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蘭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隨著教育領域的全面改革,素質教育的推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逐漸走向多樣化,并不局限于單一模式,在目前激烈的就業(yè)市場競爭下,加速語文設計教育的新型發(fā)展,與時俱進,以科學發(fā)展觀來引導其教學的方式改變,是我國目前發(fā)展的一種大勢所趨,中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質量是真正提高其教學生存發(fā)展的首要問題,本文就對其問題與發(fā)展進行如下簡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現(xiàn)狀;目標
一、 引言
改革開放的我國對教育的重視愈來愈加重,一些中學逐漸對其學生進行全方面的專業(yè)培訓,推動人才專業(yè)化發(fā)展以適應未來的就業(yè)趨勢。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和學生二者對其理解不夠深刻,認為其沒有教學動力和壓力,這樣知識課堂效率不高,學生聽課效率低。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對于語文教學過程改革有關精神的理解,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現(xiàn)途徑進行分析。
二、 目前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現(xiàn)狀
從學生層面上分析,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不一定是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文化基礎薄弱、成績不理想,無法就讀普通學校,因而選擇語文方向發(fā)展,在學習中沒及時對其進行正確的學習價值觀樹立和正確思想引導。學習片面化、理論知識不健全,導致學習知識層面斷層,容易使學生喪失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教學效果。從教師的方面進行分析,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影響較大,因此其思想觀念可能較為落后,無法跟進時代的進步,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枯燥,教學過程中重視操作和短期的學生成績效果,不能以長遠的目光看待學生發(fā)展,忽視了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基礎性作用。
三、 中學語文教學發(fā)展途徑的目標
隨著計算機信息化的不斷普及,中學畢業(yè)生即面臨社會信息化科學迅速發(fā)展的多方面挑戰(zhàn),工作領域的變化較為突出,中學應當全方面的對其進行語文教育,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對學生進行總體水平的提升,滿足學生的內在語文素質能力發(fā)展要求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由此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個性,展現(xiàn)自我風采,為將來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 實現(xiàn)我國中學語文設計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途徑
(一) 教師觀念的轉變,構建良性師生關系
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語文教師必須及時地進行教學觀念的轉變,在語文課堂上構建良性的師生關系,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語文素質能力,加強人文精神建設。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就必須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保持教師的前沿性特點,確立一種培養(yǎng)后現(xiàn)代人才的理念觀點。比如,語文課堂上,學習《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教師必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尊重學生,給予學生自由展現(xiàn)自己個性的權利以及選擇學習內容的選擇權、評價權和反饋權,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對學生的限制性降低,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能力的提升。
(二) 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基礎上培育其語文素質能力
在當今刻板的應試教育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交流,教師與學生形成兩個相對立的、機械化的知識傳輸流程,彼此之間沒有思維上的對撞和交流,學生沒有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應有的平等發(fā)言權。筆者認為,在此應當給予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就閱讀一個方面來分析,閱讀的過程應當是學生與閱讀材料之間進行“思維交流”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元自身培育語文素質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例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看某種語文刊物,給學生自由選擇內容的權利,可以挑選任意篇章,之后教師讓學生談對其內容的感受,由此過程中推動學生進行思考,提升語文素質能力能力。
(三) 可以借助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材雖然能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但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時代信息更新快,課本更新速度慢,二者之間產生矛盾,這是學習內容和實際情況有所差距,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語文課文背后的人文涵養(yǎng),此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另外的補充,增加學生的信息知識面。
(四) 利用現(xiàn)代化設備輔助教學
語文教學中,老師應用多媒體,以更立體化的聲音,圖片影像等方式教育學生,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體會人物感情,利于學生同其中的內涵達到共鳴。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羚羊飛渡》時,視聽材料對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方面會產生刺激,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能力水平。
五、 結束語
總的來說素質教育并不是簡單的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培養(yǎng)其動手操作能力,而是一種從全方面對學生進行素質提高的教學過程,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也滿足教學規(guī)律。綜上所述,語文教育課程體系應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師的行為,通過對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途徑的有效探討,能夠更好地對其教育理念進行轉變,從而更好地為我國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吉連勝.中學語文教育如何實現(xiàn)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5,(06):50-51+53.
[2]趙興平,高北生.中學紅色經典語文教育現(xiàn)狀與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06):214-215.
[3]劉章正.中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語文素質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03):183-184.
[4]李慧琪.中學教育專業(yè)語文課程教學研究[J].大舞臺,2015,(05):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