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在教材的諸多文體中,寫景狀物類的課文洋溢著美的氣息,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的優(yōu)秀范例。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感官,感受文中描寫的事物之美;可以引導學生關(guān)注言語形式,品味語言文字之美。讓學生在多層的審美體驗中獲得美的陶冶,形成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審美;事物;語言
任何人都有一種向美性,即對美的事物產(chǎn)生喜愛之情。因此,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情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學要在引導學生閱讀文章中,利用教材的特殊功能,對學生進行審美的熏陶。在教材的諸多文體中,寫景狀物類的課文,洋溢著美的氣息,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的優(yōu)秀范例。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
一、利用感官,感受事物的美
寫景狀物類文本所描寫的對象,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只不過這種事物的美,是通過語言文字展現(xiàn)出來的。這些事物,不管是學生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在作者的筆下都散發(fā)著迷人的光彩。教學這類文章,我們可以讓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境,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去還原語言文字。
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課文從北大荒的天空寫起,從上到下展現(xiàn)了小河、田野的秀麗和豐收的景象,美不勝收。教學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放電影”的閱讀方式,批文入境,一步一步走進北大荒的秋天,感受迷人的景色。比如,學習“原野熱鬧非凡”一段,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讀了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在閱讀中就會調(diào)動各種感官,去看、去聽,大豆的笑聲、高粱的演唱、榛樹葉子的火紅,都會在學生的腦中交織著,形成一幅熱鬧的、美麗的畫卷。北大荒原野的美就會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再如《石榴》一文,描寫的是學生熟悉的石榴,但是在作者的筆下,石榴又是那么的美,而這種美是學生平時感受不到的。你看:春天,花的顏色和形狀的美;石榴果實顏色變化的美;熟透了的石榴形狀的美;果實內(nèi)部及味道的美。整篇課文都透出濃郁的美的氣息。引領(lǐng)學生走進這樣一篇課文,學生在看、聽、聞、品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下,就會對課文中描寫的事物有著深刻的印象,從而獲得美的熏陶。
二、關(guān)注形式,品味語言的美
美的事物是通過語言來描述和塑造的,事物的美如果沒有美的語言來表現(xiàn),是不可能展現(xiàn)出美的姿態(tài)的。寫景狀物類文章,其語言精練、生動,作者在遣詞造句及語法修辭等表現(xiàn)形式上是下足了一番工夫的,當我們朗讀這樣的文字時,就會被吸引和感染。教學這類文章,僅僅從內(nèi)容上去感受它的美是不夠的,還要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上多留心一點,推敲、咀嚼、品味,讓語言文字散發(fā)的美深深打動學生,激發(fā)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1.關(guān)注詞語
詞語運用的準確、靈動,讓人讀來浮想聯(lián)翩,美不勝收。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中的一些關(guān)鍵性的詞語,通過比較、聯(lián)想等閱讀方式,喚起學生語言的敏感和審美體驗,從而內(nèi)化語言。如《石榴》中用“抽出”一詞,這一動詞極其傳神,寫出了枝條生長的速度快,充滿了生命力。對這個詞語,可以通過換詞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抽出”可以換成哪個詞?(長出)為什么不用“長出”呢?詞語的準確、生動都在比較中得到了激活。還有描寫石榴的味道,作者運用了“酸溜溜”“甜津津”兩個疊詞,疊詞在這兒的巧妙運用,形象地寫出了石榴給作者的真實的味覺,語言在這里也是充滿了味道,值得學生好好品味。
2.關(guān)注句子
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式,讓句子的形式豐富多樣,讓語言表達充滿美感,是寫景狀物類課文在語言上的又一特色。關(guān)注句式的豐富多變,體會句式在描摹事物上的運用藝術(shù),感受語言表達的變化美,是教師教學中應該著力的地方。比如《美麗的南沙群島》在展現(xiàn)南沙迷人的時候,運用了擬人、比喻等句式,把天比喻成藍玉,海比喻成翡翠,把浪花說成是歡迎的人群在揮舞著花束。教學中就可以從句子的表達形式上進行體會,感受語言的運用之美。
再如《秦兵馬俑》一文,在第十段描寫兵馬俑神態(tài)時,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式,把兵馬俑各種不同的神態(tài)細膩地描摹了出來。整齊的句式讀來朗朗上口,給以一種美的享受。教學中,可以通過引讀、朗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句式的美。
3.關(guān)注段落
寫景狀物類文章,在構(gòu)段方式上也是很有講究的。引導學生關(guān)注形式,不能忽視了段落的表達形式,特別是中年級段落的訓練式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要在這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比如《西湖》一文中,對月光下的西湖的景色描寫,采取的是總分的構(gòu)段方式?!端螒c齡故居的樟樹》中對樟樹的可貴之處的描寫,采取的是對比轉(zhuǎn)折的構(gòu)段方式。作者運用了轉(zhuǎn)折式的連詞以及關(guān)聯(lián)詞語,把段落中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表達得很清楚。教學應加強對段落表達方式的領(lǐng)悟。
4.關(guān)注脈絡
對言語形式的理解品味,除了要關(guān)注詞語、句子、段落等部分之外,還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即,尋找能夠貫穿課文脈絡的內(nèi)容,從部分走向整體。關(guān)注脈絡是對篇的把握,這不僅僅是高年級的問題,從中年級就要有機滲透。
比如《西湖》一文,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對西湖進行了總的贊美,把西湖比喻成一顆“明珠”,后面幾段都是具體來寫為什么說它是一顆“明珠”,這就是文章性描寫的脈絡。《秦兵馬俑》一文,采用了總分總的謀篇方式,中間還使用了一個過渡段。這就是這篇課文的脈絡。讓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感受課文整體形式的美。
當然,寫景狀物類課文還有多方面的美值得我們?nèi)ヌ綄?,比如意境的美等。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這樣的教材,圍繞“美”字做文章,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