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 鴻
大秦業(yè)余藝術團團長郭增健登上社區(qū)大舞臺,為群眾獻上喜聞樂見的文藝節(jié)目。
郭增健參加業(yè)余藝術團社區(qū)文化藝術演出。
2017年是個豐收年,在天津市退休職工文藝匯演活動中,大秦藝術團榮獲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四個三等獎。大紅燙金的榮譽證書像雪片一樣飛到大秦藝術團,團長郭增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悄悄地把濱海新區(qū)優(yōu)秀志愿者、濱海好人的榮譽證書收藏起來,默默地站在舞臺下面,看著藝術團的團員們登上社區(qū)大舞臺,為人民群眾獻上喜聞樂見的文藝節(jié)目。
自2005年11月9日大秦藝術團成立至今,團長郭增健自掏錢包,先后投入12萬元,從一面鑼、一只鼓到四百余套演出服裝、電子字幕機,積少成多,組成一只擁有戲曲隊、舞蹈隊、腰鼓隊、葫蘆絲隊的藝術團,已經為社區(qū)群眾獻上306場專場演出。戲曲隊隊長蘇慧珍說:每年一進臘月,大秦藝術團還要臨時組建一個西北大秧歌隊到各社區(qū)巡演,大頭娃娃、毛驢、扇子、綢子等道具都是郭團長自己花錢買的。除了花錢,他還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奉獻給了藝術團,我們郭團長真是個好人啊。
有人說郭增健傻,有人有郭增健瘋,更多的人豎起大拇指為郭增健點贊,郭增健低調地微笑著,操著一口濃厚的西北方言沉穩(wěn)地說:到了我這個歲數(shù),不圖名也不為利,名利早已經成為過眼浮云,只是心中還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喜歡秦腔、愛上秦腔,讓秦腔這一中國最古老的戲曲流傳下去。
得知天津有位自費傳播秦腔藝術的陜西人,陜西衛(wèi)視對郭增健進行采訪并制作了專題片。郭增健的九旬老母看著陜西衛(wèi)視的達人秀,扭頭對大兒子說:我看著電視上這個人咋長得跟咱家小健一樣一樣的?大哥笑著說:這就是咱家小健啊,他唱秦腔唱出名堂了!一家人圍著電視,笑得像花兒幸福地綻放。
郭增健也是一臉的幸福,他愉快地說:少小離家,在天津大港油田已經工作生活了40多年。感謝陜西衛(wèi)視,讓我和四十多年前的中學同學又聯(lián)系上了。
出生于陜西省商洛市的郭增健自幼就是個文藝愛好者。上中學時,校長看上他的天資聰穎,手把手地教他拉板胡、二胡,還教他吹笛子,他從初中到高中,一直擔任著文藝宣傳隊隊長一職,1968年,還光榮地成為學毛選積極分子,受到上級表彰。
1972年,郭健離家?guī)浊Ю?,進入天津大港油田運輸公司,成為一名鉗工。累了、悶了、想家了,他就吼一嗓子秦腔寄鄉(xiāng)思。一曲吼罷,竟然有人叫好兒,郭增健咧著嘴笑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爽!大港油田的職工中,有1/3來自祖國的西北地區(qū),他們想家,想聽家鄉(xiāng)戲。群眾有呼聲,油田的領導出面從西安市請來專業(yè)秦腔劇團為大家演出。郭增健想,遠水不解近渴,從西安請劇團,既花錢又費事,還不方便,要是組織老鄉(xiāng)們自己成立一個秦腔劇團就好了。因為積極上進,郭增健很快被單位推薦進入大學深造,秦腔夢團里擱淺了。
作為一名油田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郭增健從青春到白頭,胸懷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情懷,認真地在不同的技術崗位、行政崗位努力工作著。2005年,郭增健調入物資供銷公司退休辦,擔任黨總支副書記兼副站長,工作不再繁忙,實現(xiàn)夢想的時刻到了。他與幾位同樣喜愛秦腔的老鄉(xiāng)一拍即合:大秦藝術團誕生了。
