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碧玉
[摘要]目的:對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在晚期腫瘤患者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方法:基于臨床經(jīng)驗,簡要分析導致靜脈外滲的常見因素、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的優(yōu)點以及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應用的注意事項等。結果:不同于一般靜脈留置針穿刺,PICC應用在晚期腫瘤患者的護理中所起到的,臨床效果更加明顯,更容易進行日常維護,且造成的并發(fā)癥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適宜應用和推廣。結論:外周中心靜脈導管適宜在晚期腫瘤患者中應用,為晚期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關鍵詞]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晚期;腫瘤;患者;應用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經(jīng)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靜脈的一種輸液技術。腫瘤是人體正常細胞在體內(nèi)、外各種有害因素長期作用下,發(fā)生過度增殖和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通常以形成腫塊為主要特征,可發(fā)生任何年齡和身體任何部位。隨著病譜的改變,惡性腫瘤己成為人類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居我國男性死因的第二位,女性死因的第一位。因病情和治療需要,晚期腫瘤患者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輸液、靜脈化療,而在此過程中應用PICC,將有助于避免局部藥物高濃度所造成的刺激,對患者的血管加以有效的保護,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等。下面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圍繞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在晚期腫瘤患者中的應用進行如下的論述。
1導致靜脈外滲的常見因素
靜脈輸液外滲在臨床上一般表現(xiàn)為腫脹、脹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為燒灼、刺痛、局部紅腫,回抽無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膚發(fā)黑變硬,形成潰瘍。當外滲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不僅會影響下一步護理工作的開展,更會對患者造成機體的損傷和額外的痛苦,加深護患矛盾。
(1)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治療周期長、治療復雜,會對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嚴重的危害。惡性腫瘤患者通常都需要長期接受化療,但人體血管會被化療藥物腐蝕,較易出現(xiàn)藥物外滲的問題。
(2)腫瘤患者多數(shù)為中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為功能減退,容易失控,導致注射針頭移位,痛感減低、反應遲鈍、皮膚松弛、靜脈脆弱等。
(3)隨著腫瘤的生長,破潰或感染將出現(xiàn)組織器官的疼痛、潰瘍、出血、梗阻,晚期腫瘤全身衰竭可表現(xiàn)為惡病質,在輸入高濃度的水、電解質時血管將會出現(xiàn)炎性反應,嚴重時將引起周圍組織的壞死。
2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的優(yōu)點
(1)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利用導管從外周手臂的靜脈進行穿刺,導管直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避免化療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加上大靜脈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沖稀化療藥物,防止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夠有效保護上肢靜脈,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2)由于腫瘤細胞的生長將消耗機體大量的營養(yǎng),患者的進食將不能滿足自身的需要,所以需要長期靜脈輸液治療,但外周淺靜脈條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輸入高滲透性或粘稠度較高的藥物,PICC導管能夠有效保護上肢靜脈,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的疼痛。
(3)可減少因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操作方法簡捷易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直接在病房操作。
(4)PICC導管材料由特殊聚胺酯制成,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和順應性,導管非常柔軟,不宜折斷,在體內(nèi)可留置6個月~1年,置管后患者的生活習慣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3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應用的注意事項
為了更好地對晚期腫瘤患者應用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在應用前,需了解患者的免疫力情況和基礎疾病,對于免疫力低下及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在應用PICC前,應加強對患者基礎疾病的治療。同時,要對患者的年齡、血管粗細程度等進行合理的了解,基于患者的實際,為他們選擇合適大小的導管,選擇合適的靜脈。一般情況下,為了提高對患者護理的方便性以及穿刺的精確性,盡可能地選擇患者位置深、管徑粗、解剖結構直的貴要靜脈。如果患者的血管條件不理想,可借助超聲引導,將穿刺操作順利地完成好,避免由于反復進行穿刺給患者血管帶來的不必要損傷。
在置管后,對患者穿刺點的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保證穿刺部位時刻保持清潔、干燥狀態(tài),采用常規(guī)方法對患者穿刺點周圍皮膚進行嚴格的消毒,在無菌條件下定時按照規(guī)范的操作要求進行敷料的更換,一般在置管后24h進行一次敷料更換,之后每星期更換兩次至三次,夏天每隔兩天進行一次更換,一旦發(fā)現(xiàn)敷料受到污染,要即刻按照操作要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規(guī)范的更換操作。對導管、患者的血液是否處于高凝狀態(tài)等進行嚴密的觀察,采血后采用規(guī)范的操作進行及時徹底的沖管,進行規(guī)范的正壓封管,檢查肝素帽的松動情況,并定期更換,避免諸如導管堵塞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在應用PICC的過程中,加強巡視,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拔管情況,即刻查找原因,并按要求重新置管。當患者符合拔管指征后,規(guī)范拔管。
總之,自1912年德國首先報道PICC的臨床應用后,直到1945年PICC才逐漸在歐洲應用于臨床。我國在2005年以后逐漸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開展。實踐證明,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有效地保證了晚期腫瘤患者的化療和營養(yǎng)支持,從而也避免患者遭受淺表靜脈反復穿刺帶來的損害,改善了患者備受煎熬的穿刺痛苦,減少了液體外滲及嚴重滲漏堵塞,從而改善和提高了晚期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