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oungsNotes P:YoungsNotes
芬蘭與赫爾辛基的萍水相逢
W:YoungsNotes P:YoungsNotes
結(jié)束了瑞典的行程,坐上開往芬蘭的游輪。10點的樣子,我們下船踏上芬蘭的土地,頓感空氣清新。
赫爾辛基在愛沙尼亞塔林北部約80公里處,距離西南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約400公里,西距俄羅斯圣彼得堡約300公里。這三座城市與赫爾辛基的歷史聯(lián)系密切。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為了和漢薩同盟的城市塔林爭奪貿(mào)易,于1550年在塔林對面的波羅的海海岸修建了這座城市。相比于其它在波羅的海沿岸繁榮的貿(mào)易中心來說,赫爾辛基的確是相形見絀。1748年建立的斯韋堡海軍防御工事對抗了在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皇統(tǒng)領(lǐng)下的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壓力,由此提升了赫爾辛基的地位。但直至1809年俄羅斯帝國于芬蘭打敗瑞典,合并了芬蘭,成立了自治的芬蘭大公國之后,赫爾辛基才正式開始發(fā)展成為一個主要城市。
海水如明鏡一般倒映著歷史,赫爾辛基最初由瑞典王國古斯塔夫一世創(chuàng)建,一來作為商業(yè)重鎮(zhèn),二來用來限制隔海相望的塔林。
關(guān)于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種說法是在中世紀,來自瑞典的移民最先來到這里,而這些移民來自瑞典的一個村莊Halsingland,看起來像極了Helsinki。1819年之后,赫爾辛基作為官方名稱首次記錄在案。
1710年,瘟疫差點就將這個城市從地圖上抹去。赫爾辛基真正得到發(fā)展是在19世紀之后,俄國擊敗瑞典得到了芬蘭的控制權(quán),之后隨著芬蘭堡的建立,整個城市的防御也更加穩(wěn)固,也造就了如今的赫爾辛基。正是芬蘭這種安靜的不受外界打擾的感覺,讓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好感。
赫爾辛基的外來移民很少,外來人口占了城市人口的8%,隨著外來人口新生兒的誕生,這個比例達到11%。相比于美國動不動就50%的外來移民率,赫爾辛基還是在極大程度上保護了本族文化的延續(xù)性。
芬蘭人崇尚古樸,即使五星級酒店的自動玻璃門四邊也要鑲上雕花木條以示古老。地毯顏色黯淡,在赫爾辛基全市幾乎找不出金碧輝煌的裝飾,市中心還保留著用磚石砌成的舊路,有的酒店內(nèi)也鑲上了磚做成的清水墻樣,裝潢得像個磚窯。與其說他們崇尚古樸,不妨說不鋪張浪費。芬蘭法律規(guī)定,任何建筑,沒有供暖設(shè)備一律不得施工建設(shè)。為了適應(yīng)當?shù)氐臍夂?,一般建筑的窗戶都非常大,以便采光,這就是為什么常見的北歐裝修風格有很多落地窗設(shè)計。
沿著海邊朝市中心走,便是露天市場,每天清晨,商販們就云集在這里,小攤上出售各種新鮮瓜果蔬菜、魚肉及鮮花,還有各種傳統(tǒng)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芬蘭生產(chǎn)的狐皮、貂皮、馴鹿皮以及各種皮毛制作的大衣、皮帽、圍巾備受游客們的青睞。不過僅限夏天的露天市場,冬日的這里不能叫作市場,因為只有少數(shù)不畏嚴寒的商販會堅持出攤。
我把芬蘭的第一站選在赫爾辛基大教堂。芬蘭教堂的選址和別國略有不同,往往都選在山坡或者高處。因為芬蘭曾長期被瑞典和俄羅斯殖民,所以在建筑風格上也像是兩個國家建筑的結(jié)合體。
這些白色的石柱現(xiàn)在看起來和周圍的磚色格格不入,可是一個月以后,當雪白覆蓋了整個城市的街道,它們就會悄然消失在城市的輪廓之中。廣場正中的巨型圣誕樹增添了節(jié)日的氣氛。到北歐之前我曾每天祈禱不要下雨,不要下雪,但到了芬蘭后,我特別希望這里是白雪茫茫的一片,感覺只有皚皚白雪才符合赫爾辛基童話般的樣子。
由于赫爾辛基大教堂以白色為主,在舊時候,出海的水手看到教堂就代表離赫爾辛基越來越近了。所以,赫爾辛基又被稱為“白都”。德國建筑設(shè)計師卡爾·恩格斯在1830年主持修建了赫爾辛基主教堂。但是在1840年時,恩格斯病死于赫爾辛基。1840年后,赫爾辛基大教堂剩下的工作由他的學生繼續(xù)完成修建。在18年后,赫爾辛基大教堂舉辦了首次獻堂典禮。