小曲好唱,樂器難尋。跑遍天津的大街小巷,也沒買到適合為秦腔伴奏用的樂器。沒鑼沒鼓沒板胡,這戲咋唱?郭增健二說不說,偷偷從家里拿了幾千塊錢,不聲不響地坐著火車直奔西安。板胡、鑼、鼓、大鐃小鐃制備全了,打包托運回了天津。敲起心愛的鑼、打起衷情的鼓,從此,郭增健的生活充滿了節(jié)奏感,奉獻的腳步再也停不下來。10年過去,他投入了10多萬,購買了教材、光盤、二胡、底胡、笛子、楊琴、電子琴等樂器百余套,人力三輪車兩輛,更衣室兩套、各類演出服裝20多種400余套,還買了錄像機、功放、調音臺、燈光、VCD和EVD以及各種話筒,為了方便觀看演出的群眾,他還從市區(qū)買了幾十只塑料凳運回油田社區(qū)。
社區(qū)居委會大力支持郭增健和他的大秦藝術團,為藝術團提供了一間70多平米的排練廳。郭增健非常高興,從市區(qū)買來幾十米紫紅、金黃、天藍色絲絨幕布,拉起社區(qū)演藝大舞臺。一位資深團員說:這些幕布是團長的愛人親手縫的,布太多太大,桌子上放不下,他愛人就把布鋪在地上裁剪。團長愛人手可巧了,我們平時演出穿的服裝有好多都是她買來布親手縫制的。還有我們跳舞時頭上戴的頭飾,也是她一針一線地帶著大家一起制作的。一個舞蹈二十幾個頭飾,光珠子就得用兩大盆!老郭有個賢內助啊。
從反對到認可,把孩子的孩子帶大后,郭增健的愛人也加入了大秦藝術團,陪著他一起弘揚秦腔藝術,用藝術為社區(qū)群眾獻愛心。
邊學邊練邊演出,為了滿社區(qū)居民的文化需求,在演出傳統(tǒng)劇目的同時,郭增健深入生活挖題材,先后創(chuàng)作了陜西眉戶劇《社區(qū)就是大舞臺》《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拌嘴》《夫妻講安全》《低碳生活進我家》《紅紅火火過大年》《夫妻雙雙逛油城》,還創(chuàng)作了說唱劇《讓事故遠離我們》、秦腔《油田社區(qū)是家園》、快板《提高警惕不受騙》《我是一個窮光蛋》《賭錢》等反映身邊人身邊事的小節(jié)目。在社區(qū)巡回義演時,那些自編自演的小段子們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歡迎。
社區(qū)巡回義演的同時,郭增健還不忘那些為了祖國的石油化工事業(yè)奮斗幾十年,老來因病不能走出家門觀看演出的老同志。
他經常帶著團員們到養(yǎng)老院為老人演出??粗切┳谳喴紊?,感動得流著眼淚觀看演出的老人們,郭增健說:別人快樂了,我就快樂了。
大港油田的一位離休老領導非常喜愛秦腔,卻因高齡體弱行動不便,郭增健就帶著團員們去他家演唱。節(jié)目演到快結束時,老領導淚流滿面,振臂高呼共產黨萬歲。去年3月,一位患病的退休老職工喬遷新居,向兒女們提出想要聽秦腔。得知此事,郭增健連夜組織團員們去他家,專門為他一人獻藝。老職工激動得喜淚長流,對著郭增健和他的團員們抱拳鞠躬。
每一座油田的崛起,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化工行業(yè)精英。為了更加豐富社區(qū)群眾的文化生活,讓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都能聽到家鄉(xiāng)的聲音,郭增健不再滿足于僅唱秦腔,在組織形式和演出節(jié)目各類上及時調整,先后排練演出了眉戶劇、碗碗腔、陜西快板、西北民歌、黃梅戲、豫劇、河北梆子、晉劇、評戲、京劇,還先后增加了葫蘆絲演奏、民族舞、排舞、廣場舞、腰鼓等,藝術團增添了舞蹈隊、曲藝隊,人員也由當初的十幾個人壯大到80余人,成為可以獨立舉辦文藝專場演出的藝術團。在積極為社區(qū)群眾義務演出的基礎上,藝術團也憑借精湛的技藝登上天津市和濱海新區(qū)的文藝演出大舞臺,與其他地區(qū)的同行們同臺獻藝并屢獲佳績。去年,在全國第四屆健身舞大賽中,大秦藝術團的舞蹈《共圓中國夢》榮獲一等獎。經過十年磨煉,大秦藝術團已經成為油田社區(qū)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
10年義演,無私奉獻,一家電視臺的記者采訪時問了一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您只是一位依靠退休金生活的普通人,把十幾萬投入藝術團,卻一分錢的回報都沒有,這是為什么?
