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菲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江西南昌 330038)
美洲地區(qū)的茶葉最開始是荷蘭殖民者在17世紀(jì)帶入的,當(dāng)?shù)厝藢τ诓枞~本身存在抵觸甚至排斥的態(tài)度,原因在于一些歐洲殖民者長期壓迫和剝削美洲地區(qū)的人們,這從“波士頓傾茶”這一歷史事件就可見一斑。自美國獨立后,人們在歐洲茶文化的基礎(chǔ)上對飲茶方式、制茶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諸如袋泡茶、速溶茶等在內(nèi)的新式飲茶風(fēng)尚。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在美國早已家喻戶曉,飲茶人數(shù)劇增。20世紀(jì)后,美國和英國一同進入世界主要茶葉進口國的行列。一些對美國茶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往往會將英美兩國的茶文化混為一談,而事實上美國茶文化自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英式茶文化習(xí)俗(比如茶話會、下午茶等),但其本身卻又有著區(qū)別于英國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另外,現(xiàn)代美國城市和郊區(qū)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中式茶館,這足以說明美國茶文化有著相當(dāng)程度的民眾基礎(chǔ)。索爾·貝婁是當(dāng)代知名的美國作家,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對美國社會生活、文化背景等的真實寫照,我們不妨透過他的作品對美國當(dāng)?shù)氐牟栉幕M行分析,借此了解美國茶文化的特征與內(nèi)涵,這對于中美茶文化的對比以及跨文化交際的達成均是大有裨益的。
索爾·貝婁(Saul Bellow)是現(xiàn)當(dāng)代著名美國作家,曾有學(xué)者將其稱作“當(dāng)代美國文學(xué)發(fā)言人”。貝婁于1915年在加拿大出生,1924年隨家人遷往美國芝加哥,1937年畢業(yè)于美國西北大學(xué)。他在畢業(yè)后曾先后做過編輯、記者和大學(xué)教師。貝婁在1936年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那真不行》,之后創(chuàng)作了戲劇、隨筆、游記等體裁的文學(xué)作品。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因而猶太習(xí)俗對他的道德觀有著較大的影響,這在他后來的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貝婁憑借著小說獲得了美國國家文學(xué)藝術(shù)院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小說獎以及諾貝爾文學(xué)獎(1976年)等文學(xué)類獎項,這使得他在國際文壇上享有盛譽。世界范圍內(nèi)關(guān)于索爾·貝婁小說作品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因而貝婁也被認為是“現(xiàn)代受到評論最多的美國小說家”。一些研究者給貝婁貼上了“后現(xiàn)代主義”、“后存在主義”、“城市浪漫主義”等標(biāo)簽。美國文學(xué)批評家Ben Siegel曾這樣評價貝婁:“貝婁是在捕捉當(dāng)代生活的真實性和千奇百怪的世態(tài)方面最為成功的作家。”貝婁一生獲得無數(shù)殊榮,老年還得到了法國文藝騎士十字勒章、美國終身成就獎。2005年,貝婁與世長辭,雖然他從此閉上了雙眼,但是關(guān)于貝婁作品的研究和討論卻不曾斷絕。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部分小說還被翻拍為影視劇作品。
索爾·貝婁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體裁為主。長篇小說主要包括“Dangling Man”(《晃來晃去的人》)、“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奧吉·馬奇歷險記》)、“Hendeason the Rain King”(《雨王漢德森》)、“Herzog”(《赫索格》)、“Mr.Sammler's Planet”(《賽姆勒先生的行星》)、“Humboldt's Gift”(《洪堡的禮物》)、“More Die of Heartbreak”(《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和“Ravelstein”(《拉維爾斯坦》)。中篇小說包括“Seize the Day”(《勿失良辰》)、“A Theft”(《偷竊》)等,短篇小說則主要包括“Mosby's Memoirs”(《莫斯比的回憶》)、“Something to Remember Me By:Three Tales”(《記住我這件事》)和“Him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嘴沒遮攔的人》)等。在貝婁的這些小說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人道主義情懷以及普世思想,除此之外他的小說還融入了猶太人的救贖思想。
