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杰 嚴小微 唐力瓊 陳健曉 岑新杰 (海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海南省農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海南省??谑?571100)
目前海南省共有農民500 多萬人,農業(yè)人口占比較大,且大部分以水稻為口糧,甚至有些地區(qū)的農民還以種植水稻為主要收入來源。而海南水稻生長季節(jié)高溫高濕,晝夜溫差小,水稻病害發(fā)生嚴重,一旦發(fā)生病害而沒有及時防治,將導致水稻產量降低、農民收入減少。因此,筆者對近幾十年來海南雙季水稻受影響較重的病害的特征、傳播途徑、發(fā)病規(guī)律及關鍵防治技術進行總結,以期普及水稻病害知識,為海南水稻種植升級、增效和農民收入增加等提供技術支撐。
稻瘟病是海南早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每年造成的產量損失占水稻總產量的10%~15%。
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中的主要病害,水稻秧苗到抽穗、結實都會受害。因病菌危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癥狀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
1.1.1 苗 瘟
用帶病種子播種,種子發(fā)芽后不久就可出現(xiàn)苗瘟。病菌主要侵染幼苗基部,出現(xiàn)灰黑色水漬狀病斑,使幼苗卷縮枯死,嚴重時成團枯死,狀如火燒。
1.1.2 葉 瘟
在本田稻株葉片上發(fā)生,主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類型的病斑。急性型病斑呈暗綠色圓形或橢圓形,或呈不規(guī)則的暗綠色水紋狀,病斑上密生灰綠色霉層,這常是葉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外有黃色暈圈,呈梭形或長梭形,病斑兩端有一條褐色縱線,稱壞死線;天氣潮濕時,病斑也可產生青灰色的霉層。
1.1.3 穗頸瘟
病斑發(fā)生在稻株穗頸節(jié)上,呈灰黑色或淡褐色。發(fā)病早而嚴重的全穗變白,極像受螟蟲為害后的白穗,發(fā)病遲可使谷粒不飽滿,影響產量。氣溫在24~28 ℃、相對濕度在92%以上,或葉片上有水珠、陰雨連綿、霧多露重,最適宜穗頸瘟病菌產生孢子且侵入為害。在水稻一生中,以秧苗4葉期、分蘗期和抽穗始期最易發(fā)生穗頸瘟。
1.2.1 苗瘟和葉瘟防治
每667 m2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75~100 g,兌水40~50 kg于拔秧前2~3 d噴霧防治,水稻分蘗期可在稻瘟病發(fā)生初期噴霧防治。或每667 m2用40%富士一號乳劑75~100 g,兌水40~50 kg,在葉瘟發(fā)生初期噴霧防治,如病害繼續(xù)流行,隔10 d后再噴第2次藥,噴藥后田內保持深3.33 cm的水層2~3 d。或每667 m2用2%春雷霉素粘劑90 g,兌水45 kg噴霧防治?;蛎?67 m2用2%加收米水劑45 mL,兌水45 kg噴霧防治?;蛎?67 m2用40%克瘟散乳劑75 g,兌水40 kg,在葉片出現(xiàn)急性型病斑或有發(fā)病中心的田塊噴霧防治,重病田隔7 d后再噴1次藥。
1.2.2 穗頸瘟防治
水稻抽穗期是穗頸瘟的易發(fā)期,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分別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每667 m2用20%三環(huán)唑75~100 g,兌水40 kg,噴霧防治1次;也可用春雷霉素粘劑或加收米水劑進行防治。
水稻紋枯病是海南早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病菌先為害水稻葉鞘,繼而為害整張葉片,由稻株下部葉向上部葉擴展,嚴重時還可為害穗部。葉鞘發(fā)病,先在近水部分生出暗綠色、像開水燙過一樣的小斑,然后擴大成橢圓形病斑,潮濕時病斑邊緣呈淡褐色、病斑呈灰綠色,干燥時病斑邊緣呈暗褐色、病斑呈灰白色,病斑多時常合并為不規(guī)則云紋狀大斑。葉片受害,病狀與葉鞘相似,病重的葉片因病部擴展快,呈水漬狀污綠色,最后枯死。在早栽早發(fā)早封行、栽插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肥田而又過量施用氮肥、低洼積水、濕度大、連續(xù)多年發(fā)病等田塊內,水稻紋枯病發(fā)生較重。
