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鳳蓮
摘 要: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而寫作能力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數(shù)小學生怕寫作文,教師也怕教作文。習作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習作的“批”與“改”更是習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作文教學;習作能力;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10B-0113-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習作教學不僅要注重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習作水平。當前小學高年級教師對學生習作的批改仍采用教師“全批全改”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形式單一,而且實效性差,對學生習作的幫助微乎其微。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探索新的小學高年級習作批改方式,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就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習作批改方式,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將學生、教師、訓練三者緊密結合。
怎樣改變過去那種形式單一、實效性差的習作批改模式呢?其實,在習作教學中,為改進批改方式,不僅要注重“批”的多樣化,更要注重“改”的多樣化。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我批改的能力,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及同學的習作進行批改。由此我認為,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應將批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甘于當傾聽者,給學生創(chuàng)造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習作的批改中去,從中受益,從而又快又好地提高其習作水平。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習作的批改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 創(chuàng)造性批改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思維活動,它可以不斷地增加人們的知識儲備,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促進人們在實踐中進步發(fā)展,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十分必要!
教師在準備習作課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預先設定幾個習作題目供學生選擇。當然,在上課開始時,教師完全可以把這些題目隱匿起來,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試著為自己擬定本次習作的題目。大家都擬好題目之后,分小組交流、討論,設置組長監(jiān)督成員(包括他自己在內),使大家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組內人員互相評定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大家充分交流后完善個人的習作草稿。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把修改后的草稿再說給同伴聽一聽,再議再改,不斷完善。小組交流后,選派代表在班上發(fā)言,與更多的同伴分享自己及同伴的勞動成果。在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習作及批改任務時,相信每位學生都能從中有所鍛煉、有所收獲。
一節(jié)習作課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組織完成的,教師隱匿在班里這么久了,也該是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了。在學生都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后,教師要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實際境況,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習作及批改進行總結、升華。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就真正地發(fā)揮了其主導作用,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沒有被教師剝奪;教師發(fā)揮引導、總結的作用,學生就有了充分而寬裕的創(chuàng)作空間,不僅為自己施展才華提供了機會,而且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教師和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任務并能教學相長,何樂而不為呢?
二、 師批生改
教師批學生改的批改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師“全包全攬”式批改有很大的差別。教師切忌對學生的習作精批細改,應該在閱讀了學生的習作后,對其進行整體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其根據(jù)教師的評語進行自主修改。對于這種批改方式,寫好評語是關鍵。教師的評語應該是以肯定優(yōu)點為主,以指出缺點為輔,在肯定成績、表揚鼓勵的基礎上,指出學生的不足、切磋探討,或提出問題啟發(fā)思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中看到進步、受到鼓舞,并找出不足進行改正,從而提高習作興趣。
于漪老師講過: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鼓勵是調動興趣的有效方法。在我上小學時,我的班主任老師就給過我很大的鼓勵。有一次期中考試,老師為班級進步的學生頒發(fā)進步獎。前面頒發(fā)獎品的同學都在年級進步了一百多名或幾十名,當老師念到我的名字時,我激動不已卻也十分驚訝,因為我只在年級進步了五名。老師似乎從我的眼中讀到了不解,他告訴我雖然只進步了五名,但也是上進的表現(xiàn),只要進步就有獎品,希望你以后可以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次表揚對我鼓舞很大,我著實興奮了好幾天,之后的期末考試中,我的成績比上次又進步了好多。由此可以看出,鼓勵對學生來講相當重要。
三、 自批自改
自批自改,其實是過去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在進行語言交流,是對過去的“我”的一種反思、一種改進。
從心理學角度看,每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會越大。因此在作文評價中可以嘗試讓學生在完成習作后先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自行批改自己的習作,讓他們在閱讀后,思考并找出優(yōu)缺點;另外,在進行自我批改時可能會遇到弄不清楚的問題,對于不懂之處要及時反饋給老師或向同學尋求幫助。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币箤W生的習作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須培養(yǎng)他們自主修改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小老師”,教師扶持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在學生進行自我批改以前,教師應給學生列出批改的要求及注意事項,讓學生分別從中心思想、內容結構、語言表達、文字書寫等幾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定。
四 、互批互改
批改他人的習作,是同學之間以習作為載體進行的一種精神溝通,在批改過程中,相互鼓勵、相互批評,在這樣的交往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他人。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心靈會產生交往、互動、共同進步。
與學生自批自改不同的是,學生互相批改應放在課內進行。學生相互批改應該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自我批改能力的基礎之上。這種能力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才能獲得。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互相批改時,應考慮學生的個人能力,將習作水平較高的學生與習作水平較低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設立組長,并讓組內成員相互幫助,促進學生共同提高。小組長的設立不應是固定不變的,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有當小組長的機會。在當小組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從中有所感悟,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這樣的批改方式,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對批改的習作做到心里有數(shù)、心中有理,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習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便于習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應具有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批改方式,用積極的評價引導、督促學生通過觀察、調查、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從身邊搜集習作材料。習作的批改只有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原則,由關注習作轉為關注學生,開展各種習作批改方式,讓學生從關注分數(shù)轉變?yōu)殛P注批改過程,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根據(jù)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形式的批改,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切實提高。
參考文獻:
[1]薛素芹.小學生習作中的模式化語言現(xiàn)象分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5,(1).
[2]鐘桂秀.讓習作貼近學生的生活[J].教育教學論壇,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