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元
摘 要:觀賞植物品種分類是栽培、繁殖、應用和育種的重要依據(jù)。觀賞植物品種分類經歷了傳統(tǒng)的園藝分類、品種收集與整理、形態(tài)分類和綜合分類的歷史進程。本文就分子標記在觀賞植物分類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分子標記;觀賞植物;分類
一、種質鑒定
DNA分子標記對觀賞植物的鑒定實質上是對基因型的鑒定,使觀賞植物品種鑒定和分類直接從DNA分子水平上進行,準確度高、效率高且信息量大。采用AFLP標記法,周春玲等[1]利用AFLP技術,對菊屬植物12個分類群進行分析,得出滁菊和亳菊可歸并為一個品種。Zhang[2]利用AFLP標記清晰地將狗牙根的27個基因型區(qū)分開來;Roldan-Ruiz[3]認為AFLP標記能展示黑麥草品種的高效多態(tài)性;Puecher等[4]認為可用AFLP技術有效地檢測扁穗雀麥的遺傳可變性;Ferdinandez等[5]也用AFLP分子標記技術有效地評估了無芒雀麥和河岸雀麥以及它們的雜種的遺傳變異和遺傳關系。組織培養(yǎng)技術一經問世就被廣泛應用在園林花卉的快繁上,借助于分子標記技術可以進行花卉品種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變異品種的早期鑒定。張漢堯[6]等對矮牽牛進行組織培養(yǎng),用RAPD技術對組培過程中產生的表型變異植株進行了DNA水平的分析,檢測到正常植株中有個別植株有DNA條帶上的變化,即使表型未發(fā)生變化,但在一些位點上堿基已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外植體的建立和繼代增殖培養(yǎng)的方式方法應嚴格控制,才能保證所培育的矮牽牛組培苗具有遺傳的一致性,降低變異(劣變)機率,保證組培苗的質量。
二、系譜分析
植物資源中存在許多天然雜種,有些品種是經過實生選種或采用混合花粉雜交選育而成的。對這些品種,用常規(guī)方法無法判斷其父母本,而系譜分析能提高育種親本選配的準確程度,促進植物資源的有效利用。明軍[7]等以宮粉型梅花、紫葉李與美人梅共計71個樣品的AFLP指紋數(shù)據(jù)為基礎,計算出遺傳距離和相似性系數(shù),分別進行聚類、排序分析。依據(jù)所顯示的親緣關系及花粉可育性,初步推測確定美人梅可能的父系為清明晚粉、大宮粉、粉玉宮粉和蔡山宮粉。梅雜交幼苗在形態(tài)上沒有明顯差異,給選育新品種帶來困難和不便。楊朝東等[8]對以父本多萼朱砂與母本雪梅雜交所得12株F1代幼苗進行AFLP鑒定,認為這12株均為多萼朱砂和雪梅的雜交F1子代,表明AFLP是適用于梅花親子鑒定的簡便技術。因此AFLP在梅花雜交選育新品種的早期選擇中具有應用前景。
三、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和基因定位
分子遺傳圖譜比傳統(tǒng)的遺傳圖譜位點多、構建速度快、效率高, 且不受環(huán)境條件和發(fā)育條件的影響。隨著分子標記的發(fā)展,遺傳圖譜己經達到了一定的密集程度, 高密度的遺傳圖譜可為育種工作提供關于某個物種的完整而又詳細的資料, 使育種工作者很方便地找到與要研究的基因連鎖的分子標記, 并可把在遺傳育種中發(fā)現(xiàn)的新標記定位于分子遺傳圖譜。此外, 構建高密度的遺傳圖譜可為種質資源的保存和基因資源搜集的量化提供科學依據(jù)。
王獻等[9]以紫薇葉片為材料, 建立了20 個紫薇品種和南紫薇的AFLP 銀染反應體系, 得到了清晰的紫薇品種的AFLP 指紋圖譜, 為紫薇基因庫的建立、優(yōu)良品種選育及親緣關系的系列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Dunemann[10]等利用239 個RAPD 標記、38 個RAFP 標記和2 個微衛(wèi)星標記, 構建了北美杜鵑的分子連鎖圖譜。Peltier 等[11]利用RAPD 標記和形態(tài)學標記構建了矮牽牛連鎖圖譜, 利用BC1 群體構建出具7 個連鎖群的連鎖圖, 其中包括35個RAPD 位點, 它覆蓋了整個基因組262.9 cM, 平均圖距為8.2cM。Sondur 等[12]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 直接利用RAPD 標記構建了番木瓜的遺傳連鎖圖。Lenher 等[13]利用F2 群體, 將挪威云杉垂枝基因的RAPD 連鎖標記進行定位。在茶花、羽扇豆、檸條錦雞兒等植物中, 均用分子標記技術為建立遺傳圖譜做了基礎性研究。
四、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
借助分子標記對目標性狀實施間接選擇的方法, 稱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olecular marker aided selection, MAS) 。在進行育種材料早期選擇時, 根據(jù)分子遺傳圖譜對重要的分子標記進行選擇, 可以實現(xiàn)目標性狀的早期鑒定, 大大提高育種效率。
五、結束語
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 在觀賞植物資源相當豐富的同時, 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也相當普遍。通過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 可以對觀賞植物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從而加速對現(xiàn)有物種資源的鑒定和保護。
參考文獻:
[1] 周春玲, 戴思蘭. 菊屬部分植物的AFLP 分析[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2,9:87
[2] Zhang LH, Ozias - Akins P, Kochert G, et a1. Differentiation of bermudagrass(Cynodon spp.) genotypes by AFLP analyses[J]. Theor App1 Genet, 1999, 98: 895
[3] Roldan- Ruiz I, Dendauw JE, van Bockstaele E, et a1. AFLP markers reveal high polymorphic rates in ryegrasses(Lolium spp.)[J]. Molecular Breeding, 2000, 6: 125
[4] Puecher DI, Robredo CG, Rios RD, et a1. Genetic variability measures among Bromus catharticus Vah1. Populations and cultivars with RAPD and AFLP markers[J]. Euphytica, 2001, 121: 229
[5] Ferdinandez YSN, Coulman BE. Evaluating geneticvaria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wo bromegrass species and their hybrid using RAPD and AFLP markers[J]. Euphytica, 2002, 125: 281
[6]張漢堯. 矮牽牛組織培養(yǎng)及變異苗的RAPD 分析[J]. 廣西植物,2004,26(1):74
[7] 明軍, 張啟翔. 美人梅的父系推測分析[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4,12:78
[8] 楊朝東, 王健, 張俊衛(wèi). 梅花不同樣本間親緣關系的AFLP 初步分析[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5,38(10):2084
[9] 王獻, 張啟翔, 楊秋生, 等. 利用AFLP 技術研究紫薇的親緣關系[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5,(1):59
[10] Barcaccia G, Tavoletti S, Falcinelli M, et a1. Verification of the parthenogenetic capability of unreduced eggs in alfalfa mutant by a progeny test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arker[J]. Plant Breeding, 1997,116:475
[11] 戴思蘭, 陳俊愉. 菊花起源的RAPD 分析[J]. 植物學報, 1998,40(11):1053
[12] 蔡友銘, 武雯, 鄒惠渝, 等. 分子標記在花卉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J].2002,26(2):66
[13] 張春英, 戴思蘭, 張秀英. RAPD 技術及其在花卉育種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 199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