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濤,呼 瑞,張文生,龐 軍
1.陜西省延安市中心醫(yī)院骨二科(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延安 716000)
老年骨質疏松股骨轉子下骨折屬于老年股骨轉子周圍骨折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其主要是指小轉子下方5cm部位所發(fā)生的骨折,發(fā)病率在所有股骨轉子周圍骨折中占比10%~30%[1]。既往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但易引發(fā)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以及墜積性肺炎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從而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2]。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手術開始被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且取得較明顯的效果。且有研究報道顯示,只要患者不存在手術絕對禁忌證,均應選擇手術治療[3]。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對比加長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Ⅱ(PFNA-Ⅱ)和動力髖螺釘(DHS)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的療效及對CRP、IL-6、Harris評分的影響,目的在于為臨床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86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股骨轉子下骨折;②骨密度T值在-2.5以下;③年齡在65歲以上。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者;②無法耐受手術者;③受傷前便已存在患側髖關節(jié)功能不全者。按照治療方式的差異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67~82歲,平均(73.5±3.5)歲;左側23例,右側2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68~84歲,平均(73.7±3.6)歲;左側21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患側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了自愿協(xié)議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DHS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術前均行麻醉處理,入路部位選擇為髖關節(jié)外側,從股骨大轉子頂點遠端延長10~15cm。隨后行逐層分離,將股骨大轉子與股骨干近端的外側皮質充分暴露,然后在C型臂X線機觀察下,于患者股骨頸內置入導針,在明確患者具體情況后將加壓螺釘置入其中,并安裝固定鋼板。觀察組則行加長型PFNA-Ⅱ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術前均行麻醉處理,在C型臂X線機觀察下調整患者患肢的牽引方向,行骨折端的閉合復位。隨后在股骨大粗隆頂點自近端作一長度為3~5cm切口,同時將外展肌纖維進行鈍性分離;然后通過股骨大粗隆頂點向骨髓腔置入導針,并使用空心鉆頭將股骨近端髓腔進行擴大,順著導針方向置入主釘。在瞄準器引導下置入導針于股骨頸內,并保證導針正位在股骨頸中下1/3部位,側位則位于股骨頸正中處。明確長度,并根據(jù)長度選擇螺旋刀片,采用空心鉆頭在股骨外側皮質擴孔,并順著導針方向將螺旋刀片置入,保證其尖端部位在股骨頭軟骨下0.5~1.0cm。最后擰入遠端鎖釘,并安裝尾帽。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guī)處理及功能鍛煉。并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
3 觀察指標 分別對比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前后血清IL-6與CRP水平,治療后Harris評分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Harris評分主要包括疼痛、活動度、行走時需輔助、系鞋帶、坐椅子、跛行、行走距離、爬樓梯、上汽車、畸形、爬樓梯等項目,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4]。
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出血量與骨折愈合時間分別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
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和CRP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IL-8和CRP水平對比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
3 兩組治療后Harris評分對比 觀察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3。
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00%(0/43),低于對照組的13.95%(6/43),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后Harris評分對比(分)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有研究報道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臨床上骨質疏松癥病例也呈逐年增多趨勢,其中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也逐漸增加[5]。且大部分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從而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為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易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引發(fā)死亡[6]。其中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骨質疏松癥股骨轉子下骨折的有效方式,已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可。手術治療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其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進行相應的功能鍛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長期臥床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并發(fā)癥,進一步有效控制致殘率及病死率,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7]。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手術方式包括加長型PFNA-Ⅱ內固定以及DHS內固定治療,但對兩種手術方式的效果尚且存在爭議。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血量與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符合侯建偉等人的研究報道[8]。說明了加長型PFNA-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加長型PFNA-Ⅱ具有較好的把持力,從而更有利于增強術中與術后骨折復位固定的穩(wěn)固性,進一步促進患者的疾病恢復。有研究報道顯示:IL-6屬于炎性反應促發(fā)劑,亦屬于臨床上用以反應機體炎癥反應程度的指標,隨著其水平的不斷增高,可能會對患者造成病理損傷[9]。CRP則是臨床上最為敏感的炎癥指標之一,其能全面地反映機體炎癥變化情況。而本文結果顯示了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和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了加長型PFNA-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為患者的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此外,觀察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與鄒賢的研究報道相一致[10],表明了加長型PFNA-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有利于促進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分析原因,筆者認為DHS會對患者的局部骨骼造成較大的損害,且占據(jù)的空間也相對較多,增加了重建后內側支持結構的難度。而加長型PFNA-Ⅱ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較小、固定效果較佳以及防旋轉功能較好等優(yōu)點,是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理想的內固定物。另外,本文結果還顯示了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加長型PFNA-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可顯著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其中主要原因是加長型PFNA-Ⅱ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有效防止了張開性骨折異位情況的出現(xiàn),加之螺旋刀片在治療過程中右下保證了其對骨松質所造成的擠壓力,從而對螺旋刀片的錨合力具有一定的增強作用,進而有效降低了髖關節(jié)內翻,骨折再移位以及內固定失敗等情況的發(fā)生。
[1] Zeng X,Zhan K,Zhang L,etal.Conversion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fter faile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s or dynamic hipscrew fixations for 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a retrospective study with a minimum follow-up of 3 years[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7,18(1):38-38.
[2] Park BJ,Cho HM,Min WB.Surgical treatment of undisplaced femur neck fractures in dementia patients using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J].Hip Pelvis,2015,27(3):164-172.
[3] 董 飛,陳鴻輝,王 文,等.兩種手術方式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活動功能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6):180-182.
[4] 林圣榮,胡寶山,芮 剛,等.不同體位下PFNA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影像學差異[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6,22(21):41-43.
[5] 黃武維,楊 琳.電針結合補腎健脾方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鈣和血清OPN水平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6,37(4):481-483.
[6] 牛 榮,郭躍進.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42(8):1009-1010.
[7] 柯西江,李純志,林志剛,等.早期非全身麻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治療90歲以上股骨轉子間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6,18(5):439-441.
[8] 侯建偉,謝仁國,李玉前,等.加長型PFNA-Ⅱ和DHS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下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17,3(1):22-26.
[9] Li M,Wu L,Liu Y,et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Asian 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 antirotation system(PFNA-II)for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J Orthop Surg Res,2014,13(9):112-113.
[10] 鄒 賢.微創(chuàng)復位術結合加長型抗旋轉型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下骨折的臨床療效[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7,11(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