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2015年2月份,甲乙二人成立一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為200萬,雙方約定出資期限為5月份到期。在3月份時,甲將股權轉讓給丙(公司與丙均知曉甲出資未完成),公司于7月份向A公司借款500萬,然而直到9月份出資仍未繳納,這時公司債權人A能否依法請求轉讓人甲在出資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對于該問題在規(guī)范依據(jù)上,可能涉及對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理解。18條對出讓人與受讓人的責任進行了劃分,但是針對該問題,該規(guī)定能不能直接適用呢?
筆者認為,18條是建立在公司法改革之前,隨著認繳資本制的全面確立,某些條文已經遠遠不能適用,需要對法條注入新的理解。瑕疵股權轉讓關乎諸方利益,在公司、出讓股東、受讓股東以及公司債權人之間產生了無法規(guī)避的權利沖突,利益的衡量較為復雜,不僅理論界眾說紛紜,實務界亦是各執(zhí)一詞,尤其集中于受讓人、出讓人責任的劃分。
實踐中大量“皮包公司”的出現(xiàn),致使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其會給交易秩序帶來極大危害。立法者一是通過讓轉讓人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來維護債權人利益;二是,出于公平原則的考慮,采取折中法,僅在受讓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時與出讓人承擔連帶責任,若其是善意第三人,則不承擔責任。從該法條可以看出,無論受讓人善意與否,出讓人卻始終要承擔責任,立法者賦予出讓股東如此重之責任,是否損害法律邏輯內在的自洽性。筆者認為,為了維護公司債權人利益,一味讓出讓人承擔責任,似乎有些不擇手段。股東如何出資、如何行使股東權利等屬于公司自治的范疇,法律應盡量減少干預性規(guī)定。公司債權人、出讓人、受讓人等諸方的利益均不可忽視,值得商榷的是怎樣在沖突中找到平衡點。
何謂瑕疵股權?我國公司法并未給出明確的概念,但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時代,瑕疵股權屢見不鮮,尤其涉及到瑕疵股權轉讓,在司法實踐中更是比比皆是,無疑這給市場帶來諸多危害。簡而言之,瑕疵股權是指其不完全具備或不具備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的有關股權取得的必要條件。具體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為出資不實、未出資、抽逃出資。本文所指的瑕疵股權指的是在認繳期限屆滿之前未足額出資的情形。
我國已經由法定資本制轉變?yōu)檎J繳資本制,在此情況下對于瑕疵股權有必要重新進行再審視。由于認繳可以分期,意味著發(fā)起人無須一次性繳納出資,其只需在規(guī)定的認繳期限內繳足資本即可,那么,在此期間內其已具備股東身份,但他究竟是不是瑕疵股東呢?筆者認為,在此情況,即便其未繳完資本,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瑕疵股東,原因是此時認繳期限并未屆至,不能將一味其歸為瑕疵股東的行列,如果該股東將股權轉讓,那么此時受讓人成功的受讓了該股權,其就具備了公司股東的身份,與此同時,承繼了出讓股東的出資義務,在認繳期限未屆滿期間,受讓股東就是公司的債務人,此時公司并不存在債權人,出讓人已脫離公司,不具備股東身份,理所當然無須承擔出資責任。期限屆滿后,受讓人仍未完全出資,屆時其擁有的股權具有瑕疵屬性,即是完全意義上的瑕疵股權。
結合認繳資本制仔細審視18條可以發(fā)現(xiàn),該條是依據(jù)法定資本制制定的,如今已不能適用公司的出資。實際上,當章程約定的繳資期限還未屆滿時,強迫股東擔責是缺乏合理依據(jù)的,即便是轉讓出資前的債務也不能,只有有明確的依據(jù)證明其系惡意轉讓以此規(guī)避責任,否則無權再追究。而實繳資本制下,轉讓股東屬應繳未繳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的,才理應承擔連帶責任。為了應對認繳資本制度的變革,有必要對第18條進行再解讀。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法理依據(jù)似乎是從合同法中代位權的角度來維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在法定資本制的視角下,由于股東未足額出資,由此成為公司的債務人,而公司又對外負債,此時債權人當然可以行使合同法上的代位權,向公司的股東行使權利。但在認繳資本制的語境下,即使認繳期限未屆滿,出讓人依然享有股東權利,有權轉讓股權,此時知情的受讓人成為繼受股東,出讓人則不再具有股東身份,受讓股東成功的進入公司內部,承擔股東的義務,在認繳期限屆滿時,如果其仍未繳足出租,即要承擔瑕疵出資的不利后果。
