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霖 劉新竹 蔡沁雨 倪 敏 孫凌波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互聯(lián)網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催生了許多新的消費模式,“互聯(lián)網+”產品以驚人的速度占領各大消費市場。從傳統(tǒng)到店消費的餐飲交易模式到足不出戶吃遍周邊,網絡訂餐作為“互聯(lián)網+餐飲”的典型代表因其便利快捷、選擇豐富等優(yōu)勢成為人們在解決飲食問題時的新寵,在餐飲服務市場逐漸占據(jù)重要地位。據(jù)美團點評研究院《2017年中國外賣發(fā)展研究報告》統(tǒng)計,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guī)模預計可達2046億元,增長率為23%。在線訂餐用戶規(guī)模將達到3億人,同比增長18%。①
在線外賣市場發(fā)展迅猛,但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背后的弊端也隨之產生。2017年央視3·15曝光了外賣店無證經營、多店一證、黑作坊等亂象,在《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法》實施后得以緩解,但商家衛(wèi)生狀況臟亂差、第三方平臺審查監(jiān)管不到位等現(xiàn)象仍存在,消費者權益受侵害后維權困難、投訴無門的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威脅著消費者身體健康和安全,阻礙外賣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和健全。因此,本文旨在對第三方外買平臺民事責任體系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揭示消費者維權難的成因所在,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了網絡食品交易平臺的義務與法律責任,該法第131條規(guī)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lián)系方式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p>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的規(guī)定與《食品安全法》相一致:“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lián)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
根據(jù)責任產生的基礎,學界將外賣平臺責任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法定侵權責任,法律依據(jù)為《食品安全法》第131條第一款,外賣平臺依法承擔相應義務,如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第1款、《食品安全法》第131條第2款則規(guī)定了第三方外賣平臺無法有效信息披露或約定的先行償付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guī)定了“商家利用網絡外賣平臺實施侵權行為的,消費者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否則承擔連帶責任。這類法定侵權責任可以概括為依法履行登記審查、管理報告、重視告知行為的責任。其二是根據(jù)服務協(xié)議與約定產生的約定責任,當發(fā)生食品安全侵權時,消費者可依約定責任要求外賣平臺承擔違約責任。嚴格的約定責任通常優(yōu)先級高于法定侵權責任。
第三方外賣平臺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具有新型中介服務商的特殊性質。它不直接參與消費者與商戶的交易行為,但為商戶和消費者的交易達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責任承擔上,外賣平臺的這一特征充分體現(xiàn)。根據(jù)新《食品安全法》,通常情況下第三方外賣平臺對消費者和商戶承擔過錯責任,即以外賣平臺的主觀過錯作為責任構成的要件,若第三方外賣平臺無主觀過錯,則無需承擔責任。當未盡到登記審查和管理報告義務,平臺與商戶承擔連帶責任;未盡到忠實告知義務和履行承諾義務,平臺承擔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食品經營者與食品生產者之間的責任關系適用產品責任規(guī)則,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43條,消費者可以擇一請求賠償;《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規(guī)定“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換句話說,消費者可以選擇起訴的責任人有首負賠償責任的義務,但是該責任人在盡到了自己的賠償責任后,可向最終責任人進行追償,最終責任由造成食品缺陷的責任人承擔。
舉證責任與消費者權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密切相關。目前,消費者權益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的范疇,“誰主張誰舉證”,這意味著消費者在維權的過程中要承擔舉證責任。作為消費者,應當提供充足證據(jù)以證明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外賣還存在一些特殊之處,如外賣食用后影響到人體健康,此類事后影響無疑會增加消費者的維權難度;此外,外賣平臺及商家較于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方面更具專業(yè)性,其辨別能力也高于普通的消費者。
2017年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法》在《食品安全法》第131條基礎上,明顯細化了外賣平臺的監(jiān)管責任。比如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有審查經營許可證、登記基本信息、保證信息真實并在網上公示等義務;此外,第三方外賣平臺還有抽查和監(jiān)測的義務,以便及時采取措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但是,《管理辦法》屬于行政法上的部門規(guī)章,其中只規(guī)定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盡上述監(jiān)管職責時應該要去承擔怎么樣的行政責任。那么,是否意味著第三方平臺未履行《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了、《食品安全法》中未規(guī)定的監(jiān)管職責(如保證信息真實、公示、抽查、檢測等),事實上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此時,外賣第三方平臺是否也要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并非如此,那么這些更詳盡的規(guī)定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層面上又該如何發(fā)揮其作用?
在經濟方面,消費者與生產者或是經營者實力不對等,處于弱勢;在信息方面,生產者或是經營者所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專業(yè),在向消費者告知相關信息時,會進行一定的篩選,保留有利的部分,從而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食品安全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必要在全社會大誠信體系框架內,建立并落實健全的食品安全誠信機制,實現(xiàn)食品安全的社會監(jiān)督。②
(一)關于消費者舉證難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把舉證責任倒置,平臺需要更多的承擔舉證責任。涉及外賣的糾紛一般有合同糾紛和侵權糾紛。如果是侵權糾紛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消費者對外賣平臺的過錯有證明責任;如果該外賣糾紛屬于合同責任,那么平臺違約了,才擔責。也就是說,無論消費者主張是主張哪一個,外賣第三方平臺需要承擔的舉證責任十分有限。
同時,外賣平臺與商家間形成的是合作模式的服務合同關系,即外賣平臺有審查商家資質和監(jiān)督商家的權利。消費者與外賣平臺形成的是服務合同關系,外賣平臺為商家和消費者起到了中介式服務作用,因此外賣平臺負有將合格、合法的商家引入平臺的義務。前面分析過,消費者存在舉證難、維權難的問題,因此,外賣平臺應負更多的舉證責任,如提供網絡交易憑據(jù),商家資格和信用的測評等等,以幫助消費者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關于連帶責任規(guī)定不清晰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參考《管理辦法》內容頒布相關司法解釋或者修訂《食品安全法》,對平臺提供者的監(jiān)管職責制定更細致的規(guī)定;應當借鑒《食品安全法》第131條,將商品生產者作為與銷售者并列的直接責任主體,同時也將其作為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承擔了賠償責任之后行使追償權的責任主體。③
(三)關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和行業(yè)規(guī)定并進一步細化,使得處于信息有利方的外賣平臺在發(fā)布商家信息時更加的透明化。
本文基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旨在研究外賣第三方平臺的民事責任。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外賣行業(yè)也應運而生,在帶來優(yōu)勢與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劣勢與弊端,食品安全衛(wèi)生問題頻頻發(fā)生,一度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在立法方面,立法者也意識到了網絡第三方平臺在網絡交易中的重要地位,正在逐步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體系。
為了更好地完善法律法規(guī),我們從立法現(xiàn)狀和責任構成這兩大方面入手分析,對第三方外賣平臺的民事責任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此外,考慮到目前消費者維權的困境,如舉證難、連帶責任不清晰、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我們還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比如,可以通過舉證責任倒置、明確細致監(jiān)管職責、規(guī)范信息透明化等方面來解決當前的困境,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來健全外賣市場責任體系,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注 釋 ]
①美團點評研究院.2017年中國外賣發(fā)展研究報告[EB/OL].http : // t.cn/ RQv BZTC,2018-01-09.
②張衛(wèi)兵,何來英.從執(zhí)法實踐視角淺析《食品安全法》的完善[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14,26(2):160-163.
③楊立新.網購食品平臺責任對網絡交易平臺責任一般規(guī)則的補充[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0):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