神。精神制約于外在的對象,那么精神也就不是真正的自我。這樣的“人”依然無法跳出“公眾”的范疇而成為“那個個人”。無法成為“那個個人”,那主觀就只是一種外在條件的設定,還不是真正從自我出發(fā)的主觀。

      相較于智者們,蘇格拉底顯得不同。他提出要“認識你自己”,這種認識是內(nèi)向性的,是從具體生存的角度出發(fā),內(nèi)在地找到自己,并把重心返回到自身?!疤K格拉底只是關注他自己?!?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 Trans. by Alastair Hann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23.而且,蘇格拉底把關注自身當作準繩。通過關注自己,把外在的看作是烏有,這也是他所要彰顯的無知。蘇格拉底的主觀性擺脫了外在的約束,從而保有最大的自由。從關注對象到關注自身,從受外在約束的主觀到完全出于精神自我的主觀,主觀在精神的定性上自己規(guī)定自己。蘇格拉底把主觀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由此贏得比智者們更大的自由。這種內(nèi)在自由支撐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知,極大地擴展了蘇格拉底反諷的力量。這種力量,蘇格拉底不是運用在形而上的層面,而是從未離開過他自身的生活。“我們在蘇格拉底那里看到的是主觀性無限的放縱的自由,而這卻正是反諷?!?[丹麥]克爾凱郭爾:《克爾凱郭爾文集1》,前揭書,第168頁。當主觀性表現(xiàn)為內(nèi)向性地轉向主體自身時,主觀就變成反諷立場的前提。缺乏這個前提,反諷就難以實現(xiàn)。堅持反諷的立場,能增強主體的主觀性,越是反諷越是主觀,越是主觀越是自由。“在反諷之中,萬物被看作虛空,但主觀性是自由的。萬物越是虛空,主觀性也就越是輕盈、越是無所牽掛、越是輕快矯健?!?同上,第207頁。

      關于死亡問題的思考,克爾凱郭爾把死亡從“公眾”那里拉回到“那個個人”的范疇內(nèi)。死亡的不確定性更是時刻提醒活著的人們,“公眾”范疇內(nèi)的死亡對具體個人沒有任何意義,而不知何時會出現(xiàn)的死神則鞭笞著人們轉向主觀?!澳莻€個人”是主觀的,更進一步,思考死亡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就要歸于個人主觀的范疇。相應地,思考死亡是“那個個人”變得主觀的途徑。既然主觀性的原則必須從關注對象返回到關注自身,那么思考死亡也必須從思考對象的死亡返回到思考自身的死亡。只有返回到自身,通過對自身死亡的關注,才能深切體會到死亡所帶來的沖擊,而不是停留在“公眾”層面那種事不關己的冷漠無情。

      主觀性是“那個個人”通過自我關注,在內(nèi)向性上自己規(guī)定自己;而思考死亡問題上的主觀性偏轉不僅關注對象本身的變化,更表現(xiàn)在從外在到內(nèi)在的過渡。只有轉向“那個個人”的內(nèi)在,從內(nèi)向性的角度來把握死亡與自我的關系,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主觀地理解死亡的重要性??藸杽P郭爾說:“死亡不是一般的死亡,我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我,變得主觀才能照見真我?!?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 p.140.把死亡從“公眾”那里擇出來,切實地拉回到主體自身,這種由外在到內(nèi)在的主觀性是克爾凱郭爾理解死亡問題的重要思路。死亡作為一種無可替代的事件,如果僅僅當作事件本身來看待,那么人就未能脫離動物的范疇。在克爾凱郭爾看來,真正的人是精神、是自我,推動主體和對象建立某種關系。死亡雖然作為自然帶給人的終結,但仍不能脫離精神的范疇。帕特里克·史考特(Patrick Strokes)在考察克爾凱郭爾對死亡問題的理解時認為:“具體的,主觀的特征在我們理解人類的必死性上沒有任何位置,但當我們沉思個人的必死性時,他們突然指出這些我們不可或缺,不可言喻的特性正受到死亡的威脅,而且這種思考的方法沖擊著我,正如奪取……不是推理,而是在視覺上的突然轉變,我理解‘我會死’這種觀念從一種抽象的象征出發(fā)來理解我自身轉到一種利己主義的關懷和情感認同。這種非演繹的直覺性是克爾凱郭爾思考死亡問題的特征?!?Patrick Strokes, “Death”, in John Lippitt and George Pattison(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Kierkegaa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372.他把克爾凱郭爾在死亡問題上所理解的主觀稱為一種利己主義的關懷和情感認同。作為一種非演繹的直覺,表面看是區(qū)分對“公眾”死亡的理解,但從對象返回到自身,如果僅僅是一種利己主義的關懷及情感認同,那么主觀也就僅僅是一種從個人利益和個人好惡角度出發(fā)的主觀??藸杽P郭爾的主觀更主要的是從人作為精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把人的死亡從外在拉回精神的內(nèi)在。把對死亡的關注從對象拉回到自身,并且實現(xiàn)從外在到內(nèi)在的過渡,最初確實需要一種利己主義的關懷和情感認同來實現(xiàn)這種轉向,但主要的還是要轉向?qū)ψ晕业年P注。

