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信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碧拼娙送蹙S用一首《山居秋暝》為人們描繪了一幅清麗旖旎的自然風光,而這片世外桃源般的人間美景還被王維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描繪在中國現(xiàn)存最早且篇幅最長的石刻風景導游圖——《輞川真跡》中。
《輞川真跡》現(xiàn)藏于陜西省藍田縣文化館。圖畫繪制在一幅巨絹上,記載了輞川20處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所描繪自然景物的情感升華,展現(xiàn)了一幅特寫畫面,使觀者猶如身臨其境。該圖圖面意境深邃、結構嚴謹、意趣神妙,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準確、真實地再現(xiàn)了唐代輞川的歷史景觀,被稱為“雅極精妙,世稱善本”之杰作。
《輞川真跡》誕生于公元742年至755年間,距今有1260多年,是王維人生最為得意時所畫。王維是唐代享有盛譽的詩人、文學藝術家,尤擅山水畫,創(chuàng)南派畫法。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維工草隸,善畫,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彼時的王維常泛舟往返于輞川與長安之間,一邊享受著來自世俗的高官厚祿,另一邊則隱居山野、參禪靈修,也正因如此,他的畫作中洋溢著一種恬淡、寧靜和瀟灑。
時至明代,畫家郭漱六以石碑摹刻《輞川真跡》,成就了這幅中國最早的石刻風景導游圖。該圖由5塊半碑石組成,高32厘米,其拓片拼接后總長度可達5.46米,氣勢磅礴,蔚為大觀。如今,王維的《輞川真跡》原件早已不存于世,但這幅石刻地圖卻保存得完好無損,堪稱我國古代地圖和繪畫的稀世珍寶。今人對它的發(fā)現(xiàn)與考證,為深入研究唐代制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jù)和寶貴的歷史資料。
觀看《輞川真跡》圖,重巒疊嶂的群山,清澈蜿蜒的溪流,奇花遍野的幽谷,青翠茂密的竹林,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曲徑通幽的山間小徑,通通以鳥瞰的視角,借用散點透視的寫景畫法,得以全方位展現(xiàn),近大遠小、虛實相間,立體感和直觀性極強。這是古代地圖廣泛使用的一種描繪方法,將繪圖藝術和實地景色融為一體。在表現(xiàn)形式上,該圖雖與現(xiàn)代地圖不同,但它已經(jīng)具備了地圖的基本要素。在繪制技巧上,該圖構圖主次分明,運用夸張對比的手法,富有藝術感染力,體現(xiàn)了作者對輞川景觀細致的觀察和認知。
按圖索驥,可見《輞川真跡》展示了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輞川位于今陜西省藍田縣南10余公里處,因輞峪河水淪漣如車輞,故名輞川。輞川在歷史上是令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
晚年的王維依據(jù)輞川的山水形勢,在輞峪河沿岸12公里的地段植花木、堆奇石、筑亭臺,建起了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竹里館、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孟城坳等20處景觀。《輞川真跡》正是對這20處勝景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并在圖形上方標注了相應的名稱注記。其圖面內(nèi)容包括有圓形圍墻的庭院、豪華宅院、人行小橋、水上亭榭、人工碼頭、三層殿宇等等。圖中的道路包括盤曲山路、人行小道,地貌有懸崖斷壁、天然巨石及重巒群山,水系囊括了輞峪河及大小溪流、欹湖,植被包括樹林、大片竹林、古槐等。
今天,我們跟隨《輞川真跡》的行蹤,仍可游覽輞川,景色依稀似當年。圖上的輞口莊就坐落在輞峪口外的河旁,沿著輞峪河向南行3公里是閻家村,村東便是依山而建的華子岡。閻家村以西是斤竹嶺,過了斤竹嶺,朝東南望去,有突出的斷壁,村民稱之為“老虎巖”,這便是當年的鹿柴。再向南行1公里是何家村,村北有片半圓形的臺地,就是當年的茱萸沜,有一條小路可通宮槐陌。何家村南2公里處是官上村,就是當年的孟城坳,村北有一道天然巨石,巨石之上便是當年王維游湖歇息的臨湖亭所在地。在如今的支家灣南3公里處便是王維的輞川別墅,如今早已損毀,但王維親手種植的銀杏樹仍然根深葉茂,一枝一葉間承載與見證著唐代輞川的歷史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