(1)農業(yè)防治。主要是設法減少菌源和加強栽培管理,特別是露曬田塊,以降低田間濕度等。(2)藥劑防治。每667 m2用5%井岡霉素水劑或30%稻豐靈乳油200 g,或25%禾穗寧可濕性粉劑30 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50 kg噴霧防治。一般噴藥2次,即在第1次噴藥后隔10 d左右再噴1次。
水稻胡麻斑病是海南早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葉枯病,主要為害水稻葉片,其次是稻粒。其癥狀是在葉片上散生許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為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為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的兩端無壞死線,嚴重時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規(guī)則的大病斑,病葉由葉尖逐漸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頸受害,呈褐色或灰褐色,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變灰黑色,造成癟谷。
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風傳播到秧田或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氣孔侵入。播種病稻谷,谷殼上潛伏的菌絲能直接侵害幼苗。一般土壤缺肥、缺鉀、沙質土、酸性土或長期積水的稻田發(fā)病較重。
(1)種子殺菌消毒,用強氯精浸種。(2)加強肥水管理。對沙質土應多施有機肥,酸性土可施生石灰,稻苗生長缺氮時要增施氮肥和鉀肥等;在灌溉方面,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長期積水,又要防止缺水受旱而誘發(fā)水稻胡麻斑病。(3)藥劑防治。與稻瘟病防治相同。
稻曲病是海南早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稻曲病只發(fā)生在水稻穗部,一般在水稻開花至乳熟期發(fā)病,其病菌屬于子囊菌麥角科擬黑粉屬真菌。發(fā)病時該病菌侵染水稻穎殼,形成直徑1 cm左右、近球形的“稻曲”代替米粒,隨病菌的侵染,在穎殼外面布滿一層墨綠色粉末,且?guī)в姓承?,即稻曲病菌的厚垣孢子,此時極易鑒別該病害。
每667 m2用瘟格新60 g或75%三環(huán)唑30 g,兌水60 kg噴霧防治。
白葉枯病是海南晚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5.1.1 出現(xiàn)普通型病斑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病斑。病菌從水稻葉片的葉尖或葉緣入侵后,先產生黃綠色水漬狀條紋斑點,然后沿葉緣一側或兩側,或沿葉片中脈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波紋狀的黃色、黃綠色或灰綠色的病斑,且病斑邊緣有明顯的界限??諝獬睗駮r病部有黃色小珠狀的細菌膠流出,干燥后變成蠟黃色卵狀小粒,即為菌膿。
5.1.2 出現(xiàn)急性型病斑
病斑像開水燙過一樣呈暗綠色,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展,水稻葉片變成灰綠色,向內卷曲呈青枯狀或很快枯白。發(fā)病部位也可出現(xiàn)菌膿。
5.1.3 出現(xiàn)凋萎型癥狀
多發(fā)生在雜交稻和高度感病水稻品種的分蘗期。受害明顯的癥狀是稻株從心葉下1~2張葉片失水,呈青枯狀后凋萎枯死,像受螟蟲為害后的枯心苗,但拔起稻株沒有蟲咬孔。橫切病株、用手擠壓切面,有乳白色、粘稠狀菌膿流出。
