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璠
【摘要】現(xiàn)今國內(nèi)外研究民國期間的美術多數(shù)涉及的是文化史觀和唯物主義史觀,并且重視主流美術史的研究和美術界內(nèi)美術史家的研究,忽視了1949年前研究美術史而后未從事美術史研究的學者,尤其是跨學科學者。朱杰勤綜合史觀的忽視,恰恰是該原因的影響之一。因此筆者通過對朱杰勤文獻資料的分析,探析民國期間朱杰勤在此階段綜合史觀的體現(xiàn),豐富民國期間中國美術史史觀研究的史料,從而拋磚引玉,引起相關學者的注意,進一步豐富民國期間中國美術史的研究。
【關鍵詞】民國;美術史觀;朱杰勤;綜合史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伴隨著西方思潮的深入,中國美術史一改傳統(tǒng)只述不評的撰寫方式,許多學者開始致力于采用新的撰寫方式、新材料、新史觀進行美術史寫作,因此由于資料選取角度不同、見解不同,此時中國美術史在體例、闡述方式、內(nèi)容、史觀、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多元化的局面。
如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鄭午昌《中國美術史》、滕固《中國美術小史》、李樸園《中國藝術史概論》一改傳統(tǒng)寫作方式,既采用了新的史觀和新的研究方法,又系統(tǒng)深入地梳理了中國美術史。在史觀方面,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受日本模式影響,依據(jù)大村西崖的進化史觀將中國美術史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鄭午昌《中國美術史》依據(jù)進化史觀和文化的傳入,將中國美術史分為“滋長時代”“混交時代”“繁榮時代”“沉滯時代”;滕固《中國美術小史》采用進化史觀將中國美術史分為“生長時代”“混交時代”“昌盛時代”“沉滯時代”;李樸園《中國藝術史概論》運用馬克思唯物史觀,將中國藝術史的時代劃分為原始社會、初期宗法社會、后期宗法社會、初期封建社會、后期封建社會(平王至秦始皇即位)、第一過渡期社會(秦始皇至漢高帝即位)、初期混合社會、后期混合社會、第二過渡期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現(xiàn)今美術界重點關注的對象。在翻閱書籍中筆者無意中發(fā)現(xiàn),民國期間除了主張文化史觀、進化史觀的美術史研究者外,還有未被人重視主張研究美術史采用綜合史觀的朱杰勤。
朱杰勤是20世紀在歷史學方面有重要影響的中外關系史研究學者,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歷史研究所,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有中外關系史、東南亞華僑史、中國古代史學史、世界史、美術史等諸多領域,其涉及美術史的相關論著有《秦漢美術史》(1935)、《陶瓷小史》(1936)、《龔定盫之金石學》(1937)、《王羲之評傳》(1936)、《中國美術史之研究》(1938)、《中國美術史研究方法》(1943)等。
筆者之所以認為朱杰勤主張用綜合史觀研究美術史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比較朱杰勤《秦漢美術史》新舊版本的內(nèi)容后,發(fā)現(xiàn)在1936版《秦漢美術史》中,朱杰勤的美術史觀是以文化史觀為主,兼有唯物史觀的綜合史觀。其依據(jù)如下:
在1936版的自序中,朱杰勤強調(diào)美術在文化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是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并指出美術是民族精神、民主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強調(diào)美術史是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關鍵點,強調(diào)文化在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這恰巧是民國時期文化史觀的重要特征之一。民國時期的文化史觀,是強調(diào)文化重要性的歷史觀,該史觀認為歷史的研究對象應涵蓋政治、科學、技術、工藝、商業(yè)、文藝、風俗、習慣、人口。朱杰勤在書中也多次強調(diào)文化、美術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并認為文化中的美術是了解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重要部分。
