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9-0065-01
于永正,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他善于學習,勇于思考,敢于實踐,勤于總結(jié),在實踐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為小學素質(zhì)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縷清風,推動了語文教育改革的健康進行。今筆者再讀于老師的著作,結(jié)合自己在一線教學的經(jīng)歷,對其“三本”思想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以生為本:始終如一的教學特色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知識是第一位的,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情感、態(tài)度、智力和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盵1]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突破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勢在必行。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主導學生學習,而是積極引導,正確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而不是一味的“滿堂灌”?,F(xiàn)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人性” ,認為我們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如何使我國的教育充滿“人文精神”?于永正老師認為,重中之重就是要愛任何一個學生,不要區(qū)別對待,在熱愛學生的前提下,學會如何去尊重他們,如何去理解他們。 “以生為本”是于永正教學思想的基點,教書更是育人。
于永正老經(jīng)?!岸自诘厣峡磳W生”,與學生交朋友。這一點值得廣大的教師去學習。和諧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朋友間互幫互助的關系。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角度與價值觀,才能理解學生,知道他們最想要的是什么。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愛是理解的別名?!钡拇_,尊重和理解是愛的前提。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和學生做朋友,學生才能全心、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以讀為本:語文規(guī)律的適應和遵循
朗讀法是教語文和學語文的根本之法。閱讀教學,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師課堂的引導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的形成,從而體現(xiàn)出“以生為本”的理念。閱讀教學,重點在于“讀”,抓住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什么都出來了。
讀書要讀出“味”來。以前的閱讀教學是一種“解釋”的教學,使學生失去“品味”、“欣賞”的權利?,F(xiàn)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是因為追求“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樣也是忽視學生“品味”、“欣賞”的權利,而于永正在閱讀教學方面做出的實踐為“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做出了榜樣。
究竟該如何讀?于永正老師的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教師備課先要備“讀” 。在備課的時候,反復的閱讀,爭取做到“準確、流暢”,還要讀出情感,唯有這樣,才能身臨其境,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只有先讀懂了課文,才有可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
課堂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準確、流暢,于教師形象地稱之為“基礎工程”。 指導一個人容易,但是一個班級所有的同學都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下一番功夫了。事實上,將文本朗讀準確、流暢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在準確、流暢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讀出語感來更為艱難。所以,每篇課文,于老師一般都要花一個課時的時間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爭取做到每個人都讀流利了,少部分人讀出情感。
第二件事是鑒賞品味,微觀分析。在這個步驟中,一般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語,表現(xiàn)力強的詞語;或者抓住文本中的好詞、好句。抓住“要點”是微觀分析的重中之重,切不可全盤突出,否則容易造成學生的閱讀疲勞。這個步驟最能看出老師的功底,包括教師分析課本的水平、掌控課堂的能力以及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往往也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得到提高。
第三件事是要求學生把精彩之處多讀多背,努力學習文本中的寫作手法,以備寫作之用,真正的做到“讀以致用”。
閱讀教學,占主導地位的是學生。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得好,學生才能悟得好。
三、以創(chuàng)為本:語文創(chuàng)新的教育觀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高度發(fā)展的世紀,世界各國在本世紀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當今世界,一切經(jīng)濟實力和戰(zhàn)略實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精神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所以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勢在必行。
于老師提倡平常的授課過程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耙詣?chuàng)為主”是基于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教學中使用想象力,來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注意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民主、自由、和諧的情境和氛圍;教學方法重視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并踴躍表達自身想法。推行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要關注和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引導他們向健康方向發(fā)展。推行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還要鼓勵學生虛心聽取別人對作品的評論。
仔細研究于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就會發(fā)現(xiàn):適當?shù)摹皠?chuàng)新”是必要的或者說“創(chuàng)新”要適當?!皠?chuàng)新”是值得提倡,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核心,但在有些課堂上,天馬行空的瞎創(chuàng),恰當不恰當?shù)慕y(tǒng)統(tǒng)稱之為有“創(chuàng)新”。究其原因,這些“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要圍繞文本的中心意思去“創(chuàng)新”。在于老師的課堂上,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與“課文”實現(xiàn)了豐富充分的交流,回答問題也別具匠心。于老師的課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小驚喜,但是仔細想想,這些確實又是符合常理的。于老師的課尊重、遵循語文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又富有屬于他自己的靈性,所以課堂上總是妙趣橫生。于老師的課堂藝術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創(chuàng)造性是可以教的。于老師的課富有著創(chuàng)造性的靈性,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精神和方法的示范。
于永正的“三本”教學思想,順應當今教育發(fā)展的趨勢,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言簡意賅而內(nèi)容豐富,再加上豐富生動的課例,更容易被廣大教師理解、接受和學習。我們在活用的同時,還要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