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級學生善于想象,且想象力異常豐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拓展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說話;訓練;啟發(fā);情境;鼓勵
說話訓練是發(fā)展學生口頭語言,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強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它將為中高年級的寫作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我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兒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在說話訓練的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耐心啟發(fā)鼓勵大膽說
為了讓學生都能大膽說話,新生一入學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對老師、對同學及對學校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激發(fā)孩子說話的情趣,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或者參加各種活動。這樣做既能培養(yǎng)兒童熱愛學校、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情感,又能鍛煉他們大膽說話的勇氣。學生對老師有了情感,對學習有了興趣,這時可把握時機,上好第一堂說話課。上課先啟發(fā)誘導,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可以讓學生猜謎語,謎語猜對后及時表揚鼓勵,接著再讓學生說謎語,老師來猜,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
《風娃娃》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共有三幅圖,八段文字。課文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xiàn),生動有趣,層次清楚。通過風娃娃既乖得可愛,又“傻”得可愛,生動形象地向學生介紹了風為人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課文結尾留給孩子們一個問題,讓孩子們通過思考、討論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還要看是不是真的對別人有用的道理。教學此課時我用猜謎為切入點,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導入新課。學習新課后,我提出自讀要求: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不認識的字求助于帶拼音的小樹葉或自查字典。明確讀的要求,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使他們有事可做。這樣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交流學習時,我先通過指名認讀、全班齊讀等方式加以檢查、正音,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識記這些生字的。在此基礎上,我適時采用了玩“給生字小朋友找伙伴”的游戲,讓學生主動參與,以比賽的形式認讀,讀得全對的能得到老師的獎勵。討論課文結尾問題時,我與學生一起參與其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說話的欲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說得好的表揚,不敢說的引著說,不會說的教著說,慢慢地在說中讓學生體會說話的快樂。這樣的訓練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更重要的是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密切了師生關系,為以后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說話訓練中,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耐心啟發(fā),循循善誘,幫助他們組織語言,直到把說話說通順、說完整、說清楚為止。如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后,要求學生說出:“小猴子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我請一位中等程度的學生來回答,誰知他站起來竟一言不發(fā),我?guī)状螁l(fā),他還是不做聲,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好請另一位學生來回答,然后再鼓勵他說,接著又把他說得不通順的語句幫著組織通順,最后又讓他完整連貫地說了一遍,同時表揚了他。這節(jié)課雖然影響了教學進度,但這位學生卻得到了鼓舞,從此他說話的積極性慢慢地提高了。
二、課下活動玩耍中鼓勵自由說
只要留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平時交談時總是無拘無束,語態(tài)自然親切。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生活會話,將“說話”訓練所得到的經驗和成果,與生活會話的親切自然有機結合起來。
孩子們到校早,在老師到來前,他們總要“說上一陣子”,經調查得知,他們或是互述“見聞”,或是仿學電視節(jié)目。那種聲調、語氣和爽朗的笑聲,那種神情、舉止和全身心的投入都是課上很少聽到、見到的。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善于捕捉這些生活素材,鼓勵他們在說話時保持這種自然的情態(tài),并將這一話題定名為“電視、新聞發(fā)布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加以指導和訓練。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表達欲,提高了生活會話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和表達的熱情;同時,矯正了學生到校后“情不自禁”地說話的毛病。此外,學生的“說話”訓練也平添了許多親切、自然的氛圍。
“玩”得開心是小學生的一大行為特點。學生在盡情地玩耍中能長智慧,在玩中形成個性與能力。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玩”法多,常見的跳皮筋、跳繩、彈彈珠、丟沙包……一旦發(fā)現(xiàn)了新的玩法,其余學生聞風而動,紛紛效法,幾乎形成了一股“潮流”。我可以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把“玩”中的樂趣作為素材,例如讓學生說說“課間同學們有哪些活動?你最喜歡哪項活動?你們是怎么活動的?活動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活動時的心情怎樣?”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這樣,他們就有話可說,對說話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三、教給方法指導學會說
教與學是以動態(tài)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而其結果卻是以靜態(tài)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中的,為了能使這種靜態(tài)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就要求教師要訓練學生學會說,“以我口說我心”。首先,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掌握說話方法。如看圖說話,按觀察順序說;看物說話,按形體形狀、顏色、特點等來說;看人說話,按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等說。其次,要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地發(fā)展,使話說具體而有次序,就要指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因為口頭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是建立在觀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礎上。