      從精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對死亡的理解才能真正從“公眾”的層面抽離出來,使它回到“那個個人”的身上。克爾凱郭爾通過對人的重新定性,最終希望重新確立對信仰的理解,但這個過程也把死亡放在一個更為具體、積極的位置。把死亡從單純的對象性返回到主體自身的內(nèi)在,意味著死亡不再是一件毫不關己的外在事件,它可以在人的精神自我中產(chǎn)生更多效應。這種效應是積極還是消極,要看“那個個人”是如何在精神自我中安放死亡。蘇格拉底把主觀性當作他反諷生存的前提,這個前提給他提供足夠多的自由,而自由提供足夠多的留白,使蘇格拉底在對待自身的死亡上既坦然又樂觀。通過對待自己死亡的行動,蘇格拉底向人們證明了他的主觀性具有無窮力量,死亡成為他留下來的最強烈的反諷。這正是克爾凱郭爾所希望實現(xiàn)的,即通過主觀的自我關注,讓死亡在精神的自我中時刻扮演警醒者。

      二、主觀即真理(truth)

      克爾凱郭爾關于主觀的理解除了要避免個人好惡的理解外,還需要明確一種界線,這種界線源自其對黑格爾的不滿。從克爾凱郭爾接觸到黑格爾的思想開始,他就開始對黑格爾所營造的大而全的客觀世界頗有微詞,認為這樣一個由抽象概念堆砌而成的世界離人們真正生活的世界過于遙遠,哲學應該和生活相關聯(lián)。針對黑格爾的客觀抽象,他突出強調(diào)了主觀的實在性。從這個層面看,克爾凱郭爾主觀的界線在于和客觀抽象的對立。

      在黑格爾那里,真理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這種同一是精神通過思辨所產(chǎn)生的客觀抽象的同一;是去掉了特殊性,在普遍性上的同一。黑格爾認為:“在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時代里,精神的普遍性已經(jīng)大大地加強,個別性已理所當然地變得無關重要,而且普遍性還在堅持著并要求占有它的整個范圍和既成財富,因而精神的全部事業(yè)中屬于個人活動范圍的那一部分,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50頁。對于黑格爾的理解,克爾凱郭爾強烈反感的是:在黑格爾的客觀世界里,作為主體的人消失了,只剩下抽象的對象世界。客觀認識論所需要把握的無非是把思維及其指向的對象通過思辨的抽象,保留對象的普遍性,并以此作為認識的真理。出于對黑格爾觀點的厭惡,克爾凱郭爾指出:“在客觀的意義上,思想被理解為純粹的思想;在同樣抽象——客觀的意義上這思想又與其客體一致,因此客體即這種思想自身,而真理則變成了思想與它自身的符合。這種客觀的思想與實存著的主體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我們總是面對著這樣一個困難的問題:實存的主體是如何滑入這客體性之中的,在這客體性中,主體性只是純粹抽象的主體性(因而它又是一種客觀的規(guī)定,并不意指任何實存的人),因此可以肯定,實存的主體性慢慢化為烏有了”*熊偉主編:《存在主義哲學資料選輯》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2—43頁。在克他看來,如果真理是可以脫離主體的,如果真理只需要在思維的抽象上實現(xiàn)思維和對象的同一,那么真理就僅僅是一種對主體而言毫無意義的重復。這種真理觀如果運用在純粹思辨的事情或許合適,例如數(shù)學推理,但如果將其置于具體倫理生活中則只能是荒謬的?!昂诟駹栒軐W是在一種純粹的心智不清的狀態(tài)中,發(fā)展并變成了一種實存體系,多則說是完成了這樣一個體系——只是沒有包括倫理學(而實存性恰恰屬這方面)。那種由實存的個人為實存的個人而提出的簡單得多的哲學,卻尤其特別強調(diào)倫理因素?!?同上,第39頁。在黑格爾的客觀體系里,主體被排除在外,這與而克爾凱郭爾走的道路完全相反:黑格爾把主體排斥在思維之外,強調(diào)客觀反思;克爾凱郭爾則把主體拉回到思維之中,重新把思維的主體放置到思維過程中的重要位置里,強調(diào)主觀反思。