朱杰勤在1936年版中,根據(jù)歷史中文化的發(fā)展,將中國美術史分為“草昧初辟”“唐虞三代兩漢”“六朝至唐”“唐宋以下”四期,并指出該分期是根據(jù)美術創(chuàng)作初期的實用緣由、美術的“沿飾禮制”“儒教統(tǒng)一”“佛法入華”進行劃分的。顯而易見,該處明確強調(diào)了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美術史可以依據(jù)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進行分期。在述寫漢代繪術中,朱杰勤以文化變遷為依據(jù)對中國畫進行歷史分期,將其分為三代以前(實用畫時代)、三代秦漢之間(禮教畫時代)、晉宋五胡(宗教畫時代)、唐宋以后四期,這與鄭午昌的文化史觀不謀而合,也顯示了朱杰勤對文化史觀的贊同。
在文中朱杰勤明確指出,秦漢美術史研究是以經(jīng)濟、政治為背景進行分析,不同于前面的美術史研究只關注政治的變化,將秦漢美術史放在政治、經(jīng)濟兩者中進行撰寫,這與重視政治、科學、技術忽略經(jīng)濟的文化史觀所不同,又與重視經(jīng)濟、政治、思想的唯物史觀也不相同。因此,參考在論述漢代繪術一節(jié)中朱杰勤借用恩格斯的話強調(diào)經(jīng)濟是美術與社會的基礎,強調(diào)經(jīng)濟在歷史中的重要位置,指出漢代美術的興盛離不開經(jīng)濟的作用。我們可以推測朱杰勤在1936版《秦漢美術史》中,除了對文化史觀有一定的認同外,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也有一定的見解,并將自己對文化史觀、唯物主義觀的理解運用于秦漢美術史的撰寫中。因此,筆者推斷,在秦漢美術史的舊版中,朱杰勤受其導師朱希祖“綜合史觀”和朱謙之“現(xiàn)代史學”主張的影響,在撰寫初期是以文化史觀為主,辯證唯物主義為輔的科學的、綜合的美術史觀。
此外,反觀1957版《秦漢美術史》,朱杰勤的美術史觀則是以唯物史觀為主,文化史觀為輔,具體分析如下:
在再版的舊序中,朱先生刪除了舊版自序中主張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個民族思想的結晶,強調(diào)美術史是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關鍵點,在新版中大談藝術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是現(xiàn)實的反映,是作者思想的體現(xiàn),結合新版重訂本自序中朱杰勤“在觀點方面,力求正確”來看,朱杰勤在新版中糾正了自己過于強調(diào)文化史觀的美術史觀。
不同于舊版中認為美術史起源的緣由為實用說,新版中朱杰勤認為藝術的起源為勞動,并強調(diào)生產(chǎn)力在藝術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其美術史觀由主張實用說的文化史觀改為主張勞動說的唯物主義史觀。
不同于舊版以經(jīng)濟、政治為背景撰寫秦漢美術史,在新版中朱杰勤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精神等方面對秦漢美術史進行分析,并認為我們研究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與各朝各派的藝術史發(fā)展與歷史意義應該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主張,用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去認識和定義藝術,用科學的史觀去研究藝術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盡管在新版內(nèi)容中,多次出現(xiàn)“勞動生產(chǎn)”“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現(xiàn)實”“統(tǒng)治階級”“被統(tǒng)治階級”“勞動階級”“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商品貨幣關系”等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詞語,但是朱杰勤對美術史的分期、繪畫史的分期仍保留舊版本文化史觀的看法。由此可見,盡管隨著大環(huán)境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朱杰勤的美術史觀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但是朱杰勤仍保留著一些文化史觀的看法,并未全盤主張馬克思主義理論。簡而言之,無論是舊版還是新版,朱杰勤在美術史研究中的史觀不像當時的學者只主張一種史觀,如鄭午昌主張文化史觀、李樸園主張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他主張的是綜合的史觀。
