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嘻哈”問題,社會的爭議突然多了,這有其深層的原因。如“嘻哈”這種獨特的亞文化,其實是模仿借鑒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種反叛特質(zhì)亞文化的一種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間流行,形成了一種相當小眾的文化形態(tài)。其實,這里其實有很多深層的問題值得探討。
首先,這些亞文化是否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吸納?其次,這些亞文化對社會是否完全消極?這也需要更多的分析。中國對亞文化的研究其實相對認知并不夠,而西方的“文化研究”對這些在中產(chǎn)社會中出現(xiàn)的文化形態(tài)認識比較多。我們不能套用他們的研究,但可以借鑒。第三,這些亞文化由于社會的多樣性和青少年群體的需求,總會在某些空間存在,這些狀況是否能夠被認知,涉及不少復雜的問題。
對任何藝術表現(xiàn)中的社會價值觀的積極要求,是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和社會主流并不完全一樣的想法,還需要更多認知和引導,因為這也是成長中現(xiàn)實存在的。社會和這些歌手或他們的擁躉并非對抗關系,社會一方面要對存在的問題有其要求,讓正面價值觀有更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對于這些亞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認知,同時保持相對柔性的引導。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年輕人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