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薇 伍玉林
摘 要:墨子的“兼愛”介于博愛與關愛之間,墨子認為“兼愛”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充分必要條件,這個思想也展現(xiàn)了墨子對待社會矛盾的根本態(tài)度和方法,反映了中下層人民的愿望。但同時需要承認的是“兼愛”思想突破不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性,并不適用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本文介紹了墨子“兼愛”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兼愛”思想的不可行性,并于最后對“兼愛”思想進行了公正的評價。
關鍵詞:墨子;兼愛;博愛;啟示
1 引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中原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百姓日日生于水火,同時這一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種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說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在此時期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提出了“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非攻”等政治主張,在墨子這套政治主張之中“兼愛”思想無疑占據了核心地位。
2 “兼愛”思想的概述與社會背景
2.1 “兼愛”思想的概述
“兼愛”思想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提出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墨子在《兼愛·中》描述了當時嚴峻的社會環(huán)境“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在當時那個社會各個諸侯為了爭搶地盤殺戮不斷,君臣之間相互不信任,父子兄弟為了名利地位反目成仇,道德倫理體系已經敗壞至極。對于這種社會亂象人們不禁反思造成這種環(huán)境的原因,墨子對于這種現(xiàn)象是這樣解釋的:是因為人們互相之間的不想愛導致的,各地諸侯都只懂得愛自己的國家卻不懂的愛別人的國家,諸侯之間不想愛必然會導致混戰(zhàn),天下的公民不互愛必然導致以強欺弱,天下的禍事都是因為人們的不相愛造成的。面對這種亂局,墨子提出了他的思想以期待解決這一畸形的現(xiàn)象,他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說的是以“兼愛”的思想去待人,取代不相愛,以扭轉當時世風日下的社會環(huán)境。
2.2 “兼愛”思想的社會背景
(1)政治背景:中國古代社會具有很強的家族色彩性,自從夏商以來,君主都是同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成員保持親密的關系,到西周時期,封建制度的君主實行血緣關系的金字塔型政治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的國力逐漸增強,周王朝日益衰敗,周天子的統(tǒng)治地位已經名存實亡,這時候由于諸侯的分占各地的人群、文化、信仰各不相同,諸子百家都會如何恢復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墨子就是生活在這一混亂的時期,他為了整治當時的社會,不斷的宣傳自己墨家思想和政治主張。
(2)文化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過度時期,各個諸侯各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這一時期我國可謂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多種學說都出現(xiàn)在這一歷史時期。
3 “兼愛”思想的不可行性
墨子想要用“兼愛”的思想影響統(tǒng)治者和人們,推動社會發(fā)展成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但是歷史并沒有按照墨子的計劃有序前行,“兼愛”思想名震一時但是卻沒有被進行廣泛的實踐,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如下:
3.1 “自愛”與“愛人”之間的矛盾
我們知道“愛人”是一種擴大范圍性的“自愛”,也就是說愛人的前提是自愛,一個人只有在有能力愛自己之后才會去更好的愛別人,但是這就陷入了一個無限循環(huán)的邏輯矛盾之中,也使愛人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
3.2 與常理道德有一定的沖突
“兼愛”思想不具有可行性的第二點原因是它與常理道德有一定的沖突,對于人性存在過高的期待,難以在現(xiàn)實中推行?!凹鎼邸钡乃枷胍笕藗儭耙暼酥畤粢暺鋰暼酥胰粢暺浼?,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一種要求人們對世間萬物不分遠近親疏一視同仁的思想,這種大公的思想看上去很美好但是事實上很荒謬,現(xiàn)實生活中兒女可以為自己的父母放棄一切,父母也可以為了自己的兒女不顧生死,這是親情所致符合人之常情,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為了一個陌生的不相干的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名聲甚至生命。在“愛”的觀點上儒家與墨家的思想就大為不同,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司其職,人們應該互相仁愛但是這個愛因為親疏遠近不同而不同,對自己的親人自然多一些,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會少一些。有人曾就墨子兼愛的觀點反問過,如果墨子的父親和一個不相干的人一同快要死了,但是墨子只有能力救一個人,那么墨子要救誰?如果去救自己的父親那么與其兼愛的思想相違背,如果救陌生人就要以犧牲自己父親為代價,這樣的人古往今來又有幾個?
3.3 缺乏實現(xiàn)的物質條件
我們知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限,物質資源十分匱乏,很多人們過著民不聊生的生活,墨子“兼愛”的思想無非是想要讓人們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然而現(xiàn)實中,統(tǒng)治階級無法做到他口中的兼愛,即便做到了兼愛愿意與平民百姓平均分配物質資料,得到的結果無非是統(tǒng)治階級與平民百姓共同貧窮,這背離了墨子的初衷。因此要想實現(xiàn)墨子“兼愛”思想就必須要有豐厚的物質基礎,但是當時的社會并不滿足這一條件,因此“兼愛”思想無法得以實施。
4 對“兼愛”思想的評價和啟示
4.1 “兼愛”思想的評價
由上文可知,墨子的“兼愛”思想有很強的局限性,難以在現(xiàn)實中得以實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一思想仍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我們應當予以客觀正確的評價。但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墨子的思想都存在一定的偏見,尤其是孟子有過一句話“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其實這種說法是根據學派的利益產生的偏見,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辯論,它沒有理解墨子“兼愛”的真正含義。墨子真正的含義是愛無差等,并不等同與無君無父,正相反只有對親人以及國家有了小愛的基礎上,才能以此為基礎更上一層樓達到大愛。正所謂“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因此墨子的“兼愛”思想雖然自身有很多缺點和局限性也并沒有被實施但是不能夠抹殺其非凡的歷史意義,我們應該用一種公正的態(tài)度進行看待。
4.2 “兼愛”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兼愛”思想對于當代社會的啟示有很多,首先它可以有效促進家庭和社會上人際關系的和諧,人們根據墨子“兼愛”的思想愛他人就想愛自己一樣,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想愛護自己的一樣,這對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關系有很大的啟示與幫助。另外對于職業(yè)發(fā)展方面,職業(yè)生活涉及的范圍更廣,影響更深遠,因此墨子主張的“兼愛”更重要的啟示是“兼相愛”應該與“交相利”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當代社會職業(yè)領域的和諧關系。
5 結束語
總之,從上述分析中我們清楚的看到了墨子“兼愛”理論的兩面性,這種兩面性讓“兼愛”的思想在情感與理性、幻想與現(xiàn)實中徘徊不定。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去粗取精從墨子“兼愛”思想中挖掘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經濟發(fā)揮“兼愛”思想中有價值部分的引導作用,實現(xiàn)人民生活穩(wěn)定和諧的愿望。
參考文獻
[1]李曉蘭,張淼.老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啟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7(7):6-8.
[2]孫以楷.朱熹論墨子之兼愛說[J].孔子研究,2003(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