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由國家頒布實施的一個文件。法律具有崇高性,平等性和強制性的特點。每位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一切違犯法律規(guī)定的事或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國國務院規(guī)定:年滿16周歲的人都具有法律行為,都要為自己做的事負法律責任,但在高中校園內,有很多同學無視法律,他們認為自己不懂法律就不會受法律制裁,雖然他們年紀小,但大多數都年滿16周歲,依然無視法律法規(guī),這種自認為“不知者無罪”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本文會針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中生;法律;不知者無罪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想要有秩序的管理人和事,就要制定出嚴格的制度并強制力實施,并規(guī)定出違犯制度的懲罰方式。我國用法律法規(guī)來管理國家,任何人都要受法律的約束,不要認為年齡小或者不懂法律知識就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觸犯法律,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作為一名高中生,學校內出現好多高年級的同學勒索,恐嚇低年級同學的現象,他們不懂法律,所以認為不會有警察來抓他們,他們就越來越放肆,高中校園內有很多同學把“不知者無罪”作為他們欺負別人的依據。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他們的行為更應該得到管制。
一、高中校園內“不知者無罪”的錯誤行為
(一)同學之間出現勒索,恐嚇,打架問題
高中生的平均年齡在16周歲,他們已經到了為自己的行為法律責任的年齡。由于學校內缺少法律知識的教育,他們對法律的認知很模糊,他們只知道殺人,搶錢的大人才會判刑,他們是學生,不懂法律,所以他們在學校內任意肆為。高年級的同學會對低年級的同學恐嚇或勒索金錢,他們利用年齡上的優(yōu)勢強迫低年級的同學為自己服務。他們把這種行為當做欺負,欺負同學被老師發(fā)現后會被批評,但他們不知道如果情況嚴重的話,他們已經形成勒索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二)在學校內逃課、侮辱老師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很嚴重,他們渴望自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待。每天待在校園里使他們產生厭煩感,枯燥乏味的課堂讓他們更想往外逃,他們?yōu)榱藵M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偷偷趁老師不在,幾個人一起在不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離開學校,大部分出去上網和游玩。他們認為的逃課只是一種違犯校規(guī)的行為,卻不知道他們已經違犯了教育法,教育法中規(guī)定,要尊重老師教學成果,不能隨意逃課外出。還有的同學不滿某個老師的管教,覺著老師對自己要求嚴格,對老師產生厭煩感,在課下,同學之間會一起討論某個老師,說老師壞話,用一些低俗惡語評價老師,他們認為這只是一種很平常的發(fā)泄內心不滿的行為,可是從法律角度來說,他們已經觸犯了誹謗罪。
二、解決高中生的“不知者無罪”問題
(一)多開展法律知識講堂,提高學生法律意識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主張學校進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但高中時代面臨著考大學的問題,課程安排也大多以知識型為主,大多只學習專業(yè)知識,其他方面的課程一般會被忽視掉,因為高考不涉及專業(yè)法律知識,所以高中時代一般很少有學校開設法律課程,因此,高中生對法律的認知能力很弱,不了解法律的客觀性,所以在高中生人群中形成了“不知者無罪”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他們缺乏對法律的學習而導致的,為了提高學生的法律認知度,學校領導要多開展一些法律知識講堂或法律知識競賽,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引起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多掌握法律知識。在課余時間老師們可以多組織知識競賽,設立比賽獎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二)通過真實的法律事件分析,引起學生對法律的重視
老師在課堂上講法律知識和法律理論,這些知識學習之后同學們不知道該如何運用。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老師們可以通過高中生的犯罪視頻或真實案件為學生分析,通過真實案例的講解,同學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帶給他們的感觸也是深刻的。高中生犯罪的事件會更引起高中生進行反思,事件中最后犯罪者承受的制裁也會給高中生帶來啟發(fā),重新認識法律,明白法律的嚴肅性。通過一段時間的法律學習,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會得到提高,他們也會為自己平時的一些行為進行反思,也會改正自己以前對法律的錯誤認識,“不知者無罪”的現象在高中生群體內會大大減少,這種現象的減少也間接的減少了高中生犯罪的事情發(fā)生。
三、結語
通過對高中生在法律方面認為“不知者無罪”問題的討論,要進一步加強高中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正視法律的嚴謹性和不可觸犯性。高中生正處于一個敏感易沖動的年紀,加上他們對法律認識的不深刻,所以他們的行為易觸犯法律。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大增加,這就要求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度,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認識法律的平等性,強制性和嚴謹性。要減少高中生認為的“不知者無罪”現象發(fā)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觸犯法律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高中生不要抱有僥幸心理,法律不存在“不知者無罪”問題。希望通過對本文的闡述能對加強高中生的法律認識有所幫助,減少“不知者無罪”的現象發(fā)生。
作者簡介:王皓凝(2000-),女,呼和浩特市,法學,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學生。
參考文獻:
[1]周恩.別拿“不知者無罪”開脫[N].解放軍報,2015-10-09(004).
[2]鄧非.“不知者無罪”還是“不知法不赦”——淺論違法性認識理論在大陸刑法學說中的演進[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23(02):8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