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真燕
讓學生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語,是老師的重任,對學生也是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要改變過去英語教學單純?yōu)榱藨犊荚嚨木置?,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維和方法,把讀、寫、聽、說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改變目前英語教學“啞巴英語”的窘境,從小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實際能力呢?下面就此談談自己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聽說讀寫關系,擺正“說”的應有地位
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聽、說、讀、寫基本訓練,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英語的聽說讀寫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統(tǒng)一體,它們相輔相成,而不能有所偏頗。
1.訓練“聽”的能力。俗話說:十聾九啞。因為聾子聽不見聲音,他根本無法從“聽”當中獲得“說”的信息。任何語言在“說”之前都要有“聽”作前提,只有聽到,才能有東西說。這猶如幼兒“呀呀”學語一樣,在教學中要重視由聽到說的這一客觀規(guī)律,在每次會話訓練之前,安排好聽的活動,改變說的被動地位,以聽促說,不使聽說脫節(jié)。
為激發(fā)他們學習熱情,我堅持每周教唱一首英文歌曲。我告訴學生,唱歌不在于唱得是否動聽,重要的是能把歌詞唱得流暢,懂得其中淺顯的含義。利用英語歌詞,筆者還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許多語法難題。也許有學生不愿記枯燥的語法筆記,但沒有一個學生拒絕音樂。抄英語歌詞的筆記本往往是最整潔的。講歌詞時連最淘氣的學生也神情專注。
在堅持聽錄音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要求學生模仿朗讀,開始難免有的學生怪腔怪調,但我并不責備他們,而是積極地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在課堂上多次點名要他們朗讀,如此一來,學習英語的氣氛慢慢濃厚起來,課堂上出現了“人人聽,個個爭著學”的良好氛圍。
2.訓練“讀”的能力。朗讀可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發(fā)音,豐富詞匯,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尤其在沒有英語語言環(huán)境里,讀對學生提高會話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確規(guī)范的發(fā)音是學好英語的根基。對于中學生來說,由于地域的原因,他們的發(fā)音中都帶有濃厚的地方口音。為此,筆者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幫助他們正確朗讀音標,拼讀單詞,使用語調;同時還自費購買一些英語播放機,反復播放,讓學生們的發(fā)音逐漸標準些。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好習慣。通過朗讀使學生鞏固發(fā)音和語調,其中包括連讀、句子重音、節(jié)奏、意群停頓等,朗讀是文字的有聲再現,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夯實學生打好會話基礎的必由之路。
3.訓練“寫”的能力。聽、讀所得的成果,要靠說、寫來體現。以往重寫輕說,偏重記憶而忽略運用,這是造成學生說不好的原因之一。在英語教學中,我經常注意協(xié)調說和寫的關系。學生做書面作業(yè)時,要求學生先念兩遍再做,不能依葫蘆畫瓢,而要邊默讀邊寫,遇到讀不準音的生詞,一定要查字典或問老師,讀對了再寫,這樣寫既作為一種對讀和說的鞏固手段,又豐富了說的內容。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說”的主動意識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過程。在學生初說英語階段,他們往往表現出精神緊張,思路不清,語無倫次等情形,我常給學生以親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熱情的鼓勵和耐心的幫助,促使他們消除顧慮,輕松地說出來。
1.鼓勵學生多開口,培養(yǎng)自信心。由于南方地域緣由,學生們發(fā)音往往發(fā)不好,不準,不暢,為了不增加學生心里負擔,提高學習積極性,我通常不個別糾正,而是面向全班帶讀并校正。通過校正,效果事半功倍。
培養(yǎng)學生學說英語的主動感。主動和不主動基本上是進入和沒進入說外語的角色問題,進入角色,說時感到輕松自如,話如泉涌,滔滔不絕。提供說話環(huán)境。充分利用這一條件,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說的內容和對方所說的內容,而不是語言形式,怎么想就怎么說,而不是先把一切想好了才說。只要學生主觀有說的愿望,堅持多說,反復實踐,會話的能力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創(chuàng)設說話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說英語的興趣,就是讓學生愛學英語,愛說英語。學生一旦對學習英語感到有興趣,教師的工作就可以算完成了一半。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方法要適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常利用一些順口溜、小故事等穿插在授課中,使學生聽來津津有味。我在講授句子重音時,先引導學生記住哪些詞類在句中不得重讀,然后利用諧音把它們總結成一句順口溜:“帶(代)結(介)連貫(冠)不重讀”這樣就把枯燥抽象的東西變成了生動形象的東西,同學們一下子就來了精神,立刻就記住了。
3.因材施教。英語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起初能面對每一個學生,也極力想好好對待每個學生,但隨著學生成績的分化,對學生的態(tài)度不再一視同仁,對好學生視為掌上明珠,關懷備至;對差生則聽之任之,使其自尊心和上進心受到嚴重挫傷,導致厭學,甚至輟學。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話題或不同的要求,即對成績好的學生應加大訓練的量,提高訓練要求,以提高他們運用口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對中等生則要求他們能靈活運用和課堂所學內容,面對困難學生要給予警惕和易于接受的提示,使他們不至于喪失信心,能學有所得。
三、多種方法訓練,養(yǎng)成“說”的良好習慣。
學習英語會話最主要的手段是反復模仿,大量操練,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以增強其語感,提高表達能力。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參加英語會話的實踐活動,解決學生“有口難開”的問題,我著重抓了以下幾件事:
1.會話表演。利用課前3分鐘表演,在講授新課之前,讓5—7位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會話表演。最好是即興表演,脫離稿子,效果更好。對膽量較小,尤其是初次表演的學生,先讓他們在座位上講,再要求他們臺上講。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增強記憶,鍛煉膽識,養(yǎng)成良好的開口說的習慣,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2.口頭作文??陬^作文是書面作文的基礎,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的連貫能力,體現學生掌握綜合表達能力,我常挑選一些較簡單的課文,讓學生模仿回答問題,或進行復述、口頭作文的訓練。如“Housing”,我要求學生們根據自己家的住房情況,結合課文的句型、詞匯,談談對住房的不同看法,鼓勵他們說話,好的可以多說,差的三兩句也行,逐漸地養(yǎng)成了他們開口說的習慣。此外,我還以看圖說話、情景交談、值日匯報等活動為載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際實踐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會運用英語,從而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