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游
“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邑,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啊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姓f,孔子,古之圣人,他不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時也開啟了古代士人“游”文化中“現實之游”的傳統(tǒng),對后世文人“游”的價值取向,以及實踐品格的養(yǎng)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義。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蚯G棘坎坷,或風光無限,人生有順逆,風景卻無盡頭。正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中所言:“行到水盡處,坐看云起時?!笨鬃又斡袃纱?,一次是向西,到了東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一次是向東,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從54歲到68歲,孔子為了保持自己的高貴人格,離開了父母之邦魯國,為了宣傳他的治國理念,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開始了為期14 年的周游列國生涯,這可以理解成是一次“文化苦旅”。這次周游列國,先后歷經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諸國,空間上跨越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鬃咏K年73歲,他用平生將近1/5的時間來“旅游”,這樣的旅行家在今天都屬鳳毛麟角,這就不得不說是中國旅游第一人了。
孔子周游列國的主要目的是“治世”“救世”,孔子之游不僅僅是簡單的山水之賞,更重要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豐富、深刻,理論更加完善,觀點更加清晰,呈現出他方方面面的豐沛情感。孟子曾以遞進的描述方式,記載過孔子的兩次旅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梢哉f孔子“集大成”思想的至高境界,除了他孜孜不倦的敏而好學、無時無地的思索之外,實在得益于他一生不管是主動抑或被動的長期“周游”,在旅游中感悟,在感悟中思索,長期的思索又集結成了他豐富而深邃的思想。
孔子的第一次出游應該說是公派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费裕骸棒斈蠈m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笨鬃釉谟沃軙r問道于老子,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沂水清波濯吾纓,浩歌一曲伊人行”,公元前497年,在眾弟子的簇擁下,疲馬凋車,孔子開始他為期14年周游列國的生涯??鬃幼钕入x魯適衛(wèi),主要是因為衛(wèi)靈公在位時,用人得當,政局穩(wěn)定,民物殷阜,人民太平。孔子一踏入衛(wèi)國領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就此闡發(fā)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論。《論語》說: 子適衛(wèi),冉有仆(駕車)。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 “教之?!保ā蹲勇贰罚?/p>
除了衛(wèi)國,孔子還到過匡、蒲、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家和地區(qū),拜見過大小封君70余人。但是境遇都不理想,有時甚至十分狼狽,十分危險?!皩⑦m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笨锶寺勚?,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史記·孔子世家》)。剛從衛(wèi)國出來,到達匡邑,孔子被匡人當成陽虎圍了起來。陽虎曾侵略匡人, 孔子又長得有些像他,李代桃僵,真是哭笑不得。剛從匡邑解圍出來,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圍住,幸弟子力戰(zhàn),殺條血路脫離險境??鬃佑秩ゲ埽車蝗?;“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焙笥执掖遗艿洁崌?,“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由于弟子逃散,行李落拓,孔子獨自一人立于東門之外,孔子雖以古賢圣人相標榜,卻無人賞識。又到陳國,國君向孔子問了很多典故,對博學的孔子非常贊賞。無奈陳國國小力弱,正被吳楚等大國侵凌分割??鬃拥膶W說只適合在和平時期講講禮讓,擺擺禮容,通過教育來激發(fā)人們的向善好仁之心,對這個金戈鐵馬的場面,卻無能為力。因此,他給此行立下的信條是;“危邦不入,亂邦莫居?!保ā短┎罚┻@個風雨飄搖的陳國,當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國進發(fā)。方至陳、蔡之間,孔子又被一伙人圍了起來,一連7日,糧草罄盡,從者大病,莫能興起。 最后得楚昭王幫助,才脫離困境??鬃又苡瘟袊?,歷時10余年,歷經艱難險阻,四處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極堅,毫不動搖??鬃又尾⒉皇悄敲达L光、華麗,而只是為了“治世”“救世”進行的一次“文化苦旅”,但這在孔子的一生中,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比德觀——孔子的旅游觀
“重游”、借游“致思”,“游必有方”、反對“佚游”,“比德”的游歷審美觀,以游行“道”、為“道”遁游,“游”之“時”觀等,是孔子“游”活動及言論所表現出來的主要“游”觀,這些觀念對后世士人的“游”文化活動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深刻影響。其中最值得探究的我覺得就是比德觀。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游覽文化中的儒家比德思想。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孔子周游列國,歷覽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即用自然景觀的特性比喻人格意義和社會屬性,借以言志?!睹献印けM心上》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難為言?!?《論語·子涵第九》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因山水而產生的睿思。
