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公司由于機制不健全,經營和財務風險較大。在該種情況下,大股東侵害行為較難治理。本文以桂林廣維公司為例,分析了由于控股股東侵害而造成公司破產的行為及特征預警,包括:(1)控股股東獨裁決斷(2)頻繁股權、資產質押與抵押(3)財務報表造假。最后,從政府、企業(yè)、股東個人層面分別提出應對建議。
一、引言
我國非上市公司數量龐大,據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初,我國企業(yè)法人單位總數為140萬余家,其中上市公司僅為3534家。而非上市公司由于信息公開不完全強制,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天然因素,造成近年來,非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侵害行為時有發(fā)生。特別在經由股份改革后職工入股形成小股東,易產生非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權益的行為。這對經濟環(huán)境埋下隱患。
對于控股股東委托代理問題,已有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并以“隧道”現(xiàn)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可能不適合制度披露天然存在缺陷的非上市公司。以案例形式可從公司股動東微觀層面,剖析控股股東侵害行為的預警,方式,現(xiàn)象,防范與監(jiān)督措施。
本文選取剛剛于2017年末發(fā)生破產的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其主營業(yè)務收入表現(xiàn)良好,可以排除產品市場干擾,專一對非上市公司代理問題進行分析。本文貢獻在于:首先,補充對于非上市公司股東侵害行為的不足。其次,以侵害行為的具體分析倒推預警措施。最后,從實際意義上從公司治理角度為非上市公司健康發(fā)展提供思路。
二、文獻述評
(一)控股股東代理問題
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yè)的股權十分集中,一般具有或存在名義上的控股股東。(LaPorta和 Shleifer,1999)。而大股東極易產生利己心理,通常運用控制權將公募資源向自身企業(yè)轉移,導致傷害小股東權益(Zwiebel 1996,Silanes 2000)。余明桂和夏新平(2004)對于我國控股股東代理成本研究取證發(fā)現(xiàn),成本水平約在11%~16%。
(二)大股東侵害小股東方式
LLSV (1999)經研究表示,控股股東實現(xiàn)私利方式,包括關聯(lián)交易,信用擔保,以及轉移定價等可操控的“交易手段”搉取資產。Johnson等 (2000) 形象地用 “隧道效應” 來表示控制權私有收益, 將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的嚴重行為稱為“掏空”。 Cofee (2001) 則是以是否發(fā)生轉移性支付交易作為控股股東獲得控制權私有收益的標準, 具體包括低價轉移資產、 關聯(lián)擔保以及過度報酬等。但同時,法律保護有效緩解市場中控股股東侵占的情況。(劉星、 豆中強,2010)
三、案例介紹
本文選取“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為例。桂林廣維成立于2001年07月18日,由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廣西文華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40%,現(xiàn)注冊資金為1.2萬元。小股東主要為國企改制后持股職工,以及后期投資持股的上市公司“三湘印象”。一直到2017年宣告破產前,仍然年盈利一億。然而,由于控股股東進行多次關聯(lián)擔保、抵押貸款,導致債臺高筑無法償還于2017年7月宣布破產,控股股東丁磊目前逃往國外。該事件最后的處理:法院基于地區(qū)效益決議轉移重組,判其零價格轉讓給中標接盤公司。但是,該事件破產原因經過仍需使我們警惕。
四、案例分析
縱觀本案,該非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主要具有以下特征行為:
(一)控股股東獨裁決斷
股東丁磊通過兩級控股占有67%的大比例股份,實際掌控公司運營情況,后期獨裁進行一系列投資融資等決策。而根據工商信息披露顯示,丁磊自2015年以來,多達30余次被列入失信黑名單,原因包括拒償債務、合同違約、財務糾紛等多項毫無信用可言的前例。這也不難想象控股桂林廣維后會出現(xiàn)此種惡劣失信事件。而在持股初期和控股期間,并沒有因為此諸多違約事跡而受到質疑,或即使受到質疑廣大股東職工也無法采取有效行動。這反映出,控股股東在一定程度上不易受到控制,即使存在越軌行為短時間內也沒有糾錯機制。這就容易出現(xiàn)私利行為繼而損害小股東權益,甚至像本案造成嚴重失信后果。與此同時,控股獨裁也是財務報表造假的預警之一。
(二)股權、資產質押與抵押
控股股東丁磊控制企業(yè)以來,融資情況頗為頻繁且急迫。包括以土地使用權為標的物的抵押,同時還存在股權出質、高額利率貸款等行為,為最終破產埋下惡果。
另外,公司存在多起關聯(lián)擔保。本案控股股東丁磊任多家企業(yè)法人、股東,該種關聯(lián)方明顯極易具有操縱性,且從實際意義上沒有效力。層層融資并沒有顯示出用于某項主營業(yè)務中,而是為了尋求借殼上市機會,但最后紛紛上市夭折,資金蒸發(fā)。即使控股股東本意不想失信卷款,但頻繁高額抵押貸款行為確實財務和經營雙重重疊,風險極高容易失控。同時應意識到借殼上市運作成本也需要強健資金鏈支持。
(三)財務報表造假
在桂林廣維破產重組階段,進駐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表面風平浪靜的報表經調整后,負債近十億,權益由于股權抵押等行為成為負數近八億。一方面,可以看出財務造假之嚴重。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造假并沒有高明到不可查明,往往金額越大造假越不會高明。歷年審計情況可見是名存實亡,而在上市公司控股投資時期的審計審計工作恐怕存在賄賂造假行為。而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允許自行選擇披露范圍,小股東連企業(yè)真實情況也無法了解,更沒有保護自身利益的機制。
五、思考與建議
從本案例的控股股東種種行為可以看出,對于非上市公司的天然缺陷,一旦控股股東道德不端是無法及時止損,小股東無法有效維權。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其實也為我國上市公司整體品質奠定基礎,因此對于政府、企業(yè)、股東個人角度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從政府監(jiān)管角度,仍需進一步完善關于非上市公司監(jiān)管治理,從法律層面更細分規(guī)范。對于失信行為的懲處行為提高處置效率,全國信用機制仍需完善投入正軌。對于非上市公司小股東推出建立合理機制。
從公司治理角度,對于外來有可能成為控股大股東的個人或法人單位,也應進行信用調查。而對于審計舞弊行為,可以有公司建立審計經費預算,由股東共同決議會計師事務所的選定,最大程度保證公允。
從股東個人角度,為了避免資金非正常經營蒸發(fā),日常應關注企業(yè)運轉行為,對于員工持股以及有些工資存放收益機制應謹慎對待。(作者單位為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