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承
一、解決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yǎng)內容和培養(yǎng)方式的認識偏差帶來的問題
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是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進行的,要想利用好這有限的時間和條件達到良好的培養(yǎng)效果,就要對培養(yǎng)的內容精挑細選和精心安排。但是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如果說一般的教師教育的內容是學科和教育知識兩方面,那么漢語教師教育的內容則具體一些,包括漢語語言學知識和漢語教學知識兩方面?!保ㄊY小棣,2009)這里所提出的一般教師教育和漢語教師教育內容顯然都是不全面的,還停留在重視知識教育的傳統(tǒng)觀念上。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所面臨的教育教學任務而言,這樣的培養(yǎng)內容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對漢語師資的培養(yǎng)要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除了涉及普通語言學和漢語語言文字相關知識以及漢語教學的知識和技能外,至少還應包括對外語交際能力、中華文化知識和才藝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廣泛內容的掌握。
在培養(yǎng)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時,必然要通過教學課程來對他們進行培訓,但是進行培訓時的具體教學操作方式,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系統(tǒng)的知識講授仍然是必要的:“就知識板塊而言,有的老師提出,研究生的課教師要少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讓學生廣泛閱讀、或者采取任務式教學法等,誠哉斯言。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盡管可資閱讀的文化讀物、文化教材汗牛充棟,但由于課時有限,以及學生知識背景或結構各異,單純的閱讀不能很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難以激發(fā)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教師有效講授的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有些理念和知識還是需要凝練并加以特別引導的。”(寧繼鳴,馬曉樂, 2013)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yǎng)的過程中講授的教學方式仍然是不可少的,這種主張固然并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以及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將要面臨的教學實踐都要求培養(yǎng)工作不能僅依靠知識講授的教學方式,要把培養(yǎng)漢語師資的教學能力和技能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這種主張實際上還是放不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或者放心不下新型教學方式(如任務型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適應漢語國際教育新形勢的教學人才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堅持這樣的帶有偏差的認識會對培養(yǎng)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應當探索適合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方式,用有說服力的培養(yǎng)成果消除這種認識上的偏差,解決認識上的偏差帶來的問題。
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yǎng)方式上,還有學者提出依靠合作辦學的方式大量培養(yǎng)人才。實際上,合作辦學要受方方面面許多的條件限制,并不是“最實際、最經濟”的方法,如果大面積地、全面地并且主要依靠合作辦學的方式培養(yǎng)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恐怕并不能“最快、最有效”地培養(yǎng)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急需的大量教學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還應該依靠最有把握的途徑,合作辦學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我們實際上也是在這樣做的。而且培養(yǎng)境外本土漢語教師的途徑也不只是在海外設置課程開展教學這一種途徑,在中國境內舉辦專門的師資培訓班,可以更高效、更有效地培養(yǎng)漢語教學師資,因為在中國境內有著獨特的漢語環(huán)境和培訓師資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資源,而且就經濟性價比而言也是最高的。
二、解決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能力和行為的認識出現偏差帶來的問題
由于對多年來在中國境內開展的漢語教學師資培養(yǎng)工作以及師資培養(yǎng)工作取得的成果不了解、不熟悉,以致有些學者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得出了不符合事實的結論,對我們所培養(yǎng)的師資輕率地作出了違反事實和常識的過低評價。
“從80年代后期以來,每年國家漢辦都外派漢語教師,數百名外派漢語教師承擔著一小部分海外教學任務,他們雖然是科班出身,具備扎實的語言學和教學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經驗,缺乏英語、跨文化交流等技能,所以不能勝任教學任務,仍屬于質量不高之列。”(蔣小棣,2009)提出這樣的斷言的根據明顯不足,并不是基于真實的情況作出了理性的、合乎事實的判斷。產生這種帶有偏差的認識固然不足為奇,但是對于其不良影響還是要通過提高師資培養(yǎng)質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的偏差性認識也可以隨時讓我們警醒,努力做好師資培養(yǎng)工作。
有些教師由于對任教國家的教育文化了解不充分,存在著教學處理方式不適合當地國情的情況,但是這不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多數是由于個別教師個人性的特點產生的問題。避免一些過于強勢的做法和語言表達,的確是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應當注意的問題,但是不能過度強化這一點,使他們不能以積極、熱情的精神面貌去開展?jié)h語教學,不能主動地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霸诮虒W中,涉及對學習者不太容易理解的語言點或是不易改正的錯誤時,老師說話聲音的大小和語調的高低,是否能掌握好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如果運用不當,有可能會在無意中造成學生的反感與敵視,他們會認為你非常aggressive(有攻擊性的)?!保ǖ匝?,2013)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固然應當注意這些問題,但也不要對受訓者過度強化這些問題,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畏首畏尾,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順利開展教學。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資應當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但是也要符合實際情況,符合漢語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漢語師資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果提出的標準過高、要求過嚴,可能會適得其反。例如,漢語教材的編寫工作實際上對教材編寫者提出的是很高的要求,要編寫出高質量的而不是粗制濫造的漢語教材,就不是每個漢語教師都能勝任的工作。對于這樣一項重要的工作以往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沒有認識到教材編寫的難度和嚴肅性,不適當地認為每個教師都應當具備這樣的能力。教科書的編寫不僅是“吃力不討好”的一項工作,而且是一種難度極高、要求極嚴的工作。但是很多教學者和研究者不這樣認為,沒有真正對此重視并形成正確的認識,隨便臨時抓一些材料,粗陋地進行編寫也能在教學中使用,但是這不是高的要求,是一種勉強湊合,降低了教學水準,至少是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水準,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教學內容粗制濫造、隨意性強。對于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的新手教師不應當這樣要求,可以是他們的一個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積累經驗,但不能要求他們馬上達到這樣的水平,即使是編寫教學輔助材料的能力也要通過專門的培訓使他們掌握相關的方法而獲得。
參考文獻:
[1]蔣小棣.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課程設置研究[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寧繼鳴,馬曉樂.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理關切與教學實踐[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處編.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2-109.
[3](英)翟 燕.試論海外大學漢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處編.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8-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