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夫
媽媽今年60歲,聽說我妻子懷了二胎,放心不下,就從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趕來照顧。媽媽就是這樣,一輩子心里牽掛的都是別人。
媽媽到來后,不僅照顧我們一家人的飲食起居,還精心侍弄起窗前的小菜園。我平時忙于工作,對小菜園也不怎么上心。干了一輩子農(nóng)活的媽媽,看不得小菜園里的雜草如此“任性”,就加以精心侍弄。很快,一畦一畦菜長勢喜人,過往的路人都贊嘆不已。
媽媽知道我們愛吃茼蒿,就特意種了一些。還別說,媽媽種的茼蒿確實比從市場上買的好吃很多。我跟媽媽說,想送一些茼蒿給樓上幾位要好的鄰居。媽媽便把茼蒿采下來,擇洗干凈,均勻地分成幾份。我下班后分別給鄰居送去。其中一位鄰居去了親戚家,第二天才回來,我拎起隔夜的茼蒿正要送去時,卻被媽媽一把攔住。她說:“菜都有些蔫了,怎么好給人家?這些留著咱們自個兒吃,我再去園子里弄些新鮮的!”
不大一會兒,媽媽捧著剛采下來的茼蒿,又是擇,又是洗,裝好后遞給我,嘴里還念叨著:“給人家新鮮的,才好讓人家嘗嘗鮮嘛!”
這雖是件小事,可拎著媽媽精心準備的新鮮菜,我還是百感交集。媽媽一輩子就是這樣,送給人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好的。
記得小時候,老家后園里有幾株沙果樹,一到秋天,滿樹紅彤彤的,十分誘人。媽媽每年都會主動送一些給鄰居家的孩子,而且每回送的都是最大最紅最好的。這把我氣得不行——把好吃的果子給人家,自己卻吃些歪裂的,咋這么傻呢?
在老家,媽媽如果要把種的菜送人,白菜一定是長得最大、最緊實的,土豆兒一定是又大又圓、表面坑坑洼洼最少的,豆角一定是長得順順溜溜兒、肉最厚實的……雖然媽媽沒有文化,也不跟我們講大道理,但她認準一個理兒:送別人東西,就要給最好的。
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也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xí)慣。當品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時,我感覺這就是媽媽的行為心理依據(jù)。推己及人,如果我們收到的禮物是“蔫吧了的菜”,會高興嗎?法國作家拉布呂耶爾不也說“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嗎?
讓我欣慰的是,現(xiàn)在七歲的兒子也懂得了“把最好的給別人”這一道理。他送小朋友東西時,也是高高興興地挑最好的給。這個品質(zhì)自然是傳承于干了一輩子農(nóng)活的奶奶,它已深深植根于我們一家祖孫三代的為人之道中。
(作者單位:伊春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