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問題教學法的意義和問題教學法有效實施的問題種類進行探討,提升初中思品課堂實效。
關(guān)鍵詞:問題教學法;初中思品;課堂實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提出了發(fā)現(xiàn)法,即教師向?qū)W生提出有關(guān)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學習。我國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問題教學法正是貫徹新課程這一課改理念,并與布魯納所提倡的教學觀相吻合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 問題教學法的意義
1. 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導向,使學生的學習在具體目標引領(lǐng)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習實效。
2. 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引領(lǐng)學生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提升課堂實效。
3. 問題教學法使學生的學習變成自主探究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過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zhì),實現(xiàn)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二、 問題教學法有效實施的問題種類
1. 啟發(fā)性問題
啟發(fā)性問題是指教師針對學生對某一內(nèi)容或某一問題在一定認識基礎上,再次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新知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拓寬學生思維空間。例如在教學九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五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筆者利用社會現(xiàn)象先提出一個問題: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為什么?一部分學生選擇“扶”,理由是:幫助他人是做好事。另一部分學生選擇“不扶”,理由是: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新聞報道中某某就是這樣被訛上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被固化在“助人反被訛上的惡性事件”中。此時,如果用單一的正面說教可能說服力不強,效果不佳。于是筆者又設置如下問題:(1)假如跌倒的是你家老人,你會扶嗎?(2)有一天你老了,當別人扶起你時,你會訛人嗎?接著,又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1)扶起跌倒老人被訛的現(xiàn)象多不多?如何避免這種現(xiàn)象?(2)說說身邊助人為樂的事例,遇到類似情況,你又會怎么做?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使另一部分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到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傳遞正能量的行為,從而弘揚“雷鋒”精神;培育人人都是雷鋒精神的弘揚者與踐行者的思想意識。課堂中實施啟發(fā)性問題,可以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2. 思辨性問題
教師如果能站在生活高度設置思辨性問題,讓學生在個性化自主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和理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也是評價教師課堂實效的標志之一。如在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中第三框“誠實守信”時,筆者用2011年三明市中考試題的第26題:“我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誠信應考行列,我將遵守考紀,公平參與競爭,以誠信考試為榮,以違紀作弊為恥,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信任。我要在考試中培養(yǎng)自己誠信品格,在人格答卷上得到滿分,做誠信學子,建誠信校園……”2011年1月16日上午8:00,寧化城東中學“做誠信學子,建誠信校園”宣誓儀式正式開始……通過這個試題材料,筆者設置如下問題:(1)說說你對誠信考試的理解?(2)寧化城東中學為什么要舉行“做誠信學子,建誠信校園”的宣誓儀式?(3)“對誠信考試學生該不該獎勵?”請發(fā)表你的看法。(4)做一個誠信的人,應遵循誠信守則哪些具體要求?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辯論,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認識到誠信無小事,必須改正自己不太誠信的“小節(jié)”;明白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信的基本要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誠信的品質(zhì);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課《友誼與成長同行》第二框“深深淺淺話友誼”中,在講解教材內(nèi)容: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友誼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質(zhì)條件、家庭背景、學習成績等。這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有這樣三位同學:A. 學習成績不好,但對同學很熱情,與同學友好相處;B. 學習成績一般,家庭條件很差,但性格隨和;C. 學習成績很好,但很傲慢,輕視同學。緊接著設置這樣問題:如果是你,喜歡哪位同學做朋友?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刻活躍起來,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學生1:我不喜歡A同學,因為他成績不好,對同學友好有什么用?
學生2反駁道:學習不好可以進步,但像C同學那樣為人不好才討厭呢?
學生3站起來說:A同學為人品質(zhì)好,我喜歡并可以向他學習,成績不好我可以幫助他進步。
學生4:我喜歡C同學學習成績好,我可以在為人方面幫助他認識不對,改正錯誤,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
學生5:我喜歡B同學,他隨和的性格讓人感到輕松、愉快,而家庭條件與我們無關(guān)。
學生6:對,我家條件就很困難,別人與我比父母,我與別人比優(yōu)秀。
聽聽這些聲音,這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思考、探究、分析得出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天籟之音,與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相比,這樣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3. 體驗性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嬲慕逃腔趯嵺`體驗,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體驗式問題激發(fā)學生自我體驗和自我教育。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中第二框“情緒的管理”時,筆者先設置一個場景:拿出一份準備好的禮物,以抽獎形式找出幸運者,得到禮物同學根據(jù)指令打開禮物內(nèi)紙條并按內(nèi)容執(zhí)行,把禮物轉(zhuǎn)送給同桌。之后設置如下問題:(1)請問得到禮物時,同學心里的感受是什么?(2)打開紙條時同學心里的感覺是什么?(3)送出禮物時,同學的內(nèi)心又是什么感受?根據(jù)這些問題,拿到禮物同學說出了內(nèi)心從得到禮物時的高興到打開紙條時的緊張以及把禮物送給同桌時的失落,甚至還有點生氣的情緒變化過程。通過問題的探究和解決,讓學生明白了情緒的多樣性;懂得了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從而幫助學生成為調(diào)控情緒的主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用“問題”引路,既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它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實效,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作者簡介:
邱秀麗,福建省三明市,福建尤溪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