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香 許嬌陽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0)
頸動脈是腦部主要的供血血管,頸動脈狹窄是誘發(fā)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殺手之一。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是臨床新型的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手術,應用該技術對頸動脈狹窄治療具有并發(fā)癥少、切口小的特點,臨床療效好,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相關研究報道[1],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質量對患者介入手術的治療效果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本次研究對39例實施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的圍術期護理的臨床效果,護理效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實施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的3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2.5±10.4)歲,單支病變患者36例,雙支病變患者3例。納入標準:符合頸動脈狹窄診斷標準,血管造影證實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不低于80%,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史患者,肝腎功能衰竭患者?;颊咴敢馀浜险{查,申請經過醫(yī)學倫理會批準。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護理:術前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常規(guī)檢查,并進行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和腦血管造影檢查,判斷其動脈狹窄程度,并參與到術前患者疾病的討論中,掌握患者發(fā)病原因、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病史、身體狀況、有無皮損等,并做好詳細的記錄,一旦存在異常,要及時的報告。此外,護理人員術前還要詳細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常規(guī)備皮,加強患者床上大小便的訓練,叮囑患者術前晚22:00后要禁食、禁水等。此外,術前還加強了患者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干預。健康宣教的內容包括頸動脈狹窄疾病相關知識以及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相關知識,通過發(fā)放資料宣傳手冊、小視頻等讓患者對疾病、手術有更多的了解,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于術前存在焦慮、擔心等不良心理患者,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的信心,并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②術中護理:由于患者家屬不能陪同,患者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及對手術的擔憂,會出現不安、緊張,甚至恐懼等心理,護理人員要調整合適的燈光和適宜的溫度,注意保護患者隱私,主動和患者溝通,向患者介紹治療環(huán)境,播放輕松的音樂,以緩解其緊張感。在手術期間,對患者意識、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基本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和觀察,并詳細記錄。配合醫(yī)師對滴注管排氣,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如果術中因刺激頸動脈管,導致血管痙攣,進一步誘發(fā)缺血、缺氧,則需要及時告知醫(yī)師,并及時處理,使患者癥狀得到緩解。對于患者下肢動脈搏動情況要密切觀察,并及時對穿刺點予以止血,采用縫合器進行縫合止血。傷口無異常,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將患者安全送至監(jiān)護室繼續(xù)觀察,平穩(wěn)后再將患者送回病房。③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回到病房后,護理人員要與責任護士做好交接工作,特別是生命體征,傷口情況等。為患者提供干凈、安靜、整潔的病房環(huán)境,取合適體位,保持患者舒適,并對患者術后的穿刺點、肢體皮膚及動脈搏動情況等進行密切觀察,包括是否存在出血、血腫等。此外,術后在飲食、用藥、并發(fā)癥等方面均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個體性干預。例如要求患者術側肢體伸直到拔管后6 h,必要時征求患者同意,對患肢進行制動處理,叮囑患者不可多動,適當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變化,以減輕長時間臥床造成的不適感;在飲食方面,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對比劑排出,術后6 h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并保證營養(yǎng)均衡;在用藥方面,叮囑患者不可隨意濫用,為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要向患者介紹服藥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必要性及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并叮囑患者遵從醫(yī)囑用藥,定期進行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的復查等。術后并發(fā)癥護理方面,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出血、血腫、低血壓、排尿困難、疼痛等。對于出血患者,主要是因拔管手法不當、按壓時間不足等導致,可以通過加長按壓時間、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使用血管縫合器等進行處理;對于血腫患者,主要由壓迫時間不足、肢體活動過早致使穿刺部位發(fā)生出血,進而形成血腫,護理時需要醫(yī)護人員立即進行重新加壓包扎,叮囑患者不可隨意亂動,并密切觀察患者的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對于低血壓患者,主要由支架擴張時刺激頸動脈壓力感受器導致,可以通過加壓補液,使水分快速進入血液,增加血容量,多巴胺等藥物的應用等可以緩解該癥狀;對于排尿困難患者,主要因患者臥床時間長,不適應床上排尿導致,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熱敷下腹部的膀胱區(qū),讓患者聽流水聲等方法誘導患者排尿,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導尿處理。疼痛難忍的患者可遵醫(yī)囑給予止痛藥,并安慰鼓勵患者。
1.3 觀察指標:對研究中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等指標進行觀察,探究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的應用效果。
1.4 評估判斷標準:生活質量評分: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評估,共100分,主要從患者的生理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各25分,評分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好。
2.1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39例患者經過圍手術期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8%(3/39),包括1例低血壓、1例穿刺處皮下血腫、1例排尿困難,所有患者對癥干預后,并發(fā)癥癥狀得以改善。
2.2 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39例患者經過圍手術期護理后,生理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21.1±3.6)分、(22.8±1.4)分、(19.8±2.7)分、(20.1±2.2)分。
頸動脈狹窄是腦血管常見疾病,患者臨床多表現為頭暈、記憶力、定向力下降、甚至意識障礙、黑蒙,側面或肢體麻木或無力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臨床上,至少20%~30%的缺血性中風(即腦卒中)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所導致[2]。因此,對頸動脈狹窄患者予以有效的管理,對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患者致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是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治療方法,具有對患者損傷小、安全性高,可治療的狹窄部位范圍廣的優(yōu)點,廣泛的用于臨床治療中。尤其是年齡大的患者,因手術耐受性差、機體功能減退,對手術的要求更高。因此,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備受患者歡迎。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頸動脈狹窄實施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其缺點在于術后并發(fā)癥相對較多,因此,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圍手術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保證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的圍術期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不僅從患者生理方面進行干預,還從其他影響病情康復的因素方面進行干預,例如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通過全面性、針對性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整體的護理水平,提高整體療效。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對于實施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圍繞患者整個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等特點,能使患者從多方面得到干預,護理效果顯著[3]。對研究結果分析中,39例患者經過圍手術期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58%,生活質量評分方面,患者生理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較高,可見經過護理后,患者并發(fā)癥少,生活質量改善好。這一結果充分證實圍手術期護理用于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可以提高手術安全性,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
綜上所述,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在圍術期期間進行護理干預,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生活質量評分高,護理價值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