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洗鹽堿地”種出有機大米
本是幾乎顆粒不收的鹽堿荒灘,膠州九龍街道王家灘村村民李寶勇跟兩個朋友承包下來,經(jīng)過5年的努力,他成功種植出水稻,每667平方米的產(chǎn)量穩(wěn)定在250千克左右。每斤大米20元仍然供不應求。昔日28.8公頃鹽堿地,如今變成了稻花香飄的“聚寶盆”。
膠州市九龍街道王家灘村村東的寶勇農場的稻田四周,是一條條深溝,里邊是從洋河引來的河水。稻田里金黃的稻穗,已經(jīng)變得沉甸甸。寶勇農場的負責人李寶勇在地里撫著稻穗說:“再過半個月左右,今年的水稻就要收割了。但是在幾年前,這28.8公頃稻田卻還是村民眼里顆粒不收的荒灘。”
2008年年初,李寶勇跟朋友聚會的時候,聽村里的人說起,村頭的那片鹽堿地以前種出的水稻很好吃,不過后來技術失傳了,土地也就撂荒了。
“這么一大片地荒著,太可惜了!”李寶勇聽說后,便找了兩個朋友一起商量,想把村頭的鹽堿地承包下來,研究種植水稻。他們覺著距離洋河近,水源有保障,只要能解決技術問題,就能把這片鹽堿地變成“聚寶盆”。
2010年,三人承包了村東頭54.9公頃地,其中有48.2公頃鹽堿地?!爱敃r有一些人不理解,花錢承包這片顆粒不收的地,不是傻嗎?”李寶勇說,一開始他們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
但是,李寶勇跟他的朋友,仍然堅信一定能種出高品質的水稻。他先后買了五種水稻進行試種。同時,他帶著樣本土壤,到農業(yè)科技部門請教,找相關專家進行化驗、指導。他先后到福建、江蘇、浙江以及東北等地區(qū),行程近萬公里。
最終,經(jīng)過試種,他發(fā)現(xiàn)“稻花香”品種更加適應北方種植,味道香醇還有糯米的黏度。同時,在專家的指導下,他采用“用水洗堿”的方法,來降低土壤的鹽堿度。
李寶勇說,從正月開始,他便將水引入稻田,然后水滲入田邊的水溝,這樣不斷地將土壤的鹽分 “洗刷”到溝里。土壤的鹽堿度降低,水稻的成苗率也越來越高。經(jīng)過不斷嘗試,其中28.8公頃鹽堿地被成功改造。
寶勇農場經(jīng)理王世朋說,他們在鹽堿地上種植的大米,走的是高端路線。種植的過程中,開挖了一條渠道,將無污染的洋河水引到稻田里灌溉,盡量用土雜肥,除草也是用人工。因此,水稻的價格也比較高,每斤大米20元。而市場上普通大米每斤也就三四塊錢。
但是,他們并不愁銷路。因為口感好,大米在市場上很吃香,許多超市已經(jīng)提前訂購?!敖衲甑臍夂蚝芎?水稻豐收。”王世朋說,他種植的28.8公頃水稻,11月中上旬就將進行收割。但是,一大半早已經(jīng)被訂購完了。
王世朋說,目前每667平方米地的產(chǎn)量約250千克,每667平方米地的毛收入約1萬元。除去各類開支,這28.8公頃鹽堿地水稻,純收入能有150萬元左右。
膠州市農廣校負責人宋珊珊說,作為種植大戶,他們積極組織農場的人進行新型職業(yè)農民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他們開闊了眼界。
在推向市場后,農場里種植的有機大米受到了市場的青睞。李寶勇順勢申請并成功取得了無公害產(chǎn)品認證。不久,李寶勇又成立了水稻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吸納了100多個社員,實行統(tǒng)一供種,技術管理。每年的農閑時節(jié),跟社員中的骨干們外出學習。同時,他還整理出1.34公頃示范田,向社員們推廣傳授種植技術。
李寶勇說,下一步他想承包更多的土地,繼續(xù)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爭取讓水稻的產(chǎn)量繼續(xù)提高。同時,他也會積極向周邊的村民傳授自己的技術,把更多的鹽堿地變成“金土地”,帶領村民們一起致富。
(據(jù)半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