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穩(wěn)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于學生生活實際,結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要求,著重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的綜合性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注重立德樹人,重視榜樣示范的作用;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不斷內化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要充分運用生活元素,拓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途徑。作為老師,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成為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方沃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教學情境;生活元素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0-017-1
從2016年下半學期開始,我國原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統(tǒng)一更名為教育部統(tǒng)編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于學生生活實際,結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要求,著重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的綜合性課程。那么,我們由思品老師向《道德與法治》老師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彰顯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道德與法治》在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呢?
一、注重立德樹人,突出榜樣示范
從《道德與法治》課程名稱的表述中,我們很顯然可以看出該課程將“立德樹人”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確如此,道德養(yǎng)成是人成長過程中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如愛國愛家的情懷、強烈的責任意識、與人為善的道德品質等等,這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本真和底蘊,也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特點的育人要求。從《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內容來看,將道德養(yǎng)成作為學科首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也是具有獨特的適切性,是當仁不讓的。因此,我們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一方面,我們要時時具備立德樹人意識,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內容,呈現與時代特點相適應的典型案例,注重對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學習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符合社會主流趨勢的價值觀。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呈現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教學時,要盡量呈現正能量內容,樹立榜樣示范作用,用潤物無聲的道德感化影響學生心中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為天天和學生直接接觸的老師,也要以崇高的師德作為學生成長的楷模,用高雅的言行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遇事以德服人,處處為人師表,時時注重表率。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素養(yǎng)內化
初中生的理性思維還在持續(xù)成長中,他們的形象思維對分析和思考問題還有相當大的影響,不可忽略。因此,我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抽象理論千萬不能單純的說教,這既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不符合課《道德與法治》程的特點,更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改善。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抽象理論,我們適宜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交流,教師在學生對生活情境的討論中觀察學生的思維過程,判斷學生行為體現的價值傾向,最終引領學生水到渠成地生成學科知識,將學科教學所需要實現的核心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內化。如網絡中熱評的“老年人跌倒了要不要扶”這個話題,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看見跌倒的老人要盡量扶起來但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自己”這樣的行為指導,學生可能當時記住了但在實際情境中并不能靈活處理,社會經驗比較少的他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扶老人的同時也保護自己,如何保護自己。此時,我們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將扶老人可能有的幾種后果和正確的應對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角色扮演呈現出來,不要我們過多的說教,學生一次性恍然大悟,既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懂得了撫危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也增強了法治意識,懂得了自我保護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至此,課程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內化,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
三、回歸生活本真,拓展培育途徑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活實踐性,注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增強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因此,我們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要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要充分滲透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內容回歸到本真的生活氛圍里,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在典型的、具有時代性的、形象化的案例中感受道德沁潤和法律規(guī)范賦予的心靈力量,促使學生不斷增加《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常識,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應用能力,改善《道德與法治》對價值觀的引領效果。感動中國、中國好人等人物評選,見義勇為、拾重金而不昧等現象,安全事故、資源環(huán)境等社會問題,祖國榮耀等民族大義,生活里可見的這些素材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滲透到《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如《敬畏生命》這節(jié)課,我們可以呈現地震、洪水、戰(zhàn)爭等災難上的脆弱生命讓學生感悟生命價值高于一切的理念;還可以呈現遭電信詐騙致死的徐玉玉案件、廣州見死不救的小悅悅案件,引導學生認識到敬畏生命體現在不漠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傊?,只要我們著眼生活元素的挖掘和使用,重視生活資源在學生感悟《道德與法治》基本常識中的作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途徑一定越來越廣,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度和達成效益都會得到不斷的改進。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我國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課改經驗對初中生思想意識層面所提煉的核心教育內容,具有典型的時代特點,也逐漸與國際上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內容相接軌,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上具有很成熟的國際視野。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成為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