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流通
[摘 要]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我們修心養(yǎng)性和實現(xiàn)發(fā)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人們學習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體現(xiàn)著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內容,認識其對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對于解決當代初中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力度不足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孔子德育思想;初中教育;繼承;創(chuàng)新
一、“人性論”與“仁”
孟子主張的“性善說”,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均源于儒家思想的先驅——孔子思想中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鬃铀f的“性”是指人性,“人性,是關于人之本質、人的固有品性的道德范疇”??鬃铀f的“性近”有兩層含義:首先,就人而言,人性區(qū)別于豬、馬、牛、羊等,所以,在這一方面人的屬性是相近的;其次,人雖然都屬于高級動物,但由于“習相遠”,所以是“性相近”,而不是“性相同”。孔子的“人性論”教導我們要從日常小事著手,懂得“推己及人”,才能成為君子。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仁是孔子道德理論的基礎,整個儒家道德體系都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笨鬃拥娜蕫鬯枷胍笕藗円嗷リP愛、克己修身、講究孝悌與忠恕,以不斷完善自身的品格,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禮”與“中庸”
孔子所說的“禮”尤指周禮,概括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維護周朝的統(tǒng)治制度,孔子主張“尊尊”“親親”的宗法等級原則。所謂“尊尊”,就是說要尊重君主、侍奉君主,遵從等級秩序;所謂“親親”,就是指“父要慈、子要孝”,要遵從宗法秩序。“不學禮,無以立”充分表明了孔子對周朝禮樂制度的推崇,才會督促人們自覺遵守。
“中庸”則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孔子給予其高度評價:“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币馑季褪钦f,中庸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人們已經(jīng)缺乏很長時間了。“‘中庸尤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中謂中和、中正;‘庸謂常、用?!笨鬃又鲝埖摹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中庸觀點:為致和,不偏不倚,平衡協(xié)調。孔子的中庸思想,要求我們學會審時度勢、拿捏恰當,切忌偏激。
三、“知行合一”與“君子”品格、“圣人”境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對孔子主張的“知行合一”最通透的解釋:只學習不思考就會陷入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變得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其中,知是行的向導,行是知的來源。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獨和內省;其次要把學和思結合起來,身體力行。
培養(yǎng)具有君子品格的圣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最終指向。首先,孔子對君子的定義有“‘君子坦蕩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意即君子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堅韌不拔,要懂得反省自身,內心平靜才能事事通達。其次,孔子對圣人也做了界定:“所謂圣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始終,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币簿褪钦f,圣人不是要萬人膜拜,它是人生的一種理想境界。
四、挖掘孔子德育思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人是社會中的人,要受社會教化,所以要把“慎獨內省”與感悟社會相結合,把“義者,宜也”的責任感與權力觀相結合。其次,要在學生中普及孔子的德育思想,挖掘其深層價值。
五、鼓勵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拓寬道德教育途徑
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提倡仁、義、禮、智、信、行等原則,提倡孔子的“孝悌”思想,但如果不實踐,便都成了空話。要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就要引導中學生參與實踐,踐行孔子德育思想,進而將孔子的德育思想與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
現(xiàn)在社會提倡“三德”教育。為實現(xiàn)“中國夢”,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就要加強社會公德規(guī)范、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孔子德育思想的教化。加強孔子道德思想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更好地銜接孔子德育思想與當代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羅茂堂.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J].新課程(中學),2017(1).
(作者單位:江蘇宿遷市沭陽如東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