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杰+王敬敬
來自北京市海淀區(qū)檢察院的調研顯示,性侵犯罪中熟人之間作案高發(fā),占了未成年人案件的60%以上。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被害人并取得被害人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優(yōu)勢,使得性侵案件更易發(fā)生
“性侵害是侵犯性權利的行為。性權利是人們普遍享有的,在法律限制和保護下,自由表達性意愿的權利。未成年人由于未達到身心發(fā)育成熟的年齡,性心理發(fā)展不成熟,并不能完全理解性的本質和意義。因此,有必要對未成年人特別是女童的性權利進行特殊的司法保護?!?1月16日,北京市海淀區(qū)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成員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表示,性侵女童的犯罪已成為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每一起性侵對女童造成的傷害特別是精神傷害和心理傷害都是很嚴重的,女童保護亟待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曝光性侵14歲以下兒童案例433起,被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2015年這一數據為340起,每天曝光0.95起,同比增長27.35%。實際上,性侵兒童案件難以全部被公開報道和統(tǒng)計,被公開的案件僅為實際發(fā)生案件的“冰山一角”,為打擊性侵犯罪,最高檢、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門近年來陸續(xù)出臺了多部法律文件,但性侵女童犯罪仍然呈高發(fā)態(tài)勢。
性侵女童犯罪所涉罪名廣泛
關于“性侵兒童”這一概念,課題組調研顯示,雖然我國規(guī)定了諸多保護兒童的罪名,如猥褻兒童罪、拐賣兒童罪等,但對兒童的年齡沒有明確界定。司法解釋中曾對兒童的年齡做過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如兩高在1992年《關于執(zhí)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規(guī)定了“兒童是指不滿十四歲的人,其中不滿一歲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為幼兒”,但這一司法解釋在2013年也被廢止,理由是“制定依據已被刑法吸收,刑法對相關問題已有規(guī)定”。
雖然現(xiàn)行刑法中對“兒童”年齡并沒有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仍以14歲作為確定兒童身份的標準。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條的規(guī)定,未成年人指的是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此外,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涉及“幼女”、“兒童”的界定,根據我國刑法第236條第2款的規(guī)定“奸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以14周歲作為幼女的年齡劃分。
課題組調研顯示,性侵犯罪的主體多為男性,也有女性成為強奸的共同犯罪人。我國兩高兩部《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中規(guī)定了實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應“從嚴懲處”的“三類特殊身份人員”,包括對未成年人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如教師、學?;蛐^(qū)內保安,與未成年人有共同家庭生活關系的人,以及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冒充國家工作人員的人。
司法實踐中,性侵犯罪所涉罪名也比較廣泛,刑法中有關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包含了強奸罪,強制猥褻罪,侮辱罪,猥褻兒童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引誘未成年人淫亂罪,引誘幼女賣淫罪,傳播淫穢物品罪,組織播放淫穢音像制品罪等罪名。以海淀區(qū)檢察院為例,從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間,該院辦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罪名集中在強奸罪、猥褻兒童罪、強制猥褻罪,部分案件同時觸犯兩個以上罪名。
被害女童呈低齡化發(fā)展趨勢
課題組調研顯示,在北京,性侵犯罪嫌疑人中非京籍成年男性占較大比例。從嫌疑人年齡看,大多數為成年人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行為;未成年、老年人犯罪占一定比例,雖然所占比例不高,但涉嫌罪名包括強奸罪、強制猥褻罪、猥褻兒童罪,且存在共同犯罪,亦應引起重視。