      克爾凱郭爾認為,對于人的生存而言,主觀才是真理。主觀不是情感泛濫的陳腔濫調(diào),而是強調(diào)要返回到主體自身的內(nèi)在。主觀反思是在“那個個人”的語境下實現(xiàn)的,突出了個人在思維與對象中至關重要的作用,更強調(diào)反思是從外在返回內(nèi)在。認識不是如黑格爾般,強調(diào)內(nèi)在的即是外在的、外在的即是內(nèi)在的,認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才是真正的認識。只有沒有抽離主體的才是真正的認識??藸杽P郭爾指出:

      主觀的反思將注意力內(nèi)轉指向主體,渴望在內(nèi)在性的強化中把握真理。它以這樣的方式行進:正如在客觀的反思中,客觀性成為存在,主觀性化為烏有;而在主觀的反思中,當主體的主觀性達到最后的階段,客觀性便成為了消隱的因素。它一刻也沒有忘記,主體是一個生存著的個人,生存是一個生存的過程。因而,作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真理概念是一種對抽象的幻想。就其真理性而言,它只是對造物的一種期待;這并不是因為真理不是這樣一種同一性,而是因為認知者是一個生存著的個人,對他來說,只要他生活在時間中,真理就不可能是這樣一種同一。*同上,第21頁。

      黑格爾式的客觀真理觀完全忽略了主體的位置,不管是在進行思維之前還是在完成思維之后。主觀關注的是主體自身,是在對象性的世界里以主體自身為中心,這種中心是在主體自身的內(nèi)向性上完成的。所有本質(zhì)上的認識,都應該是主觀的反思,是返回到主體自身、和主體密切關聯(lián)的認識??藸杽P郭爾只有突出主觀,才能在當時黑格爾主義泛濫的丹麥找回主體應有的位置。正如阿多諾所言:“在克爾凱郭爾那里既沒有黑格爾意義上的主體-客體,也沒有包含存在的客體;只有孤立的、被昏暗他物所包圍的主觀性?!?[德]阿多諾:《克爾凱郭爾:審美對象的建構》,李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頁。

      在死亡問題上,黑格爾式的客觀反思在克爾凱郭爾的反思中是沒有任何位置的。把死亡當作一個抽象思維的對象,獲得的不是對死亡最本真的認識。死亡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事件,甚至是可能會成為對我們整個生活意義的否定,克爾凱郭爾認為如果僅僅從客觀抽象的角度進行認識,那么死亡的一些本質(zhì)性的認識必然會丟失。作為一個抽象概念的死亡,只是一種關于死亡的理念,但死亡的理念并不能使得我們從生活上理解死亡,也不能從死亡那里獲得生存的力量??藸杽P郭爾說:“一個人不能在死亡的理念中參與和經(jīng)驗死亡”*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 p.140.死亡的理念對于生活中的人們是遙遠的,它只是一個抽象得來的、顯得冷漠而孤離的概念本身。它和人們生活中真正需要面對的死亡完全不是一回事。

      把主體自身從死亡的事實中剝離出來,把死亡變成一個無關己身的抽象概括,似乎可以使面對死亡變得簡單。但當我們真正面對死亡時就會發(fā)現(xiàn),抽象的概念馬上會遠離我們,而死亡所帶來的真切體驗會時刻縈繞著我們不會離去。死亡所帶來的分離、悲傷、恐懼等都不會出現(xiàn)在客觀反思的內(nèi)容中。抽象概念關注的只是死亡的諸多屬性的歸納,它不關注死亡本身以及死亡所附帶的情感剝奪。只有在主觀上反思死亡,真正把死亡看作是主體自身的死亡,才能真正體驗到死亡本真意義。情感的包圍只是促使主觀反思死亡所需要的動力,更為深入的主觀反思則要返回主體的內(nèi)在的。這種內(nèi)在是指精神的內(nèi)在,是主體的自我;這種回返也是內(nèi)向性的表現(xiàn)??藸杽P郭爾賦予精神和前人相區(qū)別的專門定性。它作為一種推動主體和對象相聯(lián)系的關系,既包含外在聯(lián)系,也包含內(nèi)在聯(lián)系,而內(nèi)向性就是這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主體在主觀地反思死亡時,精神推動主體在死亡和自身之間建立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是抽象的概括,而是具體的,是和主體具體的生存狀態(tài)息息相關的。通過主觀反思,通過對自我的回返,精神才能在內(nèi)在感受到死亡給自身帶來的沖擊。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才能理解死亡真正重要的特質(zhì)。

