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時候,戲飯不好吃。學(xué)唱戲,得有童子功,打小開始練。但是,誰家孩子要是進了戲班學(xué)戲,就等于進了地獄,那個苦,不是一般人能受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早上天沒亮就得起來,晚上還得伺候師傅抽大煙,師傅安歇了,才能休息一會兒。練基本功,是每天的事兒,馬步扎不好,打;跟頭翻不好,打。練云手,膝蓋彎曲度得永遠一個樣兒,所以,膝蓋下面,綁上竹簽子,稍微動作不合格一點,竹簽子就扎到肉里。練蹺功,綁上蹺,就不能拿下來,干什么都踩著蹺去。去農(nóng)村演戲,來回路上,大車拉著師傅和道具,徒弟們就踩著蹺跟著走,一走幾十里。吃不下這個苦,戲飯就甭吃了。
即使這樣苦,吃戲飯還得有天賦,頭一樣,嗓子得好。不僅聲音好聽,而且要洪亮。過去唱戲,沒有擴音設(shè)備,不管多大的場地,你的聲音都得到位,還得把嘈雜聲壓住。有的人童年嗓子還行,成年倒倉之后,就塌了,那也不行。碰上這種事,梨園行里的人就會說,這孩子,祖師爺不賞飯。
其實,戲飯不好吃,更在于這個行業(yè),被人看不起。天底下沒有比中國人更喜歡聽?wèi)蚩磻虻拿褡辶耍瑥乃卧_始,唱戲就成了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的最愛。到了清末京劇興起之際,各種戲曲,已經(jīng)成了百姓的流行歌曲。
但是,這樣喜愛戲劇的民族,卻高度看不起唱戲的。歧視優(yōu)伶的風(fēng)氣,是什么時候起來的?還真不好查。至少,在唐朝還不這樣,那時,雖然像樣的戲劇還沒形成,但唐明皇李隆基也的確喜歡跟優(yōu)伶混,喜歡到梨園打鼓。所以,戲劇界一直奉他為祖師爺。五代后唐的莊宗李存勖,對戲子的感情,比唐明皇還深,連國家大事,都聽他們的意見。但是到后來,就不行了。娼優(yōu)不分,做了戲子,堪比做了娼妓,屬于標(biāo)準(zhǔn)的下九流,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我想,轉(zhuǎn)折點可能發(fā)生在元朝,那時,戲劇興盛,儒學(xué)衰落。唱戲的旦角,都是妓女,地位比儒生還高。蒙古人走后,讀書人氣不過,找蒙古人找不到,只好把氣撒在唱戲的頭上。
當(dāng)然,唱戲唱成了角兒,達官貴人還是會捧的。但捧歸捧,打賞不吝嗇,見面也親熱得不得了,但里面盡是玩狎的味道,沒有尊重。清代官場,流行逛相公堂子,更是把唱戲的當(dāng)作妓女的代用品。至于引車賣漿者流,雖然迷起戲來也跟當(dāng)下的歌迷似的,但個個都看不起唱戲的,打心眼里覺得他們低人一等。這一點,從戲園子的場景就可以看出來。盡管戲已開鑼,但臺下該干什么干什么,說話,聊天,嗑瓜子,跑堂的,送手巾把的,來回穿梭,每個人都是能弄多大動靜,就弄多大動靜。臺上唱戲的,要想博個好,非得用嗓子把這些聲音都壓住才行。只有到了大軸和壓軸戲開演,臺下才會安靜一點。因為這時候上來的都是角兒了,不好好聽,對不起戲票的錢。
所以,到了民國,走出國門,得到洋人青睞的梅蘭芳,才會對洋人給的那個博士學(xué)位,那樣在意。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藝人們,才有了點地位,這個地位,還是借洋人之手掙到的。
(摘自“張鳴微信公眾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