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強 圖/楊光宇等
在重慶大足遍布的山地之上,往往充滿著各種神奇!
行走在迂回的山地之中,時而可見山間出現(xiàn)連續(xù)不斷的石洞。這些石洞,當?shù)厝艘话闼追Q為“蠻子洞”。那么,這些石洞是怎么來的呢?
說起“蠻子洞”的來歷,這得從僚人說起。
翻讀《大足縣志》和相關的史書,在昌州及大足初建時期,不時可見僚人的記載——
唐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采納左拾遺李鼎祚奏議,置昌州,大足縣與昌州同置。唐大歷六年(771年)昌州州治毀于兵火,州縣俱廢,其管轄的地域各自歸還原來的管轄區(qū)域。大歷十年(775年),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奏請再次設置昌州,以“鎮(zhèn)壓夷獠”,于是,昌州和大足縣得以重置,州治也遷移到靜南(今大足西南境)。大中末年(857—859年),昌州、瀘州的刺史,以次等絲綢等物強買僚人糧食,昌州僚人被迫多次起義……
從這些歷史史料可見,在唐代以及之前的歷史時期,大足一帶主要是僚人生產生活的區(qū)域。其后宋代的史料,也依舊有僚人情況的記載。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昌州“有夏風,有僚風”。宋代的《元豐九域志》中,還記載當時有“獠母城”的場鎮(zhèn)。可見至宋代還有僚人的活動。
◎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昌州史料
那么,這些僚人在大足活動時間如此之長,今天還能看見他們生活的遺跡嗎?目前調查資料顯示,“蠻子洞”就是當年僚人時代的產物。其實,“蠻子洞”只是民間的一種俗稱,它們在專業(yè)的書籍中多稱為“崖墓”,也就是古代開鑿于山崖或巖層中的墓葬。
有專家認為,僚人這種民族,原來居住在貴州、云南一帶,到公元3世紀前期,開始大規(guī)模北遷入蜀,可知其中大足一帶也有遷入,因此,“崖墓”就是僚人留存下來的極其特殊的文化遺跡。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崖墓的主人極大可能是以巴蜀本地居民為主,包括漢人、古巴蜀民族后裔,以及后來遷入的僚人等少數(shù)民族。從大足一帶崖墓較多,僚風較盛來看,這些崖墓與僚人或多或少存在著聯(lián)系。
大足境內的崖墓,據(jù)調查記載,保存數(shù)量較多,分布有一百多處,數(shù)量多達千余座,分布在大足絕大多數(shù)的鎮(zhèn)街的山中,有的緊依河水,如玉灘水庫茅草坑崖墓、化龍水庫內多處石堡上的崖墓等;有的在丘陵一帶的山中,如中敖的中蓬村崖墓等。大足崖墓墓口一般都是方形,室內大小、深淺、寬窄、裝飾簡繁等不一,頂部或平頂,或攢尖,或弧形,或穹窿,形式多樣。室內一般在左右壁開鑿一長方形的石臺。這些豐富的文化遺跡,可略知當時大足的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況。
在大足眾多的崖墓中,雙墻村崖墓1992年被公布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雙墻村漢代崖墓位于郵亭鎮(zhèn)九灘村。共9座墓,分布于坡頂東面和西面。墓口均為方形,墓室平面呈方形,弧形頂,部分室內鑿有棺臺,墓壁存粗大的鑿痕。另外,位于坡頂西面的一座墓室內設棺床,墓壁上刻斗拱和網(wǎng)格圖案,棺臺壁刻有水波紋、魚尾紋、伏羲女媧等圖案。該處墓群墓室保存較好,墓室雕刻題材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化龍水庫內的崖墓
◎化龍水庫內的崖墓
◎三驅鎮(zhèn)九道門崖墓群
在大足境內的崖墓中,也保存有少量的雕刻作品,雕刻圖案簡易,顯得非常古拙、樸實,同時又充滿著濃郁的神秘色彩。崖墓雕刻中,最為常見的是表示長壽的動物圖案,如一些崖墓門口處刻神龜,龜在古代被喻為長壽的靈物,由此可見崖墓具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在一些崖墓內,有大量墓主人在世時的生活場景,如郵亭雙墻村崖墓內的雕刻,這些雕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崖墓雕刻中,頗受世人矚目和富有神秘色彩的是表現(xiàn)人們理想世界的題材,在中敖半邊廟崖墓中,其中一個墓葬內保存有極其抽象的“線刻”藝術作品,在崖墓雕刻中是少見的,如在正壁,刻有抽象的代表古代巴人也崇拜的女媧、伏羲以及太陽紋等圖案,讓人深感線刻藝術的表達能力。崖墓也體現(xiàn)出古人對大石的崇拜,古代巴蜀文化中,對大石崇拜是頗為引人矚目的,這些崖墓直接從山間巨石中開鑿,體現(xiàn)出古人對大石的崇奉。
在堅硬的崖壁上開鑿有規(guī)則的洞窟,在當時無疑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有的崖墓達近百平方米,儼然是一個大的客廳,因而良好的工具是必備的條件。據(jù)《華陽國志》等記載,早在漢代時期的巴蜀一帶,就是當時全國主要的產鐵和煉鐵的地區(qū)之一,還有專門負責鐵器生產的官員。大足一地崖墓眾多,很有可能當時境內還有簡易的鐵器手工業(yè)加工甚至生產,這為追溯大足小五金生產歷史,提供了一個線索。
◎珠溪鎮(zhèn)黃嶺橋崖墓
◎中敖舒成巖崖墓雕刻
如今,大足境內這些“蠻子洞”,依舊佇立在堅硬的崖壁之上,靜靜地守候著那一個時代。在這些洞窟中,究竟還深藏著多少故事、多少秘密,還有待于世人繼續(xù)發(fā)掘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