      克爾凱郭爾說:“死亡會在一個將死之人的死亡時刻上對死亡的理念宣告無效?!?Soren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the Philosophical Crumbs, p.141.當主體真正面臨死亡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客觀反思的死亡概念是多么無力、多么不真實。它和死亡的主體本身是完全疏離的。只有立足于對自身死亡的反思,才能接近死亡最真實的體驗,才能抓住死亡給精神自我?guī)淼膹娏覜_擊和反省。這種在內(nèi)向性中建立起來的反省,對于消除死亡所帶來的消極性才能起到關鍵作用。黑格爾從客觀抽象的角度去理解死亡,克爾凱郭爾在自己的日記當中嘲笑他建立了一座大廈,而自己卻住在大廈旁邊的門房當中。死亡變成和死亡者不相關的抽象概念,那死亡到底是誰的死亡?當真正面臨死亡時,克爾凱郭爾認為關于死亡的客觀思維會不攻而破,因為通過客觀反思得來的死亡理解無法輕易抹去死亡所帶來的恐懼。死神如同惡魔,把“公眾”通通還原成為“那個個人”。

      三、從客觀認識的對象到主觀的生存處境(subjectively living state)

      是否把死亡當作客觀認識的對象,是克爾凱郭爾與黑格爾在理解死亡問題上的重要區(qū)分。黑格爾把死亡當作客觀認識對象。在客觀反思中,死亡是作為認識的對象而存在的。這種對象性的聯(lián)系是在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中完成的。因為反思主體無法獲得關于自身死亡的經(jīng)驗,所以反思者通過對他人死亡經(jīng)驗的總結,歸納出關于死亡的普遍共相,并以此作為反思者對死亡的一般性認識。在對死亡的理解上,這種一般性認識就被認為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就是關于死亡的客觀真理。要得到這種客觀真理,死亡首先要成為思維中客觀認識的對象,并在思維中完成對對象的把握,而對象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對于客觀反思者而言,這種從對象到本質(zhì)的一般性認識就是關于死亡最本質(zhì)的認識??陀^反思得來的關于死亡的一般性認識必然是全面的,人們能從這個抽象的死亡理念中找到死亡所有具體化的顯象(appearance)。只有把死亡作為客觀認識的對象,人們才能把握到關于死亡向我們傳達的一切信息。但對于克爾凱郭爾而言,這種認識是導致謬誤的關鍵。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死亡是人的死亡,不是了解諸如一片樹葉為什么會掉落的客觀問題。任何與人密切相關的認識,如果不能把認識和人的生存相關聯(lián),那么這種認識必然不是本質(zhì)性的認識。所以克爾凱郭爾說:“一切本質(zhì)的認識都與生存相關,或者說,只有與生存發(fā)生著本質(zhì)關系的認識才是本質(zhì)的認識。任何認識,如果不是在內(nèi)在性的反思中內(nèi)在地與生存相關聯(lián),從本質(zhì)上就是偶然的認識;它的程度和范圍都根本不值一提。本質(zhì)的認識本質(zhì)上與生存相關,這并不是指上面提到的抽象思維設定的思維與存在之間的同一性,客觀上它也不意味著,認識與作為它的客體而生存的某物是一致的。然而,它意味著認識本質(zhì)上都與生存相關。”*熊偉主編:《存在主義哲學資料選輯》上卷,前揭書,第22頁。從認識規(guī)律而言,一旦我們開始對某物進行思考,那么在思維的鏈條上,某物就會成為對象性的存在。一旦我們思索死亡,死亡自然而然就成為一種對象,一種思索的對象。這種思維慣性便于我們區(qū)分主體與客體,即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的明確界線,才能得出更為準確的客觀認識。但在克爾凱郭爾對死亡的思考中,雖然死亡會成為思索的對象,但死亡不應當作為認識的對象,特別是客觀認識的對象。而且,思考死亡并不是主體與客體分開的問題,而是重新建立聯(lián)系的問題?!翱藸杽P郭爾對意義估價中的矛盾因素——主體和客體——并沒有分道揚鑣。它們一直相互交叉在一起。它們的形象叫做內(nèi)在性?!?[德]阿多諾:《克爾凱郭爾:審美對象的建構》,前揭書,第33頁。