水是人的精神化身和精神寄托??桌戏蜃映跻娞┥?,由衷地感嘆道:“巍巍乎!”走到黃河岸邊,又深情地贊嘆道:“美哉!洋洋乎。”孔子后來總結為兩句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彼?,周流不斷,象征智者的思辨與柔韌;山,巋然不動,象征仁者的泰然與堅定。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山與水已經成為性情的寄托與象征。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賞自然景物時,觀照其特征,通過類比聯(lián)想到人的道德品格。
孔子明確地把人的道德修養(yǎng)、品格節(jié)操與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擬,從而使水這一普通的自然元素獲得了豐富的社會意義,產生出深刻的觀照意蘊。朱熹評價說:“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泵钤???鬃訉⑺c人的氣質品格、思想修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使之人格化了。
水作為一種運動著的物質元素時,蘊含著更深邃的哲學意蘊?!安粡U江河萬古流”的水,引發(fā)哲人“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時間永恒的感慨;水的至柔處下,啟發(fā)老子以柔勝剛、處下不爭的辯證法思想;水的流向、變化,成為孟子那“人之初,性本善”理論的佐證:“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由此可見,儒家把天下萬物都看作有善惡的道德屬性,都可以導向道德的思考,這種思想落實到山水之上,就是對后世欣賞山水產生極大影響的比德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游”觀。
孔子曾在旅途中拜見過老子。老子對水的思考直接揭示了大道的本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大道就像最簡單的水一樣,看似至柔,實則至剛,滋養(yǎng)萬物,而謙虛地匍匐在高山峻嶺之下。高山可以變化為深谷,而江河卻在大地上萬古奔流。 老子從中總結出“高下相依,福禍相伏”“反者道之動”的大道。圣哲在自然的啟發(fā)陶冶之下,體悟出社會人生的大智慧。
總而言之,孔子的比德說——即將山水與不同思想修養(yǎng)、氣質特點、個性品格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山水人格化、氣質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賦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過游覽山水達到娛樂、長壽的目的。
從“禮孝”來看孔子的“游”
“父母在,不遠游”(《論語·里仁》),這是孔子以“禮”為核心的理論譜系中倫理思想在旅游休閑觀上的集中反映。在禮的指導下,孔子特別講究孝道,他告誡弟子們,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在數年為政生涯中,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忱,希望在魯國重致太平,復興周公之業(yè)。 即使不能為政,在魯國隱居也是一件樂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雩臺的清風,還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連忘返。從前不用于齊,他撈起正在鍋里煮著的米,頭也不回就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接淅而行”);現在,同樣是不用于魯,當他離開時,卻行道遲遲,一步三回頭。在魯國的邊境上還住了三天,以示對父母之邦的眷戀。
孔子認為的旅游可分為兩種,短途旅游與遠游。短途旅游既可達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倫之樂。按孔子的表述分析,父母去世后,兒子遠游自然不在限制之列。因為儒家學說以重人倫為核心。父母在世之日,兒子久游不歸,一則令父母擔憂;二則兒子也不能對父母盡關心贍養(yǎng)的義務。孔子只是要求做兒子的出門之前必須制訂好游覽計劃,把游覽路線、時間、何時歸來這類情況告訴父母,使父母心中有數。
同時,孔子也十分重視遠游的作用,把它視為擴大閱歷,結交名流,增進學問的重要途徑。
從整體來看,孔子的周游列國,并不是簡單的旅游,而是一個從“問題—思考—構建理論體系—完善驗證”的過程,是一個思想理論的構建過程??鬃又苡瘟袊麄髯约骸爸问馈薄熬仁馈钡乃枷?,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正是有了周游列國的經歷,才為后來孔子辦教育,整理古代文獻,編訂六書奠定了基礎。旅途的歡樂抑或困苦,沒有讓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他懷著“治世”“救世”的目的,游走于各國,那樣堅定地走著。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樣本。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鬃又呜灤┝丝鬃拥囊簧?,他的一生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他在游歷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體悟人生,在體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孔子“游”的精神,積淀了孔子的大智慧,成就了其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比擬的特殊地位。我們今天來看孔子的旅游,更多的是學習他“游”的精神,從簡單的景觀審美,上升到內心思想精神的悟道體道,從而塑造高遠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