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賜俊
摘 要:我國知識產權法中滲透出經濟學中的利益平衡原理,支持了健康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不斷發(fā)展。為了進一步解析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原理的滲透效果及作用,本文分析了知識產權法中的利益平衡關系,進一步闡述了知識產權法中滲透利益平衡機制的重要性,從社會功德法律底線、社會期待法律保障雙重價值中發(fā)掘了相應的滲透機制。最終明確了知識產權滲透平衡原理協(xié)調多方利益主體的基本形式。
關鍵詞: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滲透維度
一、知識產權法中的利益平衡關系
知識產權法是針對知識產權歸屬、行使、管理、保護等活動法律規(guī)范總稱。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知識產權本身也具有了商品屬性,雖屬私人產品或公共產品,但也具有交易、買賣、轉讓、采購等行為的形式。在現(xiàn)代消費不斷升級和改造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知識產權對于企業(yè)合作、競爭、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影響他人利益的基礎上,知識產權法給予了普通公民司法保護,可針對知識產品加以保護和支持。但是在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知識產權同樣威脅到競品市場,故而存在競爭利益。當某項商品申請了專利知識產權后,其他同期發(fā)展但并未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的商品類型,則容易在自由貿易市場受到打壓,甚至脫離主要的市場空間。那么知識產權法必然需要以利益平衡為視角,設計相應的法律細則,才能進一步維系市場競爭的平衡關系。一旦打破這樣的利益平衡關系,實則很難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受益者的合法權益。故而,知識產權法需要建立在利益平衡機制中,度量其立法維度和相關細則。
二、知識產權法中滲透利益平衡機制的重要性
(一)社會功德法律底線
利益平衡是一種處于價值定位兩側的引導性概念,買方市場需求知識,賣方市場需要利用知識換取再造價值。兩者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運行了社會功德底線,將知識視為商品進行交易。一旦這種交易違背了社會功德,知識層面所體現(xiàn)出的社會價值也會被無限縮小,故而產生的經濟利益也會有所弱化。對賣方市場則失去了保護作用,并不利于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發(fā)展。因此,僅以道德層面約束知識交易并不現(xiàn)實,需要借助相應的法律保護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力度。故而,知識產權法應運而生。從知識產權法的相關細則及立法維度來看,知識產權保護的并非單方市場,買賣雙方均可依靠知識產權法保護自身的交易安全性。因此,知識產權法維系了雙方市場交易的平衡性,在社會功德基礎上建立了界定法律底線的細節(jié)補償,對于支持知識市場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社會期待法律保障
知識產權法對于專利知識具有保護功能,激勵更多高新技術產業(yè)投入大量資金研發(fā)科技成果。當立法維度建立在社會需求之上時,其重要性也會相對凸顯。社會需求與期待,最終決定了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傾向。但并非唯一界定利益主體的解析維度,亦可從社會公益、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等多重角度產生平衡關系。當知識產品在流通、生產、轉讓等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產生商品價值后,其知識產權的歸屬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更高的可利用價值。故而,知識產權支持了社會生產結構調整和升級,同時滿足了社會公民的物質需求。因此,社會期待激發(fā)了法律保障范圍的無限擴大,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層面也在不斷向各個領域延伸,最終立法維度達到真正完善時,可維系社會需求與法律保護的平衡,達到滿足社會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平衡,在社會公益與技術生產力中尋求真實的平衡點,不斷趨于利益均衡發(fā)展狀態(tài)。
三、知識產權滲透平衡原理協(xié)調多方利益主體的基本形式
(一)均衡多方利益主體權限
知識產權法在滲透平衡原理的過程中,需要平衡多方主體利益。對于知識產權的司法解釋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的相關文獻中均有體現(xiàn)。諸如第九條中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被告在答辯期間內請求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訴訟。這種專利權放棄形式,具有鮮明的平衡原理協(xié)調多方利益主體的特征。并非限定專利權的唯一法律保護屬性,對于維護雙方健康發(fā)展的市場環(huán)境具有支持作用,且體現(xiàn)出衡多方利益主體權限的積極作用。
(二)平衡多方發(fā)展時間效度
知識產權法在諸多立法層面上,很難達到真正的社會平衡發(fā)展關系。其本質因素在于部分知識產權在申請周期內,容易忽視其他相關專利的技術特征或商品屬性。故而,在申請知識產權專利時,也規(guī)定了相應的申請時限。諸如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jù)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第十二條規(guī)定: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在人民法院采取停止有關行為或者保全證據(jù)的措施后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裁定采取的措施。這一時間限度為知識產權人提供了收集證據(jù)鏈條的時間,相對平衡了知識產權在立法維度上的平衡處理關系,是增強多方利益主體均衡發(fā)展的積極導向。
(三)規(guī)范多重利益平衡要素
不同國情決定了利于平衡要素,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界定為無形商品本身,同時也延伸到知識產品的傳播路徑保護上。知識產權具有可轉讓性,在傳播過程中如出現(xiàn)了非法倒賣、模仿競品等一系列非法行為,也會受到知識產權法的相應保護。這樣的保護特征,可降低知識產品在傳播過程中對于商品價值的最大保護。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中,我國對外貿易也將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細則融入其中,相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具有縮小經濟差距的作用。因此,在立法層面上,我國知識產權法不僅追求國內知識商品的平衡發(fā)展,且立足國際市場打造了健康的貿易環(huán)境。對于平衡多方利益主體的經營權限,乃至獲利空間均具有支持作用,是平衡原理在滲透于知識產權法之后的積極表現(xiàn)。
結語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對于生產技術相當于一種合法性的壟斷保護,而這種保護機制催發(fā)了知識層面的生產力。當更多知識權利被認可,具有商品價值的唯一性之后,其社會生產力才會更加傾向于技術性投資。故而,知識產權在長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推動技術生產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從立法層面來看,其利益平衡機制更加是催發(fā)和鼓勵知識信息合理分享主導傾向,從中可深度發(fā)掘知識產權法中滲透利益平衡機制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楊濤.論知識產權法中停止侵害救濟方式的適用——以財產規(guī)則與責任規(guī)則為分析視角[J].法商研究,2018,35(01):182-192.
[2]趙萬一.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標及其制度實現(xiàn)——兼論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表達[J].社會科學文摘,2017(03):73-75.
[3]盧純昕.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適用定位[J].知識產權,2017(01):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