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原
他,身處基層,用實際行動服務群眾;他,恪盡職守,栽路名牌為方便市民出行;他把信任當責任,困難留給自己,為群眾解決種種困難。今年53歲的李中原自1980年就在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參加工作,2003年始,一直在市政設施監(jiān)理所從事路名牌管理工作,并擔任該所桿牌管理辦公室主任職務,是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市政設施監(jiān)理所標牌辦公室的老市政人。
對文化路路名牌進行維修
一座宜居的城市,那些細小處往往能讓人印象深刻。一塊小小的路牌為行路的人指明方向,路牌一旦缺失、破損,勢必會給路人增加負擔。為了讓路牌設置跟上路改和城市建設的腳步,完善城市細節(jié),李中原這位老市政人時常加班加點的維修、安裝路牌。他曾經(jīng)說過,希望到退休的那一天,每一個在鄭州的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炎炎烈日,熱浪滾滾,連日來氣溫不斷攀升,鄭州進入“蒸烤”模式。李中原與同事不顧烈日的炙烤,默默地堅守在崗位上,揮汗如雨,不辭辛勞,巡查、管理市政桿牌工作。李中原從剛進入市政系統(tǒng)開始,從學徒跟著師傅推著平板車,走遍了鄭州市的大街小巷。那時候城市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好多地方還都是農(nóng)田。他們每天全靠走路,哪里的路壞了,就推著平板車,帶著鐵鍬、洋鎬和水泥,干著修修補補的活,為群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在工作中都是認真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論多么復雜的工作,他都做得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無論什么時候,他都助人為樂、關心同事、愛護同事。從最初推著的平板車,到現(xiàn)在開著的皮卡車;從最初的一個人,到現(xiàn)在的三人班組。鄭州的每一條道路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一個路口,都有他安裝的路名牌。這份平凡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0年,老李說,栽路名牌是那個時候最簡單的活,所以也不需要安排專門的人員去做,大多數(shù)是他兼職。從1985年開始,鄭州市區(qū)所有路名牌的活基本上被老李承包了。而隨著鄭州市面積越來越大,道路越來越多,路名牌的更新維護工作也開始加大。后來,康乾生和老劉加入了這個隊伍?,F(xiàn)在,三個人依舊開著一輛老舊的皮卡車,拉著工具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
干了一輩子的市政工作,大部分時間和路名牌打交道,老李跑遍了鄭州市建成區(qū)大大小小的道路。在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路名牌翻新
扶正路名牌
平凡崗位上的李中原一直心念群眾,無私奉獻敢擔當。2004年3月,一位白發(fā)蒼蒼的退休教師費盡周折向他反映,家門口的路沒有牌子。這條路就是新南里,一條長220米左右的小路,寬度只能容下一輛轎車通過。當時,市政府統(tǒng)一安排開始大面積安裝路名牌,那條路當時還沒排到。老李聽了老人的請求,他拍著胸脯作了保證。隨后就提出申請,優(yōu)先安裝新南里的路名牌。
然而,因為那段時間任務很重,等到他再次想起這件事的時候,已經(jīng)半年過去了,老人不在了。老李心中常常因為此事耿耿于懷,這件事兒,總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完。從開始安裝到現(xiàn)在,這個路名牌一共安裝修復了3次。老李說,他心中一直有這份牽掛。只要路過附近,他總要去看看這個路名牌壞了沒有。李中原自工作以來,認真負責,盡心盡職,先后被市共青團評為“奪七五首功青年突擊手”、被市政管理處評為“文明職工”、“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并多年被評定為職工考核優(yōu)秀等級。在鄭州,除了新式的燈箱路牌,鄭州市區(qū)有7000塊路名牌,5000多塊都是老李參與安裝的,你家門前的路牌,可能就是他栽的。
愿意付出的人是快樂的,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全新投入,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心中的那份忠誠與責任,用一點一滴對群眾的熱誠服務展示著“愛國愛崗”的精神!
2016年3月30日晚,老李三人像往常一樣,開著皮卡車更換路名牌,然后去巡街。要去更換的是百花路和中原路交叉口的路名牌。這塊路名牌栽了好多年了,生銹了,影響市容。一下車,老李和老劉就開始丈量,然后用洋鎬挖坑,康乾生則從車上拿下新路名牌開始組裝。挖了幾下后,老李的額頭冒出了大顆的汗珠,他扶著洋鎬喘口氣說:“年齡大了,干幾下就得歇歇?!笨登M裝完新路名牌后,接過老李手中的洋鎬繼續(xù)挖。他說,老李的年齡并不是勞累的主要原因,而是因為他10年前得了糖尿病,一般挖幾下就會滿頭汗。2005年時,老李查出患有糖尿病,按照醫(yī)生要求要入院治療,可是當時做這一塊兒的就他一個人,最后也就沒去,就靠吃藥拖著,這一拖就是10年。
老李患了糖尿病,自己沒當回事,可是身邊的人都在為他操心。他的愛人孫秋琴為這事兒沒少跟他生氣,尤其是最近一兩年,每天都會勸他:你趕緊去住院!而每一次,他都是嘿嘿一笑,說等過兩天不忙了就去。在孫秋琴眼里,丈夫老李就是一個“傻里吧唧的老實蛋兒”。1983年,經(jīng)人介紹,她認識了老李。一看就看上了這個不咋會說話的老實人?!彼J為,人老實是個好事,起碼是個依靠,能讓人省心。說起年輕時談戀愛,老李依舊是嘿嘿一笑,他說,當時不知道怎么想的,第二次見面之后就帶著孫秋琴去了信陽路。老李說的信陽路就是現(xiàn)在的博頌路,當時路兩邊大部分是農(nóng)田,老李站在信陽路上,向現(xiàn)在的媳婦,介紹了自己的一切。介紹完,他憨憨地一笑,杵在那兒,也不知道干啥了,也正是那天,他們都找到了一輩子的依靠。隨著時間的推移,信陽路改名叫博頌路。2003年,老李和媳婦、孩子一起,栽上了“博頌路”這個路名牌。
為了工作,他加班加點、廢寢忘食是常事;為了工作,他生病了都不敢住院;為了工作,他經(jīng)常不上照顧家人。李中原以履職盡責、敬老愛親、主動擔當、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和優(yōu)良品格,為每一個在鄭州的人指明方向,指引回家的路,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家人朋友的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