白葉枯病在晚稻生產中發(fā)生嚴重,這主要是由于早稻生產在田間留下了大量的菌源,同時晚稻生長季節(jié)的溫濕度(溫度在30 ℃左右,相對濕度在80%以上)更適宜該病發(fā)生,加上晚稻本田期暴風雨多發(fā),常造成葉片大量傷口且田水滿溢,導致病菌隨雨水傳播,并從傷口侵入而大量發(fā)病。
5.3.1 農藝措施
主要措施是減少菌源、選用抗病品種種植、進行浸種消毒、加強水肥管理等,水肥管理要做到淺水勤灌、適時曬田、雨后及時排水和增施有機肥及磷鉀肥、施用氮肥不能過多或過遲。
5.3.2 藥劑防治
每667 m2用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00 g,或90%克菌壯可濕性粉劑50 g,或10%葉枯凈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50 kg噴霧防治。
細菌性條斑病是海南晚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細菌性條斑病在水稻葉片的任何部位都可發(fā)生,但在葉鞘上發(fā)生較少。病斑初期呈暗綠色、半透明小點,沿葉脈擴大成水漬狀條斑,后期病斑連合成黃褐轉橙褐色的斑塊,但兩端仍呈暗綠色。對光觀察葉片,條斑呈半透明狀。后期感病葉片頂部至半片葉上枯白。病斑上有大量黃色至黃褐色、較小的球狀流膠,即菌膿,且葉背面多于葉正面。細菌性條斑病在水稻各個生長階段均可發(fā)病,高溫(25~30 ℃)、高濕、多雨天氣是該病害流行的主要條件,臺風、暴雨、氮肥過多或施肥過遲、水稻貪青等,均有利于該病害發(fā)生。
在發(fā)病初期,每667 m2用3%克菌康可濕性粉劑60~75 g或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50 g或23%絡氨銅水劑125 mL等,兌水75 kg噴霧防治,連續(xù)防治2~3次,每5天防治1次。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海南晚稻生產中危害較嚴重的病害。
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分蘗增加,葉片短闊、僵直,葉色深綠,葉背的葉脈和莖稈上均出現(xiàn)初為蠟白色、后變?yōu)楹稚亩虠l瘤狀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結實不良。水稻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癥狀略有差異,苗期發(fā)病,心葉生長緩慢,葉片短寬、僵直、濃綠,葉脈有不規(guī)則蠟白色瘤狀突起,然后變?yōu)楹诤稚?,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蘗期發(fā)病,新生分蘗先顯癥,主莖和早期分蘗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縮藏于葉鞘內;拔節(jié)期發(fā)病,劍葉短闊,穗頸短縮,結實率低,葉背和莖稈上均有短條狀、瘤狀隆起。
該病病毒只靠灰飛虱、白背飛虱、白帶飛虱等傳播,其中以灰飛虱傳毒為主。介體一經(jīng)染毒,終身帶毒,但不經(jīng)卵傳毒。病毒主要在大麥、小麥病株上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飛虱體內越冬。田間病毒通過麥-早稻-晚稻的途徑完成侵染循環(huán),第1代灰飛虱在病麥上接毒后傳到早稻、單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傳毒;稻田中繁殖的第2、3代灰飛虱,在水稻病株上染毒后,遷入晚稻和秋玉米上傳毒;染病晚稻上繁殖的灰飛虱成蟲和越冬代若蟲又傳毒給大麥、小麥?;绎w虱最短獲毒時間為30 min,1~2 d即可充分染毒,病毒在灰飛虱體內循回期為8~35 d;接毒時間僅1 min,稻株接毒后潛伏期為14~24 d。大麥、小麥發(fā)病輕重、毒源多少,決定著水稻的發(fā)病程度;且晚稻早播比遲播發(fā)病重,稻苗幼嫩發(fā)病重。
(1)合理布局,連片種植,盡量同時移栽。(2)清除田邊雜草,壓低蟲源、毒源。(3)治蟲防病。要注意秧田、本田前期對灰飛虱的防治,還要注意麥田防蟲。要抓住灰飛虱一代成蟲從麥田遷向稻田,二、三代成蟲由早稻本田遷向晚稻秧田,末代成蟲和越冬若蟲從晚稻遷到早播麥田等關鍵時期進行防治。(4)藥劑防治。目前國內最好的防治黑條矮縮病的藥劑為武夷菌素,不僅能防治水稻黑條矮縮病,還能兼治水稻條紋葉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