據海淀區(qū)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近三年數據的統(tǒng)計,性侵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過半數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大多為進京務工人員,職業(yè)涵蓋了教師、教育輔導機構人員、超市及餐飲店服務員、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物業(yè)人員、保潔員、托管班司機、保安等行業(yè)人員。在各類嫌疑人中,教師、保安等負有安全防范、監(jiān)管義務的人員實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造成的后果嚴重、社會影響很是惡劣。
從被害人身份情況分析,海淀區(qū)檢察院近三年辦理的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90%以上被害人為女性,且均為14歲以下兒童。女童已成為性侵害的重點對象,并且呈現(xiàn)出低齡化發(fā)展趨勢。近三年來的海淀區(qū)檢察院辦案數據表明,被性侵的女童人數呈現(xiàn)出隨著年齡越小而遞增的趨勢?!?0歲以下兒童遭受性侵害人數增多,由于年齡越小,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越弱,越容易受到性侵害”。課題組成員介紹說。
課題組調研顯示,從被害女童的家庭及戶籍來看,在校學生及流動人口子女為主要被侵害對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網絡結識犯罪嫌疑人而受到侵害,這一方面反映出學校在對未成年學生監(jiān)管和性侵害防范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當一部分在校學生在網絡中輕信網友,缺乏辨識能力,需要加強網絡犯罪預防和自護教育。而對于受侵害的流動人口子女而言,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管缺失、居住地管理混亂成為在京流動人口子女被性侵的最重要原因。
網友鄰居間此類案多發(fā)
來自海淀區(qū)檢察院的調研顯示,性侵犯罪中熟人之間作案高發(fā),占了未成年人案件的60%以上。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被害人并取得被害人信任,再加上自身力量及身份地位等優(yōu)勢,使得性侵案件更易發(fā)生。這些熟人關系包括朋友關系、網友關系、鄰里關系、師生關系、親戚關系等。
“眾多熟人關系中,網友和鄰里關系的性侵案件多發(fā),多數案情為嫌疑人通過移動社交平臺如微信、陌陌等軟件結識女性未成年人,而一些女童由于年齡尚小、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嫌疑人通過花言巧語騙得被害人信任后,相約見面并實施性侵?!焙5韰^(qū)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部檢察官莫非介紹說。
而鄰里關系之間性侵案件,則多發(fā)生在外來務工人員的群租房內,由于北京市內外來務工人員較多,且多租住在管理混亂的群租房片,務工子女由于疏于監(jiān)管和自護意識較差,極易受到鄰里獨居男性的侵害。如劉某某強奸、猥褻兒童案中,劉某某系租住在群租房中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被害人為鄰居子女共計5名3至10歲的女童,其多于周末假期時間利用游戲機、動畫片、零食等誘騙多名兒童進入其家中,并采用播放淫穢視頻、摳摸被害人隱私部位等方式對多名女童實施性侵。endprint
值得警惕的是,嫌疑人與被害人是師生關系的性侵案近年來也頻頻發(fā)生,其中多數為教育輔導機構老師或管理人員對被輔導學生實施性侵害。如海淀區(qū)檢察院今年1月份批準逮捕的鄒某某涉嫌強奸、猥褻案,作為被害人家長高價聘請的輔導老師,鄒某某利用一對一輔導之機對被害學生多次實施性侵害,對被害人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嫌疑人與被害人是親戚關系的案件數量雖少但惡性極大,包括親生父女、繼父女及姨夫與外甥女關系。此類性侵嫌疑人作為對未成年人負有監(jiān)管責任的人員實施侵害行為,嚴重違背了社會倫理和道德底線,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都很大。”莫非說,辦理此類案件,檢察機關在依法追究嫌疑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還會向有關單位和人員提出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建議,并依法對公安機關、人民法院處理監(jiān)護侵害行為的工作進行法律監(jiān)督,加強受監(jiān)護侵害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手段多樣、隱蔽性強
海淀區(qū)檢察院的調研還顯示,性侵女童案件中,以暴力手段實施的案件相對較少,一般均采用言語威脅、誘騙、賄賂、“關愛”等非暴力手段實施性侵,并且由于非暴力手段往往利用熟人關系,帶有哄騙性、脅迫性和隱蔽性,年齡較小的女童沒有意識到自身受侵害,或因羞恥感而懼怕被他人發(fā)現(xiàn),以至于其中一些嫌疑人多次對同一未成年被害人實施性侵害。如侯某某強奸案中,其以在網絡公開被害人的裸照和裸聊視頻相威脅多次對被害人實施強奸;趙某某強奸、猥褻兒童案中,其在半年內多次利用游戲、零食等誘惑低齡女童至其家中,采用摳摸和頂蹭生殖器等方式對被害人實施性侵害。
“嫌疑人單獨作案居多,隱蔽性較強。”莫非說,在性侵女童案件中,90%以上為一名嫌疑人單獨犯罪,且實施性侵害的場所較為隱蔽,多為嫌疑人或被害人住所地、賓館、車內等,雖然其中部分性侵案件發(fā)生在公共場所如公園、樹林、河邊、教室、公共廁所、街道等地,但時間、具體地點、作案手段都相對隱蔽,能夠認定為公共場所當眾實施性侵而加重處罰的案件相對較少。
由于性侵案件手段隱蔽,加之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對于性侵的無知或畏懼使得一些女童很少報案或告訴他人,很多都是經由他人發(fā)現(xiàn)才曝光,這導致司法機關在辦案中面臨一系列難題。比如由于間隔時間長,案件辦理往往面臨取證困難,且多數案件證據之間矛盾突出,嫌疑人供述和被害人陳述呈現(xiàn)“一對一”的證據狀況。
