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夢丹,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研究
文/胡夢丹,寧波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一個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工具,兩者之間的合理協調使用對實現宏觀經濟穩(wěn)定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本概念、協調使用的必要性及協調使用的方式出發(fā),研究改革開放至今兩大政策的協調使用的實踐,總結經驗教訓,針對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使用提出有效的對策和建議。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方式;協調使用
1.1.1 財政政策基本概念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的財政工作計劃,依據特定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與目標制定。主要的財政政策有政府支出和稅收收入,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政府支出,減少稅收,刺激整個經濟社會的總需求,進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可以通過減少政府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經濟社會的總需求,進而減少國民收入。因此,財政政策可以分為三類:擴張性財政政策、中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減少財政收入或增加財政支出刺激社會總需求,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總量增加。該政策主要工具是:減少稅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轉移支付等,增加經濟社會總需求,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反之,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抑制社會總需求。主要的政策工具是: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一般來說,增加稅收會抑制社會總需求,這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社會需求的效應相抵消,因此增加稅收與減少政府支出需要同步進行。中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的財政分配活動與該國的社會經濟總需求關系不大,保證其穩(wěn)定發(fā)展。
1.1.2 貨幣政策基本概念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了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等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以維持特定的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公開市場操作、設置最低準備金及再貼現利率。貨幣政策分為狹義貨幣政策與廣義貨幣政策。狹義貨幣政策是指為了達到預定的經濟目標,中央銀行使用的能夠控制和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的方針總稱,其中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等;廣義貨幣政策是指能夠影響金融變量和關于貨幣調控政策的總稱。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存在著差異性,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第一,二者都是以宏觀經濟為著力點,用以解決社會中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上存在的不均衡及產生的資金運動中的社會供需總量與結構問題。第二,兩者都堅持對社會供需總量與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為目標,維持貨幣流通和市場供需穩(wěn)定,實現社會經濟健康、穩(wěn)定、持續(xù)、協調的發(fā)展。第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不僅對社會總供需進行調節(jié),而且同時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再加上兩者是同時執(zhí)行的,因此它們會產生連鎖反應,彼此之間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綜上所述,在解決某一問題時,要考慮彼此影響,使兩者協調配合實現既定目標。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存在部分內在因素,這也決定兩者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才能發(fā)揮作用。第一,從兩者聯系的角度出發(fā),兩個政策都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致的目標,而且實現手段密切相關,因此需要為實現目標而密切配合。第二,從兩者區(qū)別的角度出發(fā),兩者的作用不同,可以產生聯動反應,因此需要兩者的協調配合。
第一種: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該方式要求兩者都適度從緊,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減少貨幣供應量,在短期內抑制上漲迅速的社會需求并控制物價上漲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在使用這種方式時,應該注意可能帶來的經濟萎縮問題,因此應該對兩個政策進行適時地調整。
第二種:寬松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該方式和第一種方式恰好相反,是兩者都適度寬松,通過減少稅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貨幣供應量,直接拉動投資,增加消費,促進經濟的增長。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等消極效應。
第三種: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或者緊縮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該類型的調控方式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如果搭配使用取決于當前的經濟狀況。如:在經濟復蘇時期,應該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緊縮的財政政策;在經濟繁榮時期,應該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在出現財政赤字但需要保持增速時,應該減少貨幣供應量并控制貸款數量,選擇緊縮的貨幣政策與寬松的財政政策;在出現財政赤字并且經濟暫停增長時,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達到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和放松銀根、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效果。
在這個階段,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有效供給不足,主要采用寬松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對社會總供給的影響。具體分析,在1979-1992這14年間,除了1981年,1985年和1989年至199 1年這五年采用“雙緊”政策,其他年份都采用“雙松”政策。在此期間,兩者政策配合使用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政策環(huán)境處于起步階段,不夠成熟,政策作用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yè),而且需要行政手段輔助實施。第二,由于改革初期,政府缺乏對宏觀經濟調控的經驗,很少通過財政和金融變量間接影響,以“雙松”和“雙緊”交替出現,效果不佳。
在第二階段,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得到迅速提升,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主體活躍度得以提升。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有效供給不足,因此,我國經濟通貨膨脹風險不斷積累。在1993年到1996年這四年間,經濟調控以“雙緊”政策為主,縮減財政開支和減少國債發(fā)行,以使財政赤字和貨幣投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在1994年,我國開始稅制與分稅制改革為公共財政奠定基礎,并且開始外匯體制改革,由此帶來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新局面。
從這一階段初期,我國的經濟增長發(fā)生了基礎性變化,開始由資源約束性轉變?yōu)樾枨蠹s束性,因此經濟調控中開始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新問題。在此期間,消費需求不足,物價低迷,失業(yè)率增長,出現一系列通貨緊縮問題。面對這種經濟狀況,政府采用“雙松”政策協調配合,采取增發(fā)國債、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等措施,這些措施刺激微觀經濟體活力,提高社會的有效需求。在此過程中,我國政府面臨首次經濟周期低谷,陷入結構性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不足的兩難境地。
2003年我國經濟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出現投資和信貸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現象,因此在2004年,政府開始對國債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向社會顯示政府對投資規(guī)模合理控制的能力。2005年實施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表明了我國再次轉型。從貨幣政策角度來看,2003年從以“穩(wěn)中適度從緊”為主要的政策思路,回收過剩的流動性。在這個階段,我國政府開始從“雙緊”的協調方式過渡,多次對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進行調整,對貨幣供應量進行控制。
進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國際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20 08年上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產生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因此主要采取“雙緊”的政策。從2008年7月至10月,由于物價回落,但通貨膨脹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政府選擇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到11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為了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我國采取“雙松”政策。2009年我國采取的刺激經濟政策,使得2010年經濟獲得穩(wěn)定增長,貨幣政策開始由寬松轉為適度的寬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我國公共財政的總體發(fā)展框架下,財政政策之前主要通過政府投資性支出為主的方式影響經濟,現在逐漸轉變?yōu)橥ㄟ^公債、稅收、轉移性支付等工具的運用來實現。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貨幣政策也不再限于信貸控制方面,現在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特征逐步明顯,因此我國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開始向市場化調控方向轉型。
改革開放剛開始,國家宏觀調控主要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幾乎沒有起到作用。隨著金融體系的完善,貨幣政策將通過信貸規(guī)模的控制進而影響貨幣的供應量作為核心模式。從分稅制改革開始,財政政策的主導地位被弱化,兩大政策協調的主導方逐漸由財政政策轉變?yōu)樨泿耪摺J聦嵣?,?004年以后,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貨幣政策成為兩大政策配合使用的主導方。2007年以后,貨幣政策的主導實施帶來了較多問題,因此財政政策的職能受到重視。從以上分析可知,不能過多重視單方效果,應該協調使用。
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以封閉體系的自由利率為假設條件,研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通過有效協調配合實現總需求水平的穩(wěn)定。這樣的政策選擇對于金融市場相對完善的國家來說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像我國這樣面臨經濟發(fā)展和體制轉軌雙重任務的國家而言,凱恩斯經濟理論無法完全滿足發(fā)展要求。我國宏觀經濟調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關注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金融制度的優(yōu)化,以及以結構性調整為目的的供給管理等層面?;谝陨戏治?,我國政府應該更多的關注總需求的管理,實現經濟總量的穩(wěn)定發(fā)展。
[1]周建元,歐林宏.松貨幣,緊財政: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的現實選擇[J].中央財政大學學報,2004,(2)
[2]司春林,王安宇.宏觀經濟分析—中國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