美國茶文化雖然在形成歷史上不如我國悠久,但卻有著十分獨特的魅力。美國茶文化可以簡單拆分為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這兩大類,而所謂物質(zhì)層面的茶文化主要指代茶具、茶名、茶飲等,精神層面的茶文化則包括飲茶追求、茶文化習(xí)俗等。為了對索爾·貝婁作品中的美國茶文化進行更好地分析,我們不妨按照以下類別加以探討。
在索爾·貝婁的小說中提到了不少茶具,比如“tea cup”(茶杯)、“glass”(玻璃杯)、“tea table with wheels”(帶輪茶臺)、“teapoy”(茶幾) 等、“heavy cup”(較重的杯子)。其中,“帶輪茶臺”事實上是一種底下附帶輪子的茶車或茶桌,通常分為上中下三層,上面用來擺放茶壺和茶杯、中間用來擺放調(diào)味品、底下用來放置其他茶具。這種帶輪茶臺比一般茶臺更為方便好用,這也使得飲茶地點變得更為多樣化,比如陽臺、臥室、圖書室等都可以成為飲茶地點。除此之外,《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還提到了“heavy cup”,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較重的杯子”,比如金杯、銀杯等金屬制品。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人在飲茶時更喜歡玻璃杯或者金屬制成的杯子,這與我國茶人所推崇的陶瓷杯、竹木杯有著較大的差異。
索爾·貝婁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提到“squeezing the sopping bag”(擠壓濕透的茶袋)。其中的“bag”事實上指代“tea bag”,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袋裝茶”。事實上,袋裝茶是美國人Thomas Sullivan所發(fā)明的,后來開始進入批量生產(chǎn)并為人所熟知。袋裝茶的袋子材料從最開始的絲制品慢慢轉(zhuǎn)變?yōu)榧堉破?。袋裝茶受到了當(dāng)時美國都市人的青睞,因為人們只需要使用開水沖泡茶袋就可以飲用茶水,這種方式既簡單容易又節(jié)省時間。由此看來,美國人的飲茶方式主要以沖泡為主,現(xiàn)代人更傾向于袋裝茶而非散裝茶葉。
由于語言文化上的相似性,美國茶文化在一些方面與英國茶文化大同小異,比如下午茶和茶會等,這些習(xí)俗漸漸融入到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下午茶通常是在下午2點到5點之間,人們會在飲茶時搭配甜點。比如,索爾·貝婁在《勿失良辰》中寫道:“Bring me some yogurt and crackers and a cup of tea.I don't want to spend much time over lunch.”這間接說明當(dāng)?shù)厝擞袝r會將酸奶、茶和薄餅干作為午餐,而這種“茶+甜點”的飲茶方式事實上與下午茶習(xí)俗中的混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這篇小說中寫道:“although his bones ached for the bed and his skull was famished for the pillow,he sat at the counter with his tea.”小說主人公雖然躺在床上渾身不舒服但仍舊會坐下來飲一杯茶,可以看出主人公會通過飲茶排解心中寂寥,這事實上是一些人飲茶時的心理追求。另外,在《奧吉·馬奇歷險記》(宋兆霖譯)中提到:“一吃吃很多,照例是用茶或可樂送下?!边@說明人們會通過飲茶達到健胃消食的目的。
索爾·貝婁在《塞穆勒先生的行星》中形容茶的味道時用到了“tannic taste”這一表達。其中“tannic”表示“鞣酸”或“單寧酸”,其味道極澀。一些研究者認為茶葉中的苦澀味主要來自多酚類化合物而非鞣酸,并以此推翻了“茶葉中含大量鞣酸”的論調(diào)。貝婁運用“tannic”一詞來形容茶的口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美國人對于茶水口感的印象。除此之外,《晃來晃去的人》(蒲隆譯)寫道:“在那黃銅枝形吊燈映射出的茶色的奇異亮光下,仍然可以看見他面紅耳赤的臉孔?!倍渲械摹安枭睉?yīng)該表示淺棕色,但是貝婁卻并未使用具體的色彩形容詞代替“茶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貝婁對于美國茶文化的推崇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