      克爾凱郭爾反對客觀認識而提倡內(nèi)在性的反思,即主觀認識。他進一步提出,內(nèi)在性的反思是和生存相關聯(lián)的,當主體反思死亡時,要把對死亡的思考和自身的生存處境密切關聯(lián)起來,這樣對死亡的反思才是本質(zhì)性的反思。死亡也就脫離了孤立的客觀對象的存在,而成為主體生存處境中的一環(huán)。主體與主體自身的死亡在內(nèi)在性中密切相關,不把對死亡的思考和自身生存的處境相關聯(lián),就不能把握死亡存在的意義。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思考死亡與自身的生存處境相關聯(lián),首先是要把握主體自身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性。對死亡的反思是對主體自身死亡的反思。在這種對自身死亡的反思中,能帶來深刻反省的不是自身的一般性,而是自身的特殊性。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個體自身的特殊性在理解自身的死亡問題上是相當重要的,而作為一個個體的一般性則不能帶來任何有益的思考。戈登·D·馬里諾(Gordon D. Marino)在考察克爾凱郭爾關于死亡問題的思考時,引述了列夫.托爾斯泰對于伊萬·伊利奇死亡之前的心理描述,指出對于克爾凱郭爾而言,死亡對于活著的人的重要性和我們?nèi)绾稳ハ胂笏劳龅某潭纫约八劳鲎鳛槭刮覀儌€體化的推動力量是保持一致的。

      伊萬·伊利奇看到自己快要死了,經(jīng)常處在絕望之中。在內(nèi)心深處,伊萬·伊利奇知道他快要死了,但他對這種想法不僅不習慣,而且簡直不明白,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點。他在基澤韋特(德國哲學家)的《邏輯》中所學到的那個三段論的例子:卡伊是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卡伊也要死,這個例子他畢生都認為是對的,但僅僅適用于卡伊,而絕不適用于他。那是指卡伊這個人,一般的人,因此這是完全正確的;但他既不是卡伊,也不是一般的人,他乃是一個從來都有別于所有其他人的完全特殊的人。*Gordon D. Marino,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Kierkegaard’s ‘At a Graveside’”, in Patrick Strokes and Adam Buben (eds.), Kierkegaard and Death,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150-159.中文翻譯參見:[俄]托爾斯泰:《伊萬·伊利奇之死》,臧仲倫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185—186頁。

      當伊萬·伊利奇快要死時,他在思考死亡問題時發(fā)現(xiàn),原來對死亡的客觀性反思,也就是一般性的思考中,死亡是那樣的輕描淡寫。在客觀性反思中,死亡只是作為一個一般性的研究對象那般,這和伊萬·伊利奇自身并沒有建立任何生存上的關系,而只有認識上的關系。所以伊萬·伊利奇才會覺得作為客觀反思對象的死亡并不是自身的死亡,原來對死亡的思考完全脫離了他自身的特殊性,那只是“另外一回事”。伊萬·伊利奇的特殊性包含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喜怒哀樂、思想感情,這成就了他自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正是伊萬·伊利奇自身的生存處境,脫離了這種生存處境,伊萬·伊利奇就不是伊萬·伊利奇了。所以要在本質(zhì)上來把握死亡,這種建立在特殊性之上的生存處境是不可忽視的。只有在思考死亡時把死亡和自身的生存處境相關聯(lián),才能獲得關于死亡的本真理解。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抓住主體自身的特殊性只是把思考死亡和自身的生存處境相關聯(lián)的第一步,這是外在的,更為重要的是內(nèi)在地在內(nèi)向性中與生存處境相關聯(lián)。換言之,抓住了自身的特殊性還不夠,還要真正擁有自身的特殊性。這種擁有是在主體的內(nèi)向性中完成的,也就是要完成精神自我與外在特性的融合。把這種在時間中凝練而成的特性真正變成精神自我的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從而擁有主體自身的特殊性即主觀性。要把思考死亡和主體的生存處境相關聯(lián),這種內(nèi)在的建構才是根本的。只有完成這種建構,主體才能真正把握死亡在生存中所應有的蘊涵。