在上述舉例中,甲在出資義務未到期時將股權轉讓,此時公司并未對外負債,故不存在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一說,況且公司明顯知道甲未完成出資,受讓人丙也明知甲轉讓的股權屬瑕疵狀態(tài)卻仍愿意受讓該股權,民法總則規(guī)定,雙方當事人在意思表示真實的情況下,就某項事宜達成一致且不違反法律效力的強行性規(guī)定,視為有效。甲轉讓股權之后,喪失股東地位,法律不應該強制其繼續(xù)承擔股東的出資責,更無須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在受讓人知情的情況下,將出讓人列入賠償者行列。該規(guī)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讓債權人的損失得到充分賠償。仔細分析,出讓人在符合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規(guī)定下將股權轉讓未逾越法律界限,并且其主觀上不存在損害公司以及公司債權人的主觀惡意,強迫出讓人與受讓人承擔責任是否有失公平,不符合法理。
公司,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民事主體,以自身擁有的全部資產對其債務負責,獨立地承擔責任。公司的獨立責任必然決定著股東的有限責任,僅以其出資承擔相應責任。債權人之所以不能要求股東承擔責任,是由于公司獨立人格的存在以及其有限責任的特性,這使得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筑起一道堡壘,將股東與公司分隔開來。2013年,認繳出資成為設立公司的形式,在該制度下公司可自主決定繳納的時間以及繳納的實際金額等,公司的債權人是不能憑借該公司的注冊資本來斷定其資產實力,注冊資本與實繳出資數(shù)額不能吻合,所以此時無法斷定實際資產,注冊資本的參考意義也就沒有價值。
如今是資本信用正逐漸向向資產信用過渡,決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資本,相反,公司資產對公司的信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與其說公司的信用以公司的資本為基礎,不如說是以公司的資產為基礎。公司對外承擔責任主要是依靠其實際資產,與注冊資本的關聯(lián)性不大。當公司依靠自己可以清償債務時,是不需要讓出資瑕疵的股東當墊背。公司債權人是沒有理由穿過公司要求股東償還債務的,更何況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lián)。唯有公司不具備償債能力時,債權人可以透過公司請求瑕疵股東承擔責任,由此債權人便與股東有了聯(lián)系,當然此時前提是瑕疵人仍然具有股東身份。
作為公司的債權人,無疑是基于對公司的未來資產信用擁有一定的期待才與公司簽訂合同,其并沒有過多關注股東的出資狀況,即便其知曉該公司的出資并未到位。在認繳資本制制度下,資產信用已成為趨勢,只要公司有可觀的未來,有能力償還債務,債權人不會要求公司股東承擔補充責任。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18條的立法精神是最大程度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避免公司股東因瑕疵出資而致公司債權人處于弱勢地位。然而,該條規(guī)定在給公司債權人傾斜性保護的同時卻忽視了出讓股東的利益。如果受讓股東明知受讓的股權存在瑕疵,而其仍愿意接受該股份并同意承擔該瑕疵股權帶來的不利后果,該轉讓合同又不存在程序上的瑕疵,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求原出讓股東承擔瑕疵出資的民事責任,不僅不利于平衡當事人的利益,對出讓股東也是極其不公平的。另外,出讓人將股權轉讓后,已喪失股東身份,債權人若仍以18條之規(guī)定來追究其責任,是否過于牽強?
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guī)定,股東在出資瑕疵情況下將自己的股權轉讓,由知情的受讓股東和出讓股東承擔連帶繳納責任。但存在的問題是,新的受讓人可以善意為由拒絕承擔清償責任,這時債權人的損失難以得到救濟。因此應該借鑒授權資本制的規(guī)定,確立股東出資的董事?lián)X熑?。相對于受讓股權的第三人來說,公司設立時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于公司內部是否存在瑕疵出資情形(對于公司的資金是否出資到位,出資是否充足,以及公司資本能否足額清償公司債務)最為清楚,并且其獲得瑕疵出資信息的成本顯然要遠遠低于先前作為公司外部人的受讓人。另外,董事在進行經營決策與對外交易之時,對公司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xiàn)的風險有所預期,因此由公司的董事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對債權人承擔股東不能繳納出資的擔保責任比較合適。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8條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應該細化各方責任人對債權人的責任。在公司和受讓人明確知悉的情況下,并且公司債務產生于股權轉讓之后,此時理應由受讓人與公司對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至于受讓股東能否向公司追償取決于其主觀狀態(tài);若如公司債務產生于股權轉讓之后,公司債權人有權請求轉讓人與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之后受讓人可與轉讓人依雙方協(xié)議區(qū)分彼此責任。但是如果是轉讓人惡意逃避出資義務,則承擔最終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