150年前,巖石切割工藝還沒有現(xiàn)在這般純熟。踩在腳下的每一塊石板都大小不一,但卻感覺踩著的是從前的歷史,而不是固態(tài)的石體。坐在赫爾辛基大教堂的臺階上,有種難得的寂靜。大教堂的中心,主穹頂周圍圍繞著四個綠色的小穹頂,充分體現(xiàn)了設(shè)計師對希臘建筑的崇拜。不同于基督教教堂的樸實平滑,天主教教堂的設(shè)計通常都比較華麗,崇尚古典主義之美。
從教堂所在的山上往下走,沿著中央大街穿過一片商業(yè)區(qū)。很多穿著考究的老人站在路邊等待著有軌電車,這些運行了百年的交通工具,也許是他們對于成長的回憶吧。
進了公園就直奔雕塑去了。讓·西貝柳斯以七部交響曲以及《芬蘭頌》《卡累利阿組曲》和《憂郁圓舞曲》等巨作聞名于世。他曾經(jīng)是,并且至今仍是芬蘭有史以來最受推崇、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蛟S,史上再沒有第二位作曲家,能夠如此生動傳神地用音符再現(xiàn)本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承和神話故事。除此之外,西貝柳斯的音樂還在芬蘭民族獨立的進程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赫爾辛基的西貝柳斯紀念碑,是整座公園的亮點,也是最受游人喜愛的名勝之一。這座風格抽象的紀念碑于1967年揭幕,當時還引起了頗多爭議。它的宗旨是捕捉西貝柳斯音樂的精髓。只要見過這座紀念碑,你就會贊同它的確達到了預(yù)期的目的。
整個雕塑由600根鋼管建成,所有的鋼管焊接在一起,個別有金屬融化的感覺。從外面看整個雕塑呈扁平化,但如果來到雕塑的底端,向上仰望,所有的鋼管呈現(xiàn)一種緊迫感,雖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卻猶如音樂韻律般和諧。
從公園走向巖石教堂大概二十多分鐘后,我們還是選擇乘車。公交車二十分鐘一班,有準確的到達時間。
冷風中終于等來了巴士,走上一個小坡,巖石教堂那不起眼卻又很特別的入口出現(xiàn)在眼前,我們走進去像是進入隧道一般。
巖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奧基奧教堂。 完成于1969年,是斯歐馬拉聶兄弟的精心杰作,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立在巖石中的教堂。
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在教堂里演奏大提琴。悠揚的琴聲響起,周圍的人紛紛開始禱告。
一般教堂的內(nèi)部往往裝飾著各種雕塑,用極其奢華的木質(zhì)家具去展示教會的奢華。但是這個教堂里一切都來自自然,設(shè)計師將原本深層的巖石筑成這座教堂的四壁,內(nèi)壁保留著未經(jīng)任何修飾的巖石的本來面貌,原始的色調(diào)給教堂增添了回歸自然的感覺,一切都是那么的樸實。頂部的墻體是用炸碎的巖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雜亂,好像隨時可能掉下來,但實際上,每一塊石頭都是精心選砌的。水滴從巖縫中滲出,順著巖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強了教堂內(nèi)的音響效果。金碧輝煌的拱頂隱隱約約反射著下面的燭光,這是整個教堂最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地方。
一百多根水泥柱子支撐著紅色的圓形房頂,柱與柱之間有透明的玻璃相連,所以整個教堂的采光基本來自太陽光,比起精美大燈照射下昏黃的教堂,巖石教堂顯得更為明亮。
即將登船返程,還有點不舍,初次見面后即將告別,一路上看到許多即將登船的游客似乎都曾在早晨擦肩而過。我們與這個城市也猶如跟船上的游人一般,擦肩而過,萍水相逢。再次看到viking line,我們的芬蘭之行從這個碼頭開始,也在這里結(jié)束。一日的駐足或許不能真正了解這個民族,但是當之前閱讀的故事,悄然從紙上跳躍而出,真實地出現(xiàn)在你眼前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