在認真觀察的同時,還要逐步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觀察要有順序,可以由上到下、由近到遠、從中間到四周、從整體到局部等。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要想使學生把話說得具體完整而且有情有理,還需教師去引導。如教學《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時,我針對小孩子喜歡色彩分明、內容有趣的畫面這一特征,認真指導他們細致地觀察圖畫,然后用幾句完整通順的話說清楚圖意。教學中,我力爭創(chuàng)設愉悅可持續(xù)的氛圍,讓學生樂學、愛學。尤其在教學生字這部分時,我先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并按要求開始學習,之后檢查學習情況,這一小小的檢查環(huán)節(jié),也是本課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第一步,識字小能手,小老師領讀,一個小老師領讀完了,更多的小老師舉著手要領讀,怎么辦?第二步,趣味闖關,膽小的學生放下了手,大膽自信的學生急得跳著舉手,喊著“老師!老師!我!”一名學生闖關成功,也就是詞語全部讀對,課件上掌聲嘩嘩嘩地響起,底下的學生也拍起了手,掌聲雷鳴,快樂如風,整個教室都是快樂的,快樂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此刻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希望老師能讓他站起來趣味闖關,課堂已是學生的舞臺,要讓所有的學生都進入學習,走進文本。第三步,驚喜送給你,只要大聲去讀,讀完一個詞語,你會收獲一份驚喜,每讀完一個詞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原來每讀對一個詞語,詞語后面就出現(xiàn)一串好大好大的葡萄,那大串大串的葡萄在學生眼里是驚喜、是禮物、是快樂、更是肯定與表揚。第四步,我送詞語寶寶回家了,把詞語放在句子中,看誰能準確大聲地讀好。學生搶著舉手,我笑著問:“同學們都能送字寶寶回家?。俊蹦且粋€個小頭使勁地點著,“能!”“老師讓我送字寶寶回家,老師……”“字寶寶一定不喜歡大聲喊叫著被送回家,你們說呢?”教室里靜悄悄的,孩子們只舉著小手,眼睛卻一眨不眨地看著我,看孩子們那認真勁,我開心地笑了。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根據(jù)圖上、課件上、語文書上的內容有感而發(fā),自然學生說話會有理有情而且具體生動。endprint
四、以讀促說強化說的訓練
低年級的課文內容編排都非常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接近兒童生活實際,圖文并茂,內容淺顯而生動有趣,插圖新穎活潑,孩子們都喜歡閱讀,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答問、復述、討論等又都與朗讀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這一特點,使朗讀同培養(yǎng)說話能力有機結合,把讀作為說的“橋梁”,以讀促說,通過朗讀加強說話訓練的力度。這樣,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就要精心設計一些有思考價值、有科學性、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使學生“口而誦,心而惟”,以朗讀為先導,伴隨相應的思維及想象的心理活動,繼而以口頭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由心理活動到口頭語言的轉換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讀是對書面信息的認知,是由外到內的吸收,而說則是由內到外的輸出,只有讀透徹才能說清楚、說明了,從而使說和讀同步發(fā)展。
如學完《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學生大多都說“種葫蘆的人錯在不聽鄰居的勸告,只顧葫蘆不管葉子?!蔽矣肿穯枺骸八麨槭裁粗活櫤J,不管葉子呢?”學生一時回答不上,我就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中的有關段落。后來學生經過反復閱讀,明白了種葫蘆的人錯在“他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系,不懂沒有葉子的光合作用是結不出葫蘆的,所以他只顧葫蘆不管葉子”。低年級學生閱讀量很少,說話材料大部分借助活動、觀察而獲得。因此,教師應利用第二課堂創(chuàng)造氣氛找出素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走出教室,去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觀察奇妙的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在活動、觀察中汲取知識,并讓知識在活動、觀察中活躍起來,以積累更多的口頭材料。例如,多舉行一些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等活動。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而且有助于對學生加強說話訓練,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出去。這樣,學生的眼界就會越來越寬。眼界越寬,思維就越活躍。打開了思路,說話時可取的題材就多了。
五、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說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善于想象,且想象力異常豐富。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拓展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學生在說話時要做到有感而發(fā),還要經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才能道出有情感的語句來。比如,我在看圖學文教學中是這樣引導學生把話說生動形象的:首先讓學生看圖認識事物,把圖意講出來,然后再學文,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圖畫的理解,最后以課文中人物的身份,根據(jù)課文中故事情節(jié)所能表達的意境,伴隨相應的想象,把文章中寫的故事描述出來。
例如,學習《坐井觀天》這課時,我用小黑板出示一些問題讓學生對照教學掛圖,邊看圖邊想象,學生帶著問題看掛圖,開始動腦筋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著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境,然后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以課文中小鳥、青蛙的身份,把她們對話的情境描敘出來,孩子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個個說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情。這樣的訓練,學生頗感興趣,有利于提高說話能力,又能豐富學生語言,還培養(yǎng)了觀察事物時的想象能力,可謂受益多多。
說話訓練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而我主要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遵循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用啟發(fā)引導的方法,注意讀說的有機結合,重視聯(lián)想假說的意境創(chuàng)設,以此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目的。
作者簡介:陳志貞(1971—),女,寧夏銀川人,就職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二十五小學,小教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