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汶頤
摘要:禮貌禮儀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與友好的行為規(guī)范,禮貌用語的合適使用在社交場合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中西方禮貌用語有著一定程度的不同。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理論出發(fā),研究中西方的禮貌用語的差異,并分析差異產生背后的原因,以期促進跨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西方 禮貌用語 文化差異
禮貌,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在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式體現。它要求人們在社交生活中,不僅要使用合適的禮貌語言,還要選擇得體的行為方式。中國和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兩個社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經常會出現交際不通的狀況。中西方禮貌用語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僅要使用正確的禮貌交際用語,還要了解兩種文化背后的交際用語差異。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對比
(一)西方學者利奇的禮貌原則
英國語言學家杰弗里·利奇將禮貌原則劃分為六類:
1.得體準則:盡力少讓別人吃虧,多讓別人得益;
2.慷慨準則:盡力少使自己得益,多使自己吃虧;
3.贊譽準則:盡力少貶低別人,多贊譽別人;
4.謙遜準則:盡力少贊譽自己,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盡力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雙方的一致;
6.同情準則:盡力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加雙方的同情。
(二)中國文化中的禮貌原則
自古以來,中國被世界稱為“禮儀之邦”,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規(guī)范和禮貌原則。顧曰國教授認為,中國文化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尊重、謙遜、態(tài)度熱情、文雅?;谶@四個特征,顧曰國提出了中國文化的五種禮貌準則:
1.稱呼準則:指用適當的稱呼問侯對方。現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依然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稱呼原則。稱呼語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體現。
2.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要“舉”,要“尊”。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虛品德。
3.文雅準則:即出言高雅,文質彬彬。文雅準則就是多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這一原則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修養(yǎng)和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4.求同準則:指交際雙方在諸多方面盡量和諧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這一原則體現了漢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從命”的禮儀。
5.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詞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這個原則反映了漢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的傳統思想。
從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內容上可以看出,中西方社會都很注重禮貌禮儀,兩個社會的禮貌準則在很大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禮貌對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一樣重要,但由于各國的文化傳統與交往方式不同,中西方禮貌準則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理解也就大相徑庭。
二、中西方禮貌用語對比
(一)問候語
問候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際口語,它體現著自己對對方的尊重。例如,中國人在打招呼時常會問“吃飯了嗎?”“去哪兒呀?”等等,但不了解中國文化習俗的外國人并不會認為這是一種起交際作用的問候語,相反,他們會認為對方在探究自己的隱私而感到反感。西方人在社交中更傾向于用“Howareyoudoing?”“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i!”等類似的禮貌性問候。
(二)稱呼語
中國社會的稱呼方式極為復雜,因為它既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封建社會的宗法血親關系,又受社會地位、職業(yè)、性別、年齡等多重因素制約。在中國,人們對親人的稱呼種類非常多,“舅舅”“姑媽”“姨爹”“表兄”等等,對親戚的尊稱非常繁瑣。而在英語里這些稱謂則比較籠統、模糊,一詞多義。他們的稱呼很簡單,“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此外,在社交場合上,中國人大多以“姓+職位”的模式來稱呼他人,如王醫(yī)生、吳書記、陳老板等。而西方人則簡單的用“Mr./Miss+姓”來稱呼。
(三)致謝語和道歉語
致謝是人們日常交往中重要的語言行為,是不同社會人民共同遵循的禮儀規(guī)范準則,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文明舉動。西方社會特別重視致謝,對一件再小的事都會表示感謝之情,即使是親密無間的朋友或家庭成員之間,也會對對方真誠致謝。而傳統的中國社會不太注重這一方面,關系密切的朋友、親人之間,往往都是不大言謝的。另外,當中國人收到別人的感謝或贊譽時,往往會說“不用謝,應該的”、“別客氣,這算不了什么”、“哪里哪里”“過獎了”之類的話,以示自己的謙遜;而西方人則會直白的說“Thankyou”“Youarewelcome”,大方的接受他人的贊美與感謝。
道歉語的使用在中西方國家中也存在著差異。由于中國文化屬于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英語文化屬于平行的社會結構,所以在中國,老師向學生道歉、領導向下級道歉、父母向子女道歉的現象不太常見,因為“長幼尊卑”的傳統觀念左右著中國人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而西方社會不分長幼、上下、尊卑。無論是誰犯了錯,都會向對方表示歉意。
三、中西方禮貌用語差異的成因
(一)價值觀的差異
西方文化價值觀強調個人主義,強調維護個人利益,張揚個性,捍衛(wèi)個人權利。而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導致了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和他人利益取向。中國文化講究做人做事克己守道,先人后己。所以,直接與含蓄是中西方口語表達的最明顯差異。
(二)風俗習慣和思維的差異
思維方式受思想的支配,中國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很大影響。這三種哲學思想都很重視悟性,因此中國人的言語都比較含蓄和委婉,要讓人經過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與此相反,西方人在處理問題上卻顯得比較直接,其要表達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西方人的行為較外露而且邏輯性強,重視表達的確切性。
四、結語
禮貌普遍存在于中西方社會,但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文化的特殊性,不同的文化可能會導致禮貌的表達差異。中西方禮貌用語有異同之處,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禮貌用語的差異,將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有效地避免中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促進更好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Leech,GeoffreyN.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06).
[2]曹鳳靜.語用學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3,(04).
[3]顧日國.禮貌、語用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王亞敏.淺談跨文化交際中英漢禮貌語言差異問題[J].教育發(fā)展與研究,2010,(23).
[5]肖夢霞.淺議中西方禮貌用語差異[J].考試周刊,2011,(14).
(作者單位: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