其次,朱杰勤在舊版《秦漢美術史》中以文化史觀為主,唯物史觀為輔的美術史觀,而新版《秦漢美術史》是以唯物史觀為主,文化史觀為輔的美術史觀。除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在新舊版出版中間的時間段,也就是1936年至1957年之間,朱杰勤先后發(fā)表了《中國美術史研究》(1938)、《中國美術史研究方法》(1943)。其中兩篇文章只有一小部分內(nèi)容有所更改,多數(shù)內(nèi)容相同。在這兩篇文章中,朱杰勤對從西方傳來的“觀念論方法”“社會學方法”“泛性欲論方法”“唯物史觀方法”進行了合理的討論,指出“觀念論方法”強調(diào)藝術是思想、理念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比較虛幻的方法,適合研究中國美術史中六法之類較為概念上的理論;“社會學方法”主張藝術受種族環(huán)境、時機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是藝術家養(yǎng)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適合研究美術家個人的品行與才能;“泛性欲論方法”認為藝術起源于性的本能,但是該方法過于重視個人而忽略社會,更適合研究中國古代民俗方面的藝術史;“唯物史觀方法論”在闡釋美術產(chǎn)生的背景來說是很好的方法論,但是卻忽視了藝術家自身的因素,適合研究美術作品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此外,朱杰勤在文中強調(diào),這四種研究方法“各有獨到之處,亦有相通三點,離之則偏頗,合之則完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美術史方法論的主張中,朱杰勤美術史研究的態(tài)度是采用科學的、博采眾長的綜合史觀進行美術史研究。相比20世紀二三十年代單純用文化史觀進行寫作的美術史學者,或僵硬的套用唯物史觀進行美術史寫作的學者和20世紀四五十年代受大環(huán)境影響,一味采用馬克思唯物史觀進行美術史寫作的學者不同,朱杰勤以一個歷史學家的角度,在對待美術史研究中一直保持著敏銳的意識、理性的態(tài)度,不跟隨主流改變自己的理論主張,這是現(xiàn)今我們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美術史研究方法時,仍需要學習的治學態(tài)度。
再次,通過文獻查閱,筆者發(fā)現(xiàn)朱杰勤研究生期間的導師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朱希祖。1932年,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主任由朱希祖擔任,次年2月份,國立中山大學開始對外招研究生,其中文史研究所算其中之一。10月初,招收朱杰勤、陳國治等人為研究生。1944年,朱希祖去世,朱杰勤在《朱師希祖(逖先)哀詞五首》一詩中,對朱希祖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史學進行了贊譽,其中“許立十年前,每日偱規(guī)讀史遷。燈火漸清人屹坐,未曾終卷不成眠”指出朱希祖的南明史探究在提高中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提及朱希祖對其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提攜與指導。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朱希祖對朱杰勤在史學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朱希祖在史學研究方面主張西方新史學,強調(diào)借助人類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綜合治史。因此結合朱希祖在北京大學期間,極力提倡社會科學治史,提倡“綜合史觀”,重視考古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為歷史學科的基礎學科,加上1937年朱杰勤在《中國美術史之研究》中對觀念論、社會學、泛性欲論、唯物史觀方法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進行利弊評論,指出“以上各諸家學說,各有獨到之處,亦有相通三點,離之則偏頗,合之則完備”,采用科學治史,綜合治史的學術態(tài)度??梢?,朱杰勤的主張與朱希祖的綜合治史的態(tài)度是相同的,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朱希祖史學主張上對朱杰勤的影響,也充分證實了朱杰勤主張使用綜合史觀研究美術史。
最后,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朱杰勤在校期間,朱謙之為當時中山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帶頭人。1932年9月5日,朱謙之在文學院舉辦的各系主任聯(lián)席會議中,要求史學系的課程安排需要增添較多的社會學課程,強調(diào)文化史與近代史的研究,明確表明史學系的必修課程是中國通史。此外,1933年1月,朱謙之發(fā)起“現(xiàn)代史學學會”,設立《現(xiàn)代史學》期刊時,提出“以搜集史料為基礎,加以歷史觀予以詮釋的、具有文化史性質”的“現(xiàn)代史學”,對唯物主義、實證主義、觀念論史學方法予以肯定。因此,對比朱杰勤1937年發(fā)表的《中國美術史之研究》一文中對待西方史學研究方法的態(tài)度與朱謙之堅持客觀的、科學的、取長補短的西方史學方法的態(tài)度,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研究歷史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因此,作為朱杰勤的老師,我們不難推測出朱謙之在史學方法上的主張對朱杰勤的史觀有著一定的影響,這也為我們推測朱杰勤主張用綜合史觀研究美術史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文獻依據(jù)。
