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廣武
臨安錦北醫(yī)院骨傷科,浙江臨安 311300
隨著下肢骨折的臨床發(fā)生率越來越高,術后貧血的發(fā)生率隨之升高。這類骨折患者下肢受到較大創(chuàng)傷后血運受到破壞,進而導致大量失血,加之手術治療會對患者血脈造成一定損傷,手術后其能量代謝不斷,導致血漿蛋白加速丟失后引發(fā)貧血[1]。這類貧血患者的主要是由氣血虧虛所引起,主要表現(xiàn)出神疲乏力頭暈眼花以及面色萎黃、氣短等,會對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造成很大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其患肢的恢復。該院對下肢骨折術后貧血患者積極運用加味當歸補血湯進行治療后,充分發(fā)揮該湯藥補血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得患者術后能夠及時得到補血,顯著改善貧血癥狀,促進機體盡快恢復健康,現(xiàn)報道如下。
運用數(shù)字隨機選擇的方法,隨機抽取臨安錦北醫(yī)院2015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70例下肢骨折術后貧血患者,并分為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每組各35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是20例,女性是15例;年齡范圍是19~56 歲,平均(45.6±5.0)歲。 研究組中男性是 18 例,女性是 17例;年齡范圍是 20~58歲,平均(45.5±4.8)歲。所有患者骨折后d1Hb低于<100 g/L,并且表現(xiàn)出頭暈眼花、氣短以及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等氣血兩虛癥狀,均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以及造血系功能障礙疾病等。70例患者對此次研究均知情,并且簽署了同意書,比較其基礎自理,結果表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的70例患者均采取手術進行治療,常規(guī)組患者均在術前3 d以及術后8 d積極口服硫酸亞鐵片輔助治療,每次口服1片,0.19 g/片,口服3次/d。研究組則在術后服用加味當歸補血湯,主要成分:黃芪 60 g、赤芍 15 g、黨參 15 g、水蛭 12 g、當歸 15 g、紅花12 g、川芎12 g,上述處方用水煎煮后采取無菌袋進行包裝,200 mL/袋,3 袋/劑,1 袋/次,3 次/d,于飯前進行服用,持續(xù)治療12 d。
1.3.1 觀察指標 分別對患者術后的血常規(guī)進行檢查,然后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的Hb及RBC水平,并且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氣虛證、血虛證癥狀分級量化表》分別評價患者術前、術后的臨床癥候積分。
1.3.2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①臨床癥候治療效果評價標準。通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95%,視為癥候治愈。如果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70%,視為治療有效。若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30%,視為治療好轉。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候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30%,視為治療無效。②貧血療效判定標準。按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的內容來對兩組患者術后貧血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如果治療后患者的貧血癥狀全完消失,且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提示Hb、RBC均恢復正常,視為治愈。如果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了明顯的好轉,且貧血的嚴重程度較治療前顯著改善≥2級,或者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視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且貧血的嚴重程度較治療前改善1級,視為治療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fā)生顯著變化,或者出現(xiàn)病情加重現(xiàn)象,視為治療無效[2]。
數(shù)據(jù)均借助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癥候治療有效率是97.14%,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77.1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候的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35例患者貧血的治療情況為:治愈22例,有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臨床癥候治療有效率是94.29%;常規(guī)組35例患者貧血治療情況為:治愈12例,有效10例,好轉6例,無效7例,臨床癥候治療有效率是80.00%,研究組貧血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35例患者Hb與RBC依次是(112.0±9.5)g/L、(4.2±0.6)×1012/L; 常規(guī)組 35例患者 Hb與 RBC 依次是(102.8±8.8)g/L、(3.68±0.4)×1012/L,研究組患者的Hb與RBC水平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通常情況下,下肢骨折會發(fā)生大量出血,手術是其主要的一種治療方式,術中也會對患者血脈造成一定不必要的損傷,加之患者術后機體能量代謝加速后導致血漿蛋白丟失的速度加快,因此患者很容易發(fā)生貧血。在中醫(yī)學中,貧血屬陽浮外越、氣弱血虛以及氣隨血脫的范疇,當患者血虛無法榮顏面及養(yǎng)心、養(yǎng)頭目時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悸、失眠、面色萎黃以及頭暈眼花、神疲乏力等癥狀。對于下肢骨折患而言,術后發(fā)生貧血會對其患肢康復造成影響,降低其術后生活質量。對于骨折術后發(fā)生貧血,其治療在于兼顧活血、祛瘀、補血、益氣,使得活血祛瘀與血脈相通后得生新血,此方法治標;而補血益氣可行氣行血與旺氣生血,屬于治本。在該組中,研究組運用的加味當歸補血湯在傳統(tǒng)當歸補血湯內添加了紅花、水蛭、赤芍、以及川芎、黨參等藥,其中當歸、黃芪與黨參有補血益氣之效,采取水蛭、紅花及赤芍、川芎輔助用藥后可發(fā)揮活血祛瘀的功效;黃芪能補脾肺氣、充裕生血源頭;黨參能和脾胃和補中益氣;當歸旺氣生血和益血和營?,F(xiàn)代藥理資料提示,黨參與黃芪能夠刺激骨髓中的造血細胞,促進其加速分裂后血液循環(huán);當歸多糖也可促進血細胞不斷增殖分化而補充受損和死亡的紅細胞,進而發(fā)揮補血發(fā)揮活血生血的效果[3]。在該組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候治療有效率、貧血治療有效率、血常規(guī)指標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加味當歸補血湯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貧血患者的療效顯著,運用價值較高。
[1]郭亮,梅雯.系統(tǒng)康復治療在下肢骨折合并肌腱修復術后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中外醫(yī)療,2016,16(14):131-132.
[2]陳凱龍,徐東明,王立勝.自擬加味當歸補血湯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貧血的臨床療效[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16(8):32-33.
[3]鄭金文,劉顯東,陳偉,等.加味當歸補血湯治療下肢骨折術后貧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3,22(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