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條關于基金經理人的消息:據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7月有82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63家基金公司以及218只基金;截至今年7月,已有381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121家基金公司和1954只基金。
對比過往幾年的數據,基金經理離職率越來越高。基金經理的離職,原因不外乎兩種:
一是基金經理被迫離職或調整,或是由于打理的基金業(yè)績不好,或是因為基金公司的內部調整,更換團隊。
二是基金經理主動離職。一些業(yè)績突出的基金經理,為了更好的前途,會跳槽到規(guī)模更大的基金公司。也有一些基金經理,投資理念與公司不合,就會選擇加盟新成立的公司,因為新公司往往為了招攬人才,除了會給出較為豐厚的待遇,還會讓基金經理自己帶領投研團隊,獨挑大梁。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明星基金經理,會選擇從公募基金轉到私募基金,也就是“公轉私”。明星經理往往對投資者有很強的號召力,他們可以通過跟私人銀行等機構合作,為那些投資資金很大的人提供私募產品。如果業(yè)績不錯,他們也會獲得更高的管理費提成。
基金經理換人了,對我們的基金有什么影響?這就要看投資者買的是什么類型的基金。
一般來說,更換基金經理,對貨幣基金和純債券型基金的影響不大,因為這兩種基金比較穩(wěn)定,相對來說本身的波動不會很大;對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影響也比較小,因為被動型基金是選取特定的指數成份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試圖復制指數的表現,說白了,被動型基金就是用一套固定的模式來選股,定期調整持倉的股票,基金經理能干預的范圍比較小。
而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這樣的主動型基金,受到基金經理更換的影響就會比較大。
主動型基金,是以尋求取得超越市場的業(yè)績表現為目標,它會考慮使用策略“搏一搏”更高的收益。拿股票型基金來說,股票的變動是非常大的,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不同,對不同股票的選擇、倉位的調整自然會影響到基金的情況。
此外,每個基金經理擅長的投資領域也是不同的。原來的基金經理可能是偏向投資生物、藥品領域,而接手的基金經理可能對這方面不熟悉,對互聯(lián)網、AI技術更有把握,這種情況下,他也許會改變投資方向,基金的情況就發(fā)生很大的變動。
講一個我的親身經歷,我買過一只基金,2010年到2015年的時候,基金經理是張弢,他是明星基金經理人,連續(xù)5屆獲得中國基金金牛獎。在他的管理下,當年我買的那只基金連續(xù)5年排名前三分之一。但是更換了基金經理后,這只基金就不再是王牌基金了。
當然,基金的表現不排除有市場行情的因素在里面,在遇到熊市的情況下,業(yè)績表現可能都很差。但相對來說,一個專業(yè)能力更強、有豐富實戰(zhàn)經驗的基金經理往往更能增強投資者對基金的信心,并獲得在同類基金里面相對更好的長期回報。
現在基金經理離職率越來越高,如果投資者買的基金突然換了基金經理,該怎么辦?
首先,要看看更換的基金經理的個人基本情況,比如他有沒有實戰(zhàn)經驗、過往操盤時間多長、相應的基金業(yè)績如何等等。
其次,如果不能預判更換的基金經理實際能力如何,到底是“菜鳥”還是“黑馬”抓不準,那么應該給新的基金經理一段“考察期”,考察基金在更換基金經理后的表現??疾鞎r間一般3~6個月左右,時間太短的話,可能因為短期的市場變動而導致基金的表現不佳,基金經理的能力并沒有得到驗證。
在考察期間,一是可以減少投入的金額,特別是設置了定投的投資者;二是可以同時參考同一類型基金的排名情況,進行對比,如果考察期結束后,比如連續(xù)6個月,基金的同類排名都跌出了前1/2,那么投資者是時候考慮更換基金了。
基金經理是主動管理型基金的靈魂,基金經理的更換會讓主動型基金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無論哪一只主動型基金都無法避免的情況。這也是我后來轉變投資方式,投資那些更安心的被動管理型基金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