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玉書 王鵬飛 朱建波
乳頭溢液是乳腺導管內(nèi)疾病出現(xiàn)最早的臨床癥狀、具有指標性意義, 原因很多[1], 本研究對286例臨床資料完整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乳頭溢液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參考有關文獻[2-7], 探討選擇性乳導管造影對乳頭溢液性疾病診斷價值、乳頭溢液原因、乳腺導管內(nèi)疾病X特征、乳腺導管癌早期X表現(xiàn), 旨在提高對乳頭溢液性疾病的早認識、早診斷、早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臨床資料完整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乳頭溢液患者286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均已婚, 有哺乳史, 年齡22~77歲, <40歲89例(31%), 40~65歲175例(61%), 66~77歲22例(8%);漿液性溢液多呈微黃色稀薄透明183例、水樣溢液為無色透明56例、血性溢液呈深淺不一紅色暗褐色25例、黏液性溢液9例、膿性溢液為黃色乳黃色13例(其中3例帶有血絲)。
1. 2 方法 患者均行選擇性乳腺導管造影診斷。常規(guī)無菌操作, 明確溢液導管開口后將自制穿刺針旋轉、捻動插入該乳腺導管0.5~1.0 cm深, 注入碘佛醇2~3 ml壓力中等, 手感有阻力或患者感脹疼為止, 封閉乳頭, 快速攝CC、MLO、放大片, 以多角度清晰顯示各級乳腺導管呈樹枝樣、達到診斷目的為止。
乳腺導管正常29例(10%), 其中干型2例, 支干型5例,支葉型22例。乳腺導管擴張61例(21%), 可發(fā)生在各級導管,其中56例(91%)發(fā)生在三級以下導管。乳腺導管增生并炎癥34例(12%), 均發(fā)生在三級以下導管、呈多分枝改變。乳腺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96例(34%), 其中多發(fā)16例, 微小乳頭狀瘤12例;主乳腺管至分叉間52例(54%), 分叉下至2級導管33例(34%), 三級導管11例(12%)。纖維囊性變48例(17%),均發(fā)生在末梢導管。乳腺導管癌18例(6%), 其中浸潤導管12例, 占乳腺導管癌的67%。
3. 1 乳頭溢液檢查方法 乳頭溢液檢查方法很多, 有紅外線熱圖、超聲、CT、磁共振成像(MRI), 其特異性不高, 乳導管鏡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臨床主要依賴于乳腺導管造影檢查, 本組患者均能清楚顯示導管內(nèi)病變部位、乳腺導管內(nèi)疾病X線特征、鄰近導管壁改變及周圍結構情況, 特別是乳腺導管癌的早期X線表現(xiàn), 為臨床提供明確的診療依據(jù)和治療方案。
3. 2 乳頭溢液原因 本組患者中生理性溢液29例, 其中雙側性溢液25例、臨床多見于終止妊娠后、多為水樣無色透明或黏液性液體[1,4,9,10];病理性溢液257例, 多為單側單支性溢液[7-9], 共195例(76%), 單側多支20例(7%), 雙側單支25例(14%), 雙側多支17例(5%)。血性溢液25例, 包括乳腺導管癌16例、乳頭狀瘤5例、乳腺導管擴張2例、乳腺導管增生并炎癥2例;漿液性溢液108例, 其中乳頭狀瘤74例、乳腺導管擴張17例、纖維囊性變15例、乳腺導管癌2例;水樣溢液50例, 其中乳頭狀瘤13例、纖維囊性變17例、導管正常20例;黏液性溢液79例, 其中乳腺導管擴張15例、乳腺導管增生并炎癥30例、乳頭狀瘤4例、正常30例;膿性溢液24例, 其中乳腺導管擴張22例、乳腺導管乳腺增生并炎癥2例。
3. 3 乳腺導管疾病的X線表現(xiàn) ①乳腺導管擴張:本組26例發(fā)生在乳腺終末導管, 呈柱狀擴張, 部分呈蚯蚓樣迂曲,發(fā)生在終末導管呈杵狀, 邊緣光滑, 走行自然。②乳腺導管增生并炎癥:導管粗細不均, 邊緣光滑、扭曲變形常累積多支導管, 病變范圍長。③纖維囊性變:三級以下小導管扭曲、呈串珠樣改變, 牽拉移位, 周圍腺體呈纖維樣增生。④乳頭狀瘤:呈圓形、卵圓形、半圓形充盈缺損, 邊緣光滑, 近端呈杯口狀(35例、占36%)、部分患者近端輕度擴張、多由于瘤體較大造影劑阻滯所致, 乳頭狀瘤多發(fā)生在分叉以上主輸乳管(52例、占54%), 與文獻報道相符[1,2,3,8];微小乳頭狀瘤9例, <3 mm, 呈小米粒樣, 常鄰近一側管壁, 多角度立體觀察無移動、無變形;⑤乳腺導管癌:乳腺癌中最多見,呈菜花樣充盈缺損, 邊緣不規(guī)則, 造影劑截斷、偏流。特別是浸潤導管癌, 乳導管末端呈鼠尾狀殘缺, 管壁不光滑僵硬,周圍結構聚集、部分呈潭湖狀(3例), 呈微小點狀、針尖樣鈣化、密度較低(12例), 與文獻報道相符[1,2,5,7], 其中6例聚集成簇狀;散在者多為沿著乳葉分布。
3. 4 乳腺導管良惡性腫瘤鑒別 乳腺導管內(nèi)腫瘤在乳頭溢液性疾病中占相當比例, 文獻報道[2,5,6]占40%, 其中惡性占3.6%~17.0%, 本組114例、占40%, 惡性16%, 與文獻報道相符。良性溢液多為漿液性和水樣黏液性, 多發(fā)生在2級導管以上;惡性多為血性溢液深淺不一、多發(fā)生在三級以下導管、特別是浸潤性導管癌、本組占66%, 年齡在40歲以上, 本組占88%;由于乳腺導管纖細, 個體差異較大, 同時受造影技術等外部因素影響如、壓力、氣泡, 攝片時間等, 臨床工作者應綜合分析、多角度立體思維、對比臨近導管的走行、充盈,邊緣及乳腺導管周圍結構情況結合病史及間接征象是能夠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的。
3. 5 乳腺導管癌早期X線表現(xiàn) 乳腺導管呈鼠尾狀殘缺,管壁欠光滑呈蟲蝕狀改變, 管壁僵硬, 周圍結構聚集, 潭湖征, 簇狀微小針尖樣鈣化是浸潤性導管癌的早期表現(xiàn)[10]。
綜上所述, 乳腺導管造影術侵入性小操作安全無并發(fā)癥,能很好顯示乳腺導管內(nèi)病變, 故乳導管造影在尋找乳頭溢液原因、診斷乳腺導管疾病中有非常重要價值。只要嚴格操作、綜和分析、立體思維、排除人為因素影響, 可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