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音的藝術展
——訪“生聲不息: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展覽
你見過能發(fā)聲的藝術作品嗎?近日,《小主人報》的小記者來到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觀摩了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的“生聲不息”美術展。
這次展覽一共展出了六個有聲音的作品,分別是《編舞》《霧》《趨勢》《此地入耳》《示蹤器》和《從》。跟隨著藝術家的腳步,我們欣賞了這個特別的展覽。
首先,我們看到了作品《編舞》,這是一個由數(shù)百顆鵝卵石組成的作品,在長長的扶手電梯上,不規(guī)則地放滿了山里的石頭,狹長的電梯變成了帶著自然氣息的古老河床。塞萊斯特先生告訴我們,創(chuàng)作《編舞》的靈感源自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去爬山時看見的石頭,他說:“平日里工作繁忙,沒時間去山里爬山、陪孩子們玩,所以我把山里的石頭搬了過來,好像就在山里一樣?!?/p>
我們來到第二個展廳,眼前一片朦朧,越往里走越暗,漸漸地只能隱約地看見人的輪廓,聽見別人的聲音,感覺來到了一座充滿霧氣的森林里。這個作品叫做《霧》,因為展廳里全都是霧,唯一的光源來自玻璃門。只要回過頭看看后面,就能發(fā)現(xiàn)完全不一樣的畫面:離你越近的人影顏色越深,離你越遠的人影顏色越淺。我們驚嘆賽萊斯特先生的睿智,他竟然能利用霧中的人影組成一個漂亮的畫面。隨后,我們進入了《示蹤器》的展廳。展廳里飄浮著綁著無線麥克風的氣球。在電扇的吹動下,氣球上的麥克風所收錄的環(huán)境聲音會通過現(xiàn)場的音響實時播放出來。
走出《霧》,穿過《示蹤器》,我們來到了《此地入耳》。在這里,沙地、植物、吉他、小鳥,組合成了一個在聆聽的自然世界,168只斑胸草雀在這里嬉戲,有的停在電吉他上,有的展翅飛翔。當鳥兒不經(jīng)意停在吉他弦上時,就會發(fā)出動聽的旋律。藝術家小時候看見小鳥在電線桿上聊天,相信它們具有獨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由此,塞萊斯特先生創(chuàng)作出了《此地入耳》。
最后的兩個展廳《從》和《趨勢》就好像是兩位姐妹。在《從》展廳,大家看到了很多白色泡泡,其實這些泡泡就是《趨勢》展廳里的監(jiān)控錄像?!囤厔荨氛箯d中間是一個巨大的藍色水池,水池里有大大小小210只瓷碗,它們隨著水波漂來漂去,不停地相遇、碰撞、分離,音樂聲不斷在我們耳邊回響,仿佛碧藍的大海上浮著的白色小瓷船。
通過這次的參觀與采訪,我們覺得在塞萊斯特先生的眼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動聽的。我們要謝謝他,是他讓我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妙。
(指導老師:褚帆)
文:上海市竹園小學五(3)班王思遠
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四(3)班金 鐘
上海市潼港小學四(2)班孫祎辰
上海市竹園小學四(2)班鮑欣遙
上海市竹園小學四(2)班張昕妍
《小主人報》上海浦東金橋 小記者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