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邂逅嶄新的自我
“斷舍離”不僅是一種生活雜物整理的方法,更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斷舍舊我、擁抱新我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浩博的事物和復雜的社會,也意味著一次次與生活碰撞,一次次與過去的自己“斷舍離”。
“斷舍離”的關(guān)鍵不是純粹地丟掉生活中的雜物,也不是單純地舍棄心靈雜質(zhì),而是一種積極面對自我、改變自我的人生態(tài)度。同學們支持“斷舍離”也好,不支持也罷,人最終還是要學會駕馭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駕馭。要做好生活里的每一次選擇,保持清醒的頭腦。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清理好自己的心靈,學會判別重要與不重要、需要與不需要。試想一下,我們在經(jīng)歷“痛苦決絕”的丟棄之后,過段時間又在某處看見了它,再次抵擋不住誘惑而入手新的物品,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初的“斷舍離”就沒有達到目的。真正舍棄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雜物”,才會對留下的懷有敬意,更覺珍惜。
逃避現(xiàn)實、執(zhí)著過去、擔憂未來的人,因為沒有勇氣做出選擇,從而使自己的人生無所適從,充滿負面的情緒。當我們?yōu)檫@些情緒所困擾時,我們需要思考幾個問題:這是當下的自己最需要的嗎?做這個到底有什么用?自己真正害怕舍棄的是什么?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能夠最快地、最低成本地從負面、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只有走出來,回復平靜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讓我們看清腳下的路,看清當下的自己。
毛姆曾說:“上帝的磨盤磨得很慢,卻磨得很細?!备淖兾覀兊纳顟B(tài)度,從丟掉一件“雜物”開始,從當下開始,從“斷舍離”開始,讓環(huán)境、身體和頭腦都保持清凈、簡單的狀態(tài),活得簡單一些、慢一些,磨出的自我也能充實一些。
麗水中學 潘大偉