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平
(湖北省石首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4400)
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是骨科疾病治療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西醫(yī)治療是臨床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對于患者腫脹癥狀的改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治療效果仍存在局限性[1]。中醫(yī)能夠采用藥物、按摩等方式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實施治療,有利于促進患者局部血運情況的改善,能夠產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療效。本文對本院收治的80例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探討中醫(yī)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措施,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甘露醇。結合患者的病情選用合適的西醫(yī)藥物,一般選擇靜脈滴注甘露醇250 mL,1次/d,一個療程為30天。治療期間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密切觀察,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1.2.2 觀察組
采用中醫(yī)方法治療,具體內容包括:(1)中藥治療。主要選用能夠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本次治療使用的中藥方劑為:陳皮、青皮、烏藥、香附、柴胡、木香、枳殼、郁金、澤蘭、澤瀉、路路通,藥物的加減依據(jù)患者病情的差異適當?shù)卣{整,上述藥物加水煎服,每1劑/d,早、晚各服用1次。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癥狀出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情況,要立即停止用藥。(2)按摩治療。為使患者腫脹癥狀盡快消退,醫(yī)師需對患者的腫脹部位進行按摩,采用揉、捏、搓、擦、摩法進行按摩推拿,對患者關節(jié)部位進行適度地屈伸,以加快恢復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通過按摩治療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目的,并且使患者的肌肉萎縮逐漸舒展,有效緩解肌肉黏連,軟化骨傷疤痕。按摩的力度要適中,避免弄疼患者,要時刻注意患者的感受,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適當調整按摩的時長[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顯效表示無相關臨床癥狀,肢體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對正常生活不構成影響;有效表示明顯改善了臨床癥狀,肢體功能部分受到限制,對正常生活不構成影響;無效表示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出現(xiàn)病情加重,正常生活受到極大地限制。治療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3]。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2.5%(20例顯效,17例有效,3例無效),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7.5%(15例顯效,16例有效,9例無效),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癥狀出現(xiàn),組間對比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肢體腫脹是骨傷后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對患者的動脈供血和靜脈回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嚴重影響患者骨傷的恢復,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還會損傷患者的骨筋膜間隙,造成嚴重后果。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西醫(yī)治療該疾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腫脹癥狀的改善,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但治療效果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中醫(yī)治療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對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方法治療后,其治療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yī)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具有較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局部血運情況的改善,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