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換論作為社會學中觀理論的一種,它具有和其他西方社會學理論稍顯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深入地解釋當代人際關系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具體動力、路徑以及最終的結果。社會交換論的理論流派主要分為兩個,一個是著眼于微觀層次的行為主義交換論,代表人物為霍曼斯;另一個是著眼于宏觀層次的結構主義交換論,代表人物為布勞。兩個流派雖然關注點不同,但是卻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和理論取向,為當代社會社會分析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具學科視角和更具理性色彩的社會學分析。
一、交換論思想及其區(qū)別
行為主義交換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曼斯?;袈菇⒌慕粨Q論是在對功能主義的批評的基礎上建立的,他認為功能主義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功能理論缺乏解釋力,即對事實的功能進行充分的解釋;功能主義忽視了對社會中人的研究,即過分重視社會系統(tǒng)及其組織,忽視社會中作為行動者的人的重要性。
結構主義交換論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布勞,其交換論的重點不是個體之間的交換關系,而是社會結構的交換基礎,將結構主義交換論看做事相對著眼于宏觀的理論。布勞作為結構交換論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交換論思想在其著作《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中得到具體而深刻地呈現(xiàn)。
這兩個理論流派之間也存在很多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研究對象層次、前提假設以及理論歸屬。具體而言,在研究對象層次方面,行為主義交換論的研究對象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換行為及其原因,它屬于微觀層次的,而結構主義交換論的研究對象是普遍性社會交換行為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原因,是屬于相對宏觀層次的;在前提假設上,前者是個人主義的假定,而后者是社會行為受制于社會結構和宏觀微觀的理論連續(xù)性的假定;在理論歸屬上,前者是走向了心理學和個人主義,后者則走向了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
行為主義交換論和結構主義交換論在不同點層次,二者截然相反,但這只是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以布勞為代表的結構交換論絲毫不涉及微觀層次的個人之間的交換,恰恰相反的是,布勞對于微觀層次的個人交換的論述絲毫不亞于霍曼斯,甚至更具有普遍性和現(xiàn)實性。我們以交換論的微觀視角來分析人際關系,接下來闡釋的是人際關系的特性,為交換論如何作用于現(xiàn)代人際關系做下鋪墊。
二、人際關系與交換邏輯
人際關系的實質其實是互相利用。其原動力是靠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杠桿的推動。人際關系是一種互動,互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從對方那里獲得自己的利益,這種利益有長期和短期之分、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長期利益和隱形利益是相一致的,短期利益和顯性利益是相一致的。長期利益是人際關系的長線投資,同時期待的回報也可能會更大,當然風險也比較大,長線釣魚的弱點就在于線極有可能會隨時斷掉。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長期利益基礎上和短期利益迅速交換的基礎上的。對于那種在后期沒有回報的人際關系就不要浪費時間苦心經(jīng)營。社會交換論能夠用來分析現(xiàn)代人際關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換論中存在關注微觀層次的人與人的交往,比如布勞對于社會支援、社會交換以及在社會交換過程中產(chǎn)生的權力的分化等等。
交換論對于權力的分化很感興趣,因為交換論遵循這樣的邏輯:交換產(chǎn)生權力的分化。那么,交換產(chǎn)生權力的分化主要是因為在交換的行動者之間擁有的資源不同,因此,弱勢一方了獲得資源,只好向強勢一方表示尊敬,以此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這個過程中,弱勢一方交換出的自己的“尊嚴”,獲得是資源,強勢一方交換的出的是資源,獲得是“尊嚴的滿足”。最終產(chǎn)生了權力的分化,即弱勢一方順從了強勢一方,為了持續(xù)獲得資源,弱勢一方會一直或者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聽從于強勢一方的差遣。同樣地,人際交往也存在權力的分化,只不過沒有這么明顯,它更多的是基于資源的交換,涉及實質的資源和虛擬的資源。實質資源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資源,比如人際交往為了獲得對方的情報、為了獲得對方的特殊技能等;虛擬資源指的是為了獲得歸屬感、認同感與榮譽感等。
交換論從分析人際關系行為背后的原動力出發(fā),將其看作是一般性的社會行動,具有其一定的邏輯遵循,交換論正式按照這樣的邏輯出色地分析了人際關系的實質。這一邏輯表達成了發(fā)生在行動者——資源——交換——資源——行動者鏈條上的行為,其中兩端的行動者是從屬或者掌控的關系,即權力關系。
社會交換論在社會學理論中被看作是中觀層次的理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也正是如此,作為中觀理論的交換論對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作者單位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