同時,對被性侵的女童救助實踐中也存在一些障礙。一方面被害人救助的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另一方面一些被害女童及其近親屬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案發(fā)后不愿意再提及此事,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救助,導致心理疏導、社工跟蹤救助等專業(yè)資源無用武之地。
性侵發(fā)案原因探析
“不同的性侵案件有不同的案發(fā)原因,但也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法治觀念極其淡薄。”莫非分析,部分嫌疑人受黃色視頻的腐蝕而道德意識敗壞,心理嚴重不健康;有些嫌疑人明知道這是犯罪行為,卻對被害人因為害怕或羞恥或無知而不會報案抱有僥幸心理;還有些犯罪因為受害幼女是自愿的,明知幼女未滿十四周歲仍與其發(fā)生性關系,而其本人卻不知道這是犯罪行為。
與侵害人相對應,一些被害女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法律意識欠缺。由于生理心理發(fā)育不成熟,多數女童思想單純,難以辨別他人的行為的真實意圖,性知識缺乏,未意識到與異性進入單獨空間的危險性,沒有掌握必要的防身方法;也有部分女性未成年人因貪玩、虛榮、隨意交友、貪小便宜、貪吃等不良習氣,被人利用而成為性侵對象。此外,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加之極強的貞操觀念和恥辱感,一些女童往往不懂得或羞于尋求法律的保護,使得嫌疑人變本加厲實施性侵。
“家庭監(jiān)管不力、學校教育缺位、社區(qū)綜治不當,也是性侵女童高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蹦强偨Y說,從辦案實踐來看,絕大多數的受害者的家庭監(jiān)護都存在問題,由于家長無力監(jiān)護或者長期不盡監(jiān)護職責,一些女童因沒有得到家庭成員有力庇護而易遭受侵害。如在海淀區(qū)的一些城鄉(xiāng)結合部,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忙于打工掙錢,使得子女留守家中處于監(jiān)管真空的狀態(tài),繼而遭受鄰居的性侵害。
另外,在一些學校和幼兒園,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很少開展防范性侵害的專門教育,學校、老師也是談“性”色變,法治教育中沒有防范性侵、性安全警示等相關內容,教育與引導通常采取回避或者隱晦的態(tài)度,導致許多未成年人的性知識極度缺失;部分學校的老師、保安不但安全監(jiān)管和安保措施有所缺失,甚至成為了性侵女學生、女兒童的犯罪主體。
“從社會層面來看,黃色網絡文化的傳播和色情淫穢光盤書籍的流傳,成為了引誘性侵未成年人的誘因,一些基層社區(qū)綜治工作不到位,為犯罪提供了作案的環(huán)境?!蹦茄a充說。
一體化取證和聯(lián)動機制初具效果
“性侵女童案件,因被害人身心的特殊性和法律政策的特殊性,從辦案理念、辦案機制及辦案方法都有別于其他犯罪案件,需要建立特殊的司法保護機制?!闭n題組成員建議,作為被害人或者證人的女童,隱私應當作為首要事項得到保護;專業(yè)人員應當采取措施,防止在偵查、起訴、審判過程中造成痛苦,以便確保女童的身心、精神健康得到最大的保護。
課題組研究成果顯示,在司法環(huán)節(jié),海淀區(qū)已經建立一體化取證機制:通過設立專用場所、配置專用設備、建立銜接機制、優(yōu)化工作流程等方式,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和空間內,一次性完成對被害人詢問、人身檢查、傷情固定、物證提取、辨認等工作;社工、心理咨詢師通過旁聽訊問、詢問和隱蔽觀察,了解評估被害女童的心理狀況,并及時干預,盡量對被害女童一次詢問到位,避免“二次傷害”。
針對近年來媒體報道的一些女童被性侵后受抑郁困擾乃至自殺的案例,課題組成員認為,建立被害女童心理評估及輔導制度尤為必要,“被性侵女童的心理創(chuàng)傷,遠遠超出我們成人的想象,我們不應回避、忽視和輕視這個問題,辦案人員、家長、社工、心理咨詢師、醫(yī)務人員應及時對被害人心理傷害進行關注,進行定期、規(guī)范的專業(yè)心理輔導與疏導,將犯罪侵害所造成的心理傷害與陰影減少到最低限度”。
司法實踐中,被性侵案件的被害人,往往面臨情緒撫慰、心理輔導、家庭治療、就學就業(yè)、經濟補償、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困境,越早對其開展專業(yè)和針對性的救助措施,越能將傷害降到最小。莫非認為,國家應當建立常態(tài)化的未成年被害人綜合救助機制,明確相關工作細則,建立心理、社工等專業(yè)機構名錄,建立各部門之間快速有效的溝通協(xié)調和救助機制,確保每一個性侵案件中的女童,不分本地戶籍外地戶籍,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還要注重司法保護與社會保護相銜接,推動社會力量介入性侵女童的救助保護。”莫非介紹說,對被性侵女童的權益保護需要多學科的支持與多元主體的互助協(xié)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以海淀為例,海淀區(qū)檢察院近年來已加強與民政、教育、衛(wèi)生等相關政府部門的聯(lián)系和協(xié)作,主動尋求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等社會組織的合作,爭取一切可能的資源予以整合、共享,發(fā)揮資源的最大保護功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