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臺灣作家蔣勛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在想,一天24小時這么漫長,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給一首詩?用這18分鐘,讓你看見滿山杜鵑染紅的春天……”
留18分鐘給一首詩,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墒?,每天行色匆匆的你我,總是風馳電掣的樣子,腳步飛快,甚至連眼神都是飛快的,有誰能留18分鐘給一首詩?我們有一百個理由忙忙碌碌,忙著奔走在各種熱鬧喧囂之地、名利交易之所,還為自己戴上一頂冠冕堂皇的帽子——努力創(chuàng)造輝煌有價值的人生。密不透風的生活中,我們好像連停留片刻的時間都沒有,每天都上緊發(fā)條,覺得浪費一秒鐘就是虛度人生。人人都不容易,我們忙啊,忙發(fā)展、忙賺錢、忙人情往來……各種忙縱橫交錯,織就一張密密實實的大網(wǎng),我們陷在網(wǎng)中央,無處可逃。這個網(wǎng),何嘗不是一個“繭”?
我們有一百個忙碌的理由,卻找不出一個理由為一首詩停留18分鐘??墒?,你留心過嗎,“忙”字意味著“心亡”,心死了,你創(chuàng)造的價值再多,得到的不過是一座荒山,縱有重巒疊嶂、懸崖峭壁,也不過是蕭索荒寒的風景。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我以為,留18分鐘給一首詩,其實就是留18分鐘給自己的心。
一首詩,意境美妙,意蘊深遠,能夠給人無限遐想,也能夠讓心安寧下來,讓我們感受到無限美好和浪漫。沒有什么,能比一首詩更讓人靜下來了。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直面自己的心靈,審視麻木疲憊已久的靈魂。
18分鐘,相對于漫長的24小時來說,夠短暫了。我們的心需要沉淀和洗滌,為靈魂沐浴,應(yīng)該是生活的必修課。不必太長時間,18分鐘就足夠了。18分鐘,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和韻律撫慰著疲倦的心,整個人慢慢放松下來。漸漸地,心上的塵埃散去,心靈重新潔凈。這個過程,是放松也是自省。如果沒有為靈魂沐浴的過程,人就會迷失,找不到啟程的地方,也看不清前路的方向。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留一段時光給自己的心。留一首詩,或者一杯茶,一首輕音樂,如此等等,世界上有那么多能夠驅(qū)除疲憊、撫慰心靈的美好事物,無論哪一種,只要你喜歡,能夠讓你停下來、靜下來就行了。一段時光,可以是18分鐘,或者28分鐘都行,長點短點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時光中,你要徹底放下負累,把所有障礙打包壓縮,暫時沉到最底層,而你只管享受這一段美好時光。
你不是天底下最忙的人,何必要把生活過得密密匝匝不透一點風?人生除了生存,還有生活,生活就要“活”起來,活力四射,活色生香。生活“活”起來,心就不會死。留一段時間給自己的心,讀讀詩歌,品品清茶,聽聽音樂,賞賞字畫,給忙碌的生活一個小小的棲息地,用來釋放疲憊、調(diào)整身心。張弛有度,疏密和諧,生活也就活起來了。
今夜,星光燦爛,你能否留18分鐘給一首詩?讓我們隨著古老的韻腳,聆聽優(yōu)美的旋律……
適用主題:對生命的深度探尋;追求自由與美;尋找真實的內(nèi)心和自己;快與慢;忙與閑;止與行;生存與生活;放下與拾起;詩意棲居;學會欣賞……
解題角度:這篇文章把我們從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拉出來,去享受詩或其他美好的事物給予我們的詩意與幸福,盡管短暫,對于疲累的心靈卻必不可少,至少它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活著。為什么是18分鐘?為什么是一首詩?其實多長時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學會給生活留白,讓心有時間找到自己;學會在忙碌中適時停下來慢行,不至于走得太快迷失了自己;學會讓自己忙里偷閑,給心一份自由與沉淀。至于是留給詩、電影、音樂還是字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尋找詩意、欣賞藝術(shù)和美,對生命進行深度探尋,尋找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與所愛,找到活著的意義與價值。
學生運用示例1:留18分鐘給一首詩,這種詩意,不一定真的來自于讀詩,也可以是停一停腳步,讓我們在追逐夢想之時多一分從容。賈島為得好句苦吟二三年,卻也有“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的自在閑適。他盼望能想到好詩,卻沒有“自以心為形役”,而是忙中偷閑,訴說自己的苦悶,抱怨幾句,還想回故鄉(xiāng)的秋。如果這種寂寥只是在心里發(fā)酵,今天我們怎么能看到賈島反復(fù)“推敲”詩句背后那鮮活的他?與之對應(yīng)的,也是他從容對待求而不得好句的心,讓我們看到他“歸臥故山秋”這樣自然而然抒發(fā)出的可愛的怨氣。這才是我們留出時間停歇的意義。于止中行,于詩中偷閑。(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鄒芷琦)
學生運用示例2:蔣勛曾在一次演講中問道:“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給一首詩?”現(xiàn)實的答案往往是,留18分鐘可以,給一首詩不行。許多人每天可以抽出一兩個小時刷微博、玩抖音,卻“沒有時間”讀一首詩。簡單的趣味不也能帶來愉悅與輕松嗎?然而,它沒有“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的詩家之景,沒有一杯茶的回甘綿長,它無法從根本上改變?nèi)说母≡晷膽B(tài)。更有甚者,一旦有趣使人沉溺,如《人民日報》所評價的,它會“壟斷人們理解和轉(zhuǎn)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樂的可能,成為一種情感和智力上的專制”,最終導致“心亡”。梁實秋說:“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手腳相當閑,頭腦才能相當?shù)孛Α!绷?8分鐘,也要頭腦忙起來才行——去思考、去感受,去探尋生命的深度。(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簡詩琪)
學生運用示例3:留18分鐘給一首詩,代表著人類本性中對美的需求。朱光潛先生在論述美感體驗時提出這樣的觀點,“稍縱即逝的直覺嵌在繁復(fù)的人生中,好比沙漠中的湖澤,看來雖似無頭無尾,實則伏源深廣。”這其實就蘊含了人類需求美的原因。我們忙于生活這張大網(wǎng)中,久在樊籠里的心靈渴求新鮮的泥土氣味,欣賞美所帶來的純粹的愉悅感??档旅枋鲞@種審美快感為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的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汲汲于名利,把一塊塊石頭疊在身上,需要一種超功利的審美感受來驅(qū)散我們的壓抑與苦悶,而18分鐘的詩則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王藝潼)
(編輯: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