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陳 峰(指導)
浙江省嘉興市第一醫(yī)院 浙江 嘉興 314001
運動針法即運動針刺法[1],是指針刺得氣后,醫(yī)者在實施手法的同時,指導患者活動患處或相關處,調動患者自身治療疾病潛能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筆者臨床應用該療法治療各種疼痛及多系統(tǒng)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臨證體會作如下總結。
1.1 重視針刺局部得氣,強調“氣至病所”:運動針法首先重視得氣,《靈樞·九針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泵鳌罾^洲氏的解釋為:“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氣”指經(jīng)氣而言,即針下的得氣感應。“氣至病所”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標幽賦》中有:“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之說。為提高“氣至病所”出現(xiàn)率及針感循經(jīng)感傳強度,術者進針入穴,在患者能忍受前提下,施以中度或重度提插捻轉手法,以彈法、刮法、搖法和飛法等手法為輔[2],充分發(fā)揮押手的作用,左手拇指緊壓穴位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針感向病所感傳,利于治療疾病。
1.2 運動貫穿于針刺治療過程中,且運動方式多樣,強調“病灶處”運動:運動針法以“動”為核心,對于治療各種關節(jié)與肌肉疼痛性疾病,針刺手法操作后,配合患者主動運動;如頸椎病、腰痛等,以頸、肩、臂、腰、腿等部位屈伸、旋轉為主;治療胸悶、心悸、咳嗽等胸部疾病,以深呼吸為主;治療胃腸道疾病如腹脹腹痛,以鼻吸口呼的腹部起伏運動為主;治療肝氣郁結型抑郁癥等,配合深呼吸,各種活動頻率、運動次數(shù)等以患者能忍受為度,以運動后舒適為宜?;颊呋顒踊继帲ぐl(fā)經(jīng)氣循行,使氣至病所,有助于疏通經(jīng)絡的瘀滯,臟腑的協(xié)調,氣血暢通,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3-4]。
1.3 運動針法適應臨床各科疾病,治療病種的廣泛性:運動針法不僅擅長治療頸肩腰腿痛等運動系統(tǒng)疾病,對于胸悶、心悸、失眠、抑郁癥等內科疾病,腦梗死、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呃逆、腹脹腹痛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均適宜。遠道取穴,針刺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左取之右,病在中取之外,與患部主動或被動運動相結合,遠道取穴而不影響患部運動為其特色。
2.1 急性腰扭傷案:王某,男,47歲。2015年9月12日初診?;颊?小時前因彎腰拾物,不慎扭傷腰部,致腰部疼痛,伸直腰時疼痛加重。查體:第4、第5腰椎右側棘突旁及椎體棘間壓痛,右骶髂關節(jié)處輕壓痛。診斷:急性腰扭傷。取穴右后溪及后溪上1寸近腕部阿是穴,針入1.2寸,施以平補平瀉法,同時囑患者伸屈,旋轉腰部等活動?;颊咴V腰部有溫熱感及腰部疼痛明顯減輕,針后腰部拔火罐,起罐后腰痛消失,活動自如。
2.2 落枕案:林某,女,35歲。2016年4月20日初診?;颊咦蛞谷胨瘯r受涼,晨起發(fā)現(xiàn)頸椎不能向左側轉動,查體:右胸鎖乳突肌腫脹壓痛,右肩胛提肌壓痛。診斷:落枕。雙側外勞宮壓痛對比,左側壓痛明顯,取左外勞宮穴,快速捻轉刺入1寸,施以捻轉提插之瀉法操作,同時囑患者頸部左右、上下緩慢轉動,站立并慢慢走動,中間運針1次,15分鐘后拔火罐治療。術畢,患者訴頸部活動自如,頸部疼痛消失。
2.3 頑固性呃逆案:蔡某,男,61歲。2016年7月12日初診?;颊?周前晚飯后,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呃逆不止,呃聲高亢有力,聲短而頻,中間少許間隔,影響入睡,入睡后呃逆可消失,2月前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3天前來本院消化科予以胃復安針及胃復安片、莫沙必利片等治療,仍呃逆不止。今診斷為呃逆,予以針刺治療,取穴雙攢竹、雙合谷、雙內關,囑患者深吸氣與深呼氣,并自行按揉腹部,留針15分鐘,患者訴呃逆次數(shù)及頻率均減少,又以上法治療1次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