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 瞳
說起來,我和天龍算是有些淵源的。因此,每次去到天龍,遇見的總是自己的回憶。
小時候,就常聽父親說起天龍。那時候父親在安順博物館上班,天臺山伍龍寺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他自然要參與其中,所以不時在天龍出差。但那時候交通條件不像現(xiàn)在,坐車并不方便,道路也不好走,雖然路途說不上有多遠,一個單程也得顛簸上好久,年幼的我也就沒能跟著去湊熱鬧,只是“天龍”這個名字倒是牢牢記住了。天龍,在幼小的想象中,總覺得帶著一點武俠的色彩,又有一點神秘的氣息。
后來,父親成為了屯堡文化研究者,時常要在安順周圍的屯堡村寨做一些田野調查,和天龍的聯(lián)系也就更緊密了。在我讀大二或大三的時候,終于跟隨父親,第一次去到了天龍。和幼時的想象毫不相同,這里充溢著的,是一股夾雜著現(xiàn)代與古拙的生活氣息。因為生活在安順,從小看多了屯堡人的服飾,因此看到天龍村的老阿姨和小孃孃們穿著的鳳陽漢裝,我并不覺得驚異。只是以往看到這身六百年前的行頭,行走在街市之中,雖然司空見慣,卻總感覺有些不搭。而在這里,她們或忙碌于村頭,或閑坐于檐下,無不與這古老的村落,渾然一體。這古樸的情致,或許將會浮動在每個初來者的心頭。
在天龍,鄭姓是大姓,父親在研究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好幾位本家。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鄭稷兄,當時他就職于天龍屯堡旅游公司,因為愛好書法,常向我父親請教,便有了師生之誼。鄭稷兄溫文爾雅,比我長幾歲,因為年齡相近,我們常能聊上幾句。印象中,他說話并不多,卻總能以一口地道的屯堡話,道出一些精彩、幽默的見解,父親背地里也??渌?,又有悟性。或許天龍的人們,都有著這樣的秉性,樸實,而又有點狡黠,正如他們建造房屋所用的石頭,兼具著古樸和靈動。
因為投緣,父親欣然為天龍題寫了自撰的對聯(lián):“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戌田壟;枝發(fā)云貴,三千里守望家山”。這副對聯(lián)至今鐫刻在天龍屯堡的大門口。這是一個屯堡文化研究者的心得,更是數(shù)百年來縈繞屯堡人內心的密碼。那古老的征途、祖輩的榮光,總是令他們回望,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入歷史的旋渦。父親說,對于他們,那是天生的鄉(xiāng)愁,揮之不去。父親字斟句酌,思慮良久,才總算把對聯(lián)完成。
一座古老而又青春的村落——天龍屯堡。(楊艦/攝)
2005年,父親已經(jīng)去世。鄭稷兄找到我,說是要在天龍做一個大型實景史詩現(xiàn)場演出,要我來完成詩歌的創(chuàng)作。我深感惶恐,便推薦了我的大學同窗好友羅樹來做主創(chuàng),我作陪襯。那段時間,我們每周都要去天龍,就組詩的寫作,組詩與音樂、舞臺表演的配合,作了很多次溝通。最終,我們確定下來,詩歌以《大地詩章》為題,而主題則是我父親撰寫的對聯(lián)。我們要寫他們(屯堡人)的到來,寫他們經(jīng)歷的對抗和融合,寫他們對故土的一次次回望。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見識了天龍人的青春與熱忱,他們真是全然投入到了這個活動之中,老到耄耋老人、小到垂髫幼童,無不忘情地參與進來,許多在外讀書、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因此趕回來。這一度令我和羅樹感動不已。
父親在世時,曾經(jīng)說過要把家藏的幾面有點年月的地戲臉子捐給天龍屯堡,后來父親突然被診出重病,家里一直忙亂不堪,無暇顧及捐贈的事情。父親去世后,母親對我說及此事。母親說,雖然現(xiàn)在父親人已不在,但他答應過的事,還是要幫他做到。于是我陪著母親,把這些面具捐給了天龍屯堡民間民俗文化館,其中有一面清代的面具,其余的都是民國時期的。
這些面具歷經(jīng)百年風霜,卻依然在時光中散發(fā)著光芒——正如天龍,這古老而青春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