由上述內(nèi)容我們不難看出,盡管20世紀以后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中,許多美術史家對中國美術史、繪畫史都進行了合理的分期。朱杰勤也受鄭午昌文化史觀的影響,依據(jù)美術創(chuàng)作初期的實用、美術的“沿飾禮制”“儒教統(tǒng)一”“佛法入華”四個緣由,將中國美術史分為“草昧初辟”“唐虞三代兩漢”“六朝至唐”“唐宋以下”四期;依據(jù)繪畫在歷史中的作用,將繪畫史分為三代以前(實用畫時代)、三代秦漢之間(禮教畫時代)、晉宋五胡(宗教畫時代)、唐宋以后四期。其中繪畫史的分期與鄭午昌依據(jù)文化史觀的分期幾乎相同。但是,與同時期的美術史家的分期主張對比,只有朱杰勤的分期和鄭午昌的分期是文化史觀的體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朱杰勤在《中國美術史之研究》中,談及通史時對美術史的分期進行了闡釋,在評價李樸園《中國藝術史概論》分期時,朱先生認為美術史的分期具體到某年、某期、某個社會,過于武斷;反之在談及滕固對中國美術史“生長時代”“混交時代”“昌盛時代”“沉滯時代”的分期,認為其“片言居要”。顯而易見,這表明了朱杰勤對文化史分期的肯定。然而,不同于同時期一味學習西方的美術史家,也不同于國粹派完全堅持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朱杰勤主張在堅持傳統(tǒng)的情況下,學習西方,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美術史研究。在《中國美術史之研究》和《中國美術史研究方法》中,朱杰勤都指出“中國美術,自有其系統(tǒng)及特色,研究之際,不必強附西者”,美術史研究者應“以近代眼光??茖W方法,作有系統(tǒng)之研究,著為專門書籍,以伸其心得”。因此,在這些方面我們不難推測出朱杰勤在對待美術史研究方面,采用的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綜合史觀。
反觀現(xiàn)今有關民國期間的美術史觀研究,國內(nèi)外研究民國期間的美術多數(shù)涉及的是以鄭午昌為主的文化史觀,以李樸園為主的唯物主義史觀,并且重視主流美術史的研究和美術界內(nèi)美術史家的研究,忽視了1949前研究美術史而后未從事美術史研究的學者,尤其是跨學科學者。朱杰勤綜合史觀的忽視,恰恰是該原因的影響之一。
民國期間的朱杰勤先生在美術史研究中,強調(diào)以中為主,學習西方,采用綜合史觀撰寫美術史,尤其是《秦漢美術史》的撰寫,無形中拓寬了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范圍,為美術史史家研究美術史提供了新的模板。除此之外,他主張綜合史觀這一特點,是民國期間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消化不良的從事美術技法的美術史家所做不到的,只有歷史學科出身,受學科影響、導師影響的朱杰勤才能在中西交融,美術界還處于探索階段期間,以超前的學術眼光,采用更適合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綜合史觀來研究美術史。
參考文獻:
[1]朱杰勤.朱杰勤文集·文學藝術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杰勤.朱杰勤自傳.中國現(xiàn)代科學家傳略第一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朱杰勤.秦漢美術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4]朱杰勤.秦漢美術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朱杰勤.中國美術史之研究[J].現(xiàn)代中國,1938(7).
[6]李樸園.中國藝術史概論[M].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1.
[7]萬新華.傅抱石美術史學論稿[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
[8]陳池瑜.中國現(xiàn)代美術學史[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9]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