      克爾凱郭爾在批評黑格爾的觀點時指出:“客觀反思的方式使得主體成為附屬的,并因此把生存轉變?yōu)槟撤N無關緊要的東西,某種化為烏有的東西。遠離主體的客觀的反思方式導致了客觀真理,而此時主體及其主觀性則變成無關緊要的,真理也如是,這種無關緊要性恰恰就是它的客觀有效性;因為一切關注,有如一切擇斷都植根于主觀性??陀^反思的方式導致抽象思維,導致數(shù)學,導致各種歷史的知識;而且總使它遠離主體,從客觀的觀點來看,主體的生存與非生存根本無關緊要,再也正確不過了。確是再也正確不過了,因為正如哈姆雷特所言:‘生存與非生存只有主觀的意義?!?熊偉主編:《存在主義哲學資料選輯》上卷,前揭書,第18頁。在黑格爾構建的體系中,為了保證所謂的科學性,在世界精神不斷辯證上升的過程中,主觀性被完全抽離,只剩下與主體自身毫不相關的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完全拒斥主體的生存處境,把一切與主體相關的思想情感都刨除出去。至于對死亡的思考,同樣是如此。克爾凱郭爾說:“一個熱情的、喧鬧的時代將推翻一切摧毀一切,但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這同時是反思的和沒有熱情的時代——卻把表現(xiàn)變成辯證法的技巧,它把每一件東西都保留下來,卻狡猾地把它的意義抽空。那不是造反中的巔峰狀態(tài),而是把全部關系的內(nèi)在的現(xiàn)實性還原為一種反思的張力。這種張力使每一件東西保留了下來,但卻使整個生活變得意義模糊。這樣,每一件東西一方面繼續(xù)現(xiàn)實地存在,另一方面私下里又通過辯證法的欺騙,提供一個秘密的解釋:它不存在?!?同上,第51頁??陀^反思遠離了反思主體自身,也遠離了反思主體的生存處境,顯然就是遠離了意義本身。失去了對生存意義的追逐,生活本身也就變得可有可無。關于死亡的思考,把死亡當作客觀認識的對象轉向把死亡和死亡者的生存處境密切關聯(lián),才能找回死亡的意義所在,生存本身才會更加完整。

      四、結 語

      克爾凱郭爾把死亡看作是個體自身的死亡,認為個體對死亡的思考只有返回到其自身之死,才是理解死亡的正確方向。為此,克爾凱郭爾批評黑格爾思考死亡的對象性路徑,轉向一種生存性路徑。在黑格爾的客觀反思中,死亡只是一個遠離了主體自身的對象。死亡作為一個對象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個體暫時脫離恐懼,但卻丟掉了死亡對于生存的本質(zhì)性因素??藸杽P郭爾認為要抓住死亡的本質(zhì),首先要抓住死亡在自身生存中所處的位置。他認為生存是一種主觀性的生存,而不是如同黑格爾所言的,最終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黑格爾把生存安置于一種普遍性中,而克爾凱郭爾把生存安放到個體自身的內(nèi)向性中。主觀性生存是一種內(nèi)向性的生存處境,個體在內(nèi)向性中建立與自我的聯(lián)系,并因此和外在建立關系??藸杽P郭爾把死亡看作是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死亡又體現(xiàn)為一種主觀的生存處境。這種處境使個體在理解自身的死亡后,更能抓住其自身的主體地位。死亡本質(zhì)上是一種具體生存,而不是抽象的客觀對象。

      猜你喜歡
      郭爾克爾凱處境
      最有思想的句子
      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克爾凱郭爾
      讀書(2021年1期)2021-01-11 01:20:34
      畫與理
      從兩難的生存選擇到荒謬的宗教信仰——克爾凱郭爾生存辯證法的思想理路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7
      克爾凱郭爾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對卡森·麥卡勒斯創(chuàng)作的影響
      女性的處境及出路
      “我們目前的處境是不是‘越努力工作,落后得就越遠?’”
      現(xiàn)代雕塑的處境
      雕塑(2000年3期)2000-06-24 01:20:52
      乐东| 巩留县| 巴林左旗| 嵩明县| 闸北区| 儋州市| 巩义市| 元谋县| 武陟县| 谷城县| 英山县| 怀化市| 高唐县| 永丰县| 察隅县| 集贤县| 定日县| 黄浦区| 边坝县| 上杭县| 西安市| 苏州市| 东安县| 琼海市| 信宜市| 梅河口市| 保康县| 桂阳县| 上饶县| 始兴县| 邯郸县| 文水县| 台中县| 阿巴嘎旗| 宿松县| 洮南市| 陈巴尔虎旗| 益阳市| 泸水县| 大英县|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