離家40多年,郭增健鄉(xiāng)音未改,一張嘴依然是一口濃重的陜北腔:我自己花錢組建大秦藝術團,主要是為社區(qū)退休職工和家屬搭一個活動平臺,讓退休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真的從沒有想過什么物質上的回報。人活著,不能光想著自己,不能太自私,應該為社會、為他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獻上一份愛心。別人高興了我也高興,別人幸福了自己也會感到幸福。其實我得到回報了,每次出去義演,觀眾們的掌聲和演員們的笑臉就是對我最大最好的回報。大家一起排練,一起演出,心情好,身體棒,這可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小曲兒好聽,排練卻是日復一日的反復打磨。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油城的退休老人們大多心直口快脾氣急,排練時互相切磋,有時爭執(zhí)得起急,張嘴就開罵!別人可以反唇相譏,身為藝術團團長,郭增健卻必需一忍再忍,忍無可忍時也只是走到沒人的地方,自己默默地生悶氣。面對朋友的勸解,他無奈地低聲說:沒事兒,他就那脾氣,我不能跟他頂,頂起來萬一把他氣壞了咋整?好在都是共事多年的老伙伴,氣順了自然會找到郭增健道歉:團長啊,實在對不起,你看我又發(fā)火了。過了沒幾天,老伙伴排練時又火大罵人,罵完還道歉。天長地久,郭增健不但不生氣,還憨厚地笑著說:“這個人啊,脾氣大,可也有優(yōu)點,可交!”
因為孩子在天津城區(qū)工作,多年前郭增健就在市里買了房,退休后,本應頤養(yǎng)天年享受幸福晚年的他卻奔走于天津市區(qū)和大港油田。藝術團的老伙伴們說:為了藝術團,老郭退休了比上班時還忙!
周一至周五,從太陽出來到晚上9點,大秦藝術團下設的團隊都要排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郭增健永遠是第一個來,開門迎來第一個團員;最后一個走,打掃、整理道具、鎖門,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大家服務。有演出的日子,郭增健更是忙碌,所有的樂器、道具他都親手搬到車上。到了演出現(xiàn)場,他還要排兵布陣,掛幕布、接電源、調音響,忙得不亦樂乎。演出結束照合影時,他不是站在最邊上就是被興奮的演員們擠到鏡頭外面。等到所有演出用品全部拉回收拾利索了,早已是夜半更深。因為他出來進去反復折騰,家里成了蚊子的游樂場,怎么轟都趕不走,這一宿就別想踏實睡覺了。
有時去市區(qū)演出,回到油田時錯過了吃飯的時間,郭增健干脆大方地請大家下館子。有的團員弱弱地問:“團長,是請大家吃拉面嗎?”郭增健豪邁地一揮手:“大伙兒這么辛苦,咱吃就吃好的,有酒有菜!”
到了星期六,藝術團的伙伴們休息了,郭增健轉戰(zhàn)市區(qū),每個周六下午在二宮公園建起臨時秦腔活動點兒,將喜愛秦腔的人聚到一起。
聽說華苑社區(qū)有能唱秦腔的西北人,郭增健立刻驅車趕去尋找;聽說濱海新區(qū)開發(fā)區(qū)有很多來自西北地區(qū)的年青人,他也聞訊前去,希望找到更多熱愛秦腔的人。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夢想:讓秦腔在津沽大地火起來,讓秦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
有人說:“傳承古老藝術,您這帽子戴得太大了吧?”郭增健倔強地說:“不怕,一點兒一點兒地做,我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
在百度輸入大秦藝術團幾個字,色彩繽紛的圖片和文字撲面而來,立刻霸